|
释家类 》 悲愤而后有学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欧阳竟无 Ou Yangjingmo
卷一
叙曰︰应学般若学。般若者,五度之目,万行之鹄,三世诸佛之所自出。有母然后有子,有般若然后有世间人天、出世圣贤。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 义之空,空不必空。般若之相,无住涅 ;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是故应学般若学。以四门叙︰一曰五周以叙事,二曰十事以抉择,三曰诸经之所系,四曰诸家之所明,而以绪言终焉。注
五周叙事第一
曰五周以叙事者︰《大般若》十六会,初有五会,义海全潮,有统有系。中有五会,河汉江淮,巨流时出。后有六会,六度各六,一度系属。全豹窥观,应于初五。初虽五分,文异义同。详略文异,应为三类︰初分为一类,文四百卷,是为极详;四五为一类,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世称小品《道行》四会是也,是为极略;二三为一类,具叙五周,而缺最后方便付嘱,然秦译详,世称大品《放光》、《光赞》二会是也,是为酌中,最便研读。今循二会,按文提系,谈五周叙事。
此经五周说般若也。以经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故初周佛诏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是为最初舍利弗般若。般若多说空义,须菩提好深行空法,又慈念众生,故次周佛诏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是为第二须菩提般若。《金刚能断论》云︰欲令佛种不断者,未成熟菩萨闻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已成熟心入甚深义,已得不轻贱者修多功德不复退转,已得净心令大乘久住。本其意义读索此经。佛以帝释久闻能记,许与问论,而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咸生信解,是为信解般若,亦为帝释般若。佛于《中含》为弥勒授菩提记,又于此经为弥勒说菩萨行,菩萨行佛所行,得亦无得,令已成熟入深般若,是为入甚深般若,亦为弥勒般若。合上二事并为一谈,应说为第三信解般若。龙树《缘起论》︰此经为说阿 跋致相故,为说魔幻魔伪魔事故,为说当来世人供养般若因缘故,佛为显示种种,令久修人功深不退。是为第四不退转地般若,亦为实相般若。佛境而菩萨行,菩萨行者,妙于方便,境、行、果三,此周特胜︰经之为摩诃衍,人之为摩诃萨,法之为大菩提,亦于此周阐发无余,是为第五究竟地般若,亦为方便般若。
舍利弗般若一
舍利弗般若者,般若是智慧,智慧一切相应,法中最胜,此经所明,是故应叙在经始。七事叙初,放光集众,全经之所属,亦此周之所系。如是说〈序品第一〉。
大乘义门,三性二谛。三性《楞伽》所诠,二谛则此经详尽。三性二谛,名异义一,真摄遍、实,俗即依他,遍计简尽,成实斯彰。曰不、曰非、曰无,显第一义。若说功德,则摄俗诠。夫能安住般若者,应以无所得方便,而学三乘无量无边功德,非空之是归而菩提是趣,舟车必用用历山川,是故佛为略叙应学声闻十种、菩萨九种、如来十三种功德事。若欲成就世、出世无量无边功德,当学般若波罗蜜。菩提不可至,求方便于空而可至,所谓功勋必赖经猷,作业必资作具,是故佛为略叙世德、佛德九十三种,皆须学于般若事。若能如是,诸天亲供,梵行护成。全经之所属,而此周之所系。如是说〈欢喜品第二〉。
大法既重揭示,行果应续而谈。〈观照品〉者,般若之行果相也。行有其二︰曰无着行,曰相应行。果有其一︰曰授记果。
初、无着行者,以二空故。不见人、法境,不见修般若行,由不见故,不生执着,是为能取空义。人自性空,法自性空,均空故不离不异,不异则无,无一切法相,无生灭染净相,是为所取空义。所取空故,能取自空,能取空故,但有假名,如是而行,行故无着。是为菩萨般若,以无着故,声闻但空般若所不能及;以无着故,悲心入空大作功德,声闻不能;以无着故,行无所得而有方便,声闻不能。
次、相应行者︰一、与空相应;二、不见相应;三、互不相应。与空相应者︰蕴、处、界谛支有无为,及与七空,与空相应,法空不二空中无法,应言与般若相应。不见相应者︰不见六度三科觉分佛道三解三际诸法相应,不见一切智与如是诸法相应,不着有无倒解,不行诸有所为,如是相应,应言与般若相应,如是智慧,报得五利功不思议。互不相应者︰法与法,法与法界,法界与空,三科四谛觉分佛道诸法与空,都不见其更互相应,应言与般若相应。如是相应空应第一,授记不堕严土证觉,而亦不见,是为最尊最胜毕竟清净。此般若相应菩萨,有种种生相,三处来生佛处没往,得妙方便,虽入静虑而生佛世,为度有情,生欲界人天梵世睹史,游于一切诸佛国土。此般若相应菩萨,有种种行相,利根顿证,自在入定,三乘度人,速久成佛。为化有情净业断趣,一度上首,随趣择严,相好致爱根利不慢。以其所修不堕恶趣,常作轮王,不离十善,不起罪业。或复净粗重业,净菩提道,不着一切真趣菩提,成胜智,净五眼,引六通。又复能以互融六度及与四摄,严净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而成正觉。菩萨如是功德,最上最妙。菩萨如是功德智慧,一切声闻但空智慧所不能及。
授记果者︰三百 必丘发无上心,佛记星劫作大幢相佛,六万天子弥勒授记,一万有情愿生净土,佛记成佛号庄严王。若诸有情般若相应,命终往生,当生东方不动佛国。如是说〈观照品第三〉。
般若行果,略说已竟。舍利弗与目犍连、须菩提、大迦叶、富楼那等,合掌同声,以三十一种名号,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称是菩萨最尊最胜,具大势力,能行无等等六度,疾证菩提,满足功德,人天应礼。佛言如是。如是说〈无等等品第四〉。
舍利弗般若竟。
须菩提般若二
须菩提般若者︰般若以空为用,用于功德。须菩提善空,故此有三门︰初、字空般若门,中、字义般若门,后、广字空般若门。
未谈三门,先应有叙。佛和大众度于一切,答舍利佛问,已放光明。更为余人,命须菩提说空教诫,放光集会。于时会中,那庾多众,观相发愿,已悟无生,佛记作佛号觉分华。是为此周开始序分,未入正宗所谈三门。如是说〈舌根相品第五〉。
初、谈字空般若门。是门亦三︰曰字空,曰功德,曰三解。
字空者何耶?须菩提住空三昧,不见人、法,故一闻佛命教授菩萨,瞿然而惊︰云何菩萨?云何般若?佛为述成,菩萨发心乃至佛道,皆毕竟空,都不可得,以如是教即般若教,即所命教菩萨之教,所谓我蕴、处、界、内身外事、三世诸佛皆不可得,譬如梦幻,法假、名假、方便假。不应以四倒三解、寂静远离杂染生灭而观诸法。善达实相一切无着,便益六度入菩萨位。是为第一章,佛自教菩萨概略观法。
如是空观,人或犹豫,佛即反问须菩提︰若法不空颇有,即离诸法,是菩萨不?颇有诸法,增语四倒三解寂静远离杂染生灭,是菩萨不?须菩提入深不疑,直答佛言︰法性尚非有,即离增语更何可言?菩萨假人又何可言?佛赞︰善哉﹗应如是学,非但菩萨见不可得,法界与法见亦不得。若入空中,外法不得,心犹可得,则便恐怖,都不可得,更何忧悔?是为第二章,佛命须菩提教诫菩萨概略观法。如是说〈善现品第六〉。
功德者何耶?须菩提非恶取空,能作功德而善用其空,乃白佛言︰若菩萨欲圆满六度,当学般若;欲遍知三科、六大、十二支,当学般若;欲永断三毒结缠等等,当学般若;欲修行禅空诸定、觉分佛道、如是等等、当学般若。初品广谈当学,此亦略说当学。初品欲得而赞,此已闻味而赞。无般若方便法爱顶堕,有二十空观正性离生。如实知三科、六度、禅空无量不应执,如实知菩提心、无等等心、广大心不应执。是心非心本性清净,于一切法无异分别,蕴至菩提应知亦尔。舍利弗言︰善哉﹗善现,离空解脱,涅 无门,三乘习空,一切善巧。如是说〈入离生品第七〉。
三解者何耶?此三三昧,小以为住,大以为路;小以为证,大以为行;法一用异,说空是共义,亦是根本义。初、空解脱,三门诠叙︰曰谦让门,不住门,明体门。
谦让门者︰上品菩萨字不见,云何能说法?此品菩萨字增减不知不得,说法我当有悔。菩萨般若,世法圣法,义无所有,名则无住,亦非不住,非住不住,人、法字空,云何教授教诫菩萨?复以异门破诸名字,所谓和合因缘,二名乃立,梦幻影响但诳耳目,若求一法,实诠二名,遍一切中无处可说,云何教诫教授菩萨?于如是义不惊不怖,未得无生,而已证其阿 跋致。
不住门者︰法爱难遣,已说重说。法即空故,不应住色乃至菩提,若无善巧,执法住法,不能修满成一切智。又复不应摄受色至菩提,本性空故,若能以空观一切法心无所行,是则已得无所摄受三摩地门,作用无边,声闻不及。大乘经中种种说空,小乘经中亦种种说空,如胜军梵志得随信行,尚能于实相空中都无取舍,何况大乘办一切业,不能于非相法中而无所著?
明体门者,审谛观察︰何是般若,何名般若,谁之般若,般若何用?于法无所有不可得中无可征诘,般若乃至一切智智都无所有而不可得,由二十空故。若于空义不惊不怖,便于般若常不舍离。能如实知,法离自性,便于般若常不舍离。自性无性,性相互离,成一切智。无生无成,乃其所成,毕竟清净,化生度情。如是说〈胜军品第八〉。
次、无相解脱。空解脱门,名无所摄受三摩地;无相解脱门,名无所取着三摩地。行无巧便,是行其相,住想胜解,于法加行,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诸有所作,皆不得成。行有巧便,不行于相,倒与不倒,定及非定,寂静佛道,及其非相,一切不行,法即是空,能成正觉,不取四句,不取不取,作用无边,声闻不共,云何不证无上菩提?健行宝印百十五种及余无量诸三摩地,深入其中皆能证觉,不可执说般若是空、三昧分别,两不相涉。定、慧与人,三无差别。菩萨入定时,不念证入,不作想解,皆无所有,一切不起,般若气分,乃在其中。如是无得,是为正学。我及诸法是其无得,无得无为,名毕竟净。如无所有如是而有,名为学法,愚不能了,名为无明。执着二边,不离三界,不办三乘,不信法空,不住六度,于一切法执着有性,是为不学般若,云何能成正觉?必二十空无得方便,然后乃名正学般若。必学般若,然后乃成一切智智。如是说〈行相品第九〉。
次、无愿解脱。一切种智心定相求般若,是为有愿有缚。如幻三摩地,无愿解脱门。法即是幻,幻无染净生灭,云何能学般若、能成正觉?于蕴中想立假人、法。亦无染净生灭,亦不学不成,菩萨若能如是修学,乃为能学般若、能成正觉。幻士五蕴,无性为性,二十空门,不可得故。此如幻三昧,新趣菩萨若有方便,善友摄持,不惊不怖;若无方便,恶魔侵害,有怖有惊。以应智智心,观无常无我,苦空寂静,相不可得,于诸圣道一切无着,名有方便。以无得方便,劝人趣菩提,名为善友。离智修法,有得有恃,名无方便。为说六度文颂者造,不为说知魔幻佛形种种娆扰,令离六度,宣声闻藏,汝无觉心不退证觉,一切不能,无我我所何用菩提?世无三乘,但乐声闻,三解速证,涅 乐易,舍身苦难,一切诸法实有可得,说如是事名为恶魔。如是说〈幻喻品第十〉。
中、谈字义般若门。字空般若破假名字,字义般若不坏假名。非空即了,应续谈义。作佛以菩萨始,菩萨以上首极,上首以大乘至,大乘以般若契。佛说法主,始说句义。 子善现,智空第一,此经相应,次说句义。富楼那者,转轮第一,转大乘轮,于此特最,后说句义。是故此门有四︰曰佛说两句义,曰舍利弗、须菩提说摩诃萨句义,曰满慈因摩诃萨转摩诃衍义,曰摩诃衍即般若义。
佛说两句义何耶?菩提萨 ,二既不生,句于其中,理亦无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法说难会,喻说易明,十八种喻,喻句义无,非应不应,一相无相,当勤修学,应正觉知。于一切法皆非实有,所谓世善不善、有记无记、出世间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共与不共、如是诸法,无二无动,是菩萨句义。如是诸法,无分别执着,是菩萨句义,当勤修学,应正觉知。摩诃萨者,三乘圣道,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由彼已发金刚喻心、胜心、大心、不倾动心、真乐利心,常于此法,爱乐欣喜,方便住空,修诸圣道,住金刚喻乃至虚空胜三摩地,决定决定,于大有情能为上首,如是说〈譬喻品第十一〉。
舍利弗、须菩提说摩诃萨句义何耶?舍利弗以巧便说法,令诸有情断我断常、蕴、处、界谛乃至涅 转法轮见,名摩诃萨。须菩提则以欲证菩提,发无上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心而不取着,异生、圣佛蕴、处、界谛乃至不共,一切不生,无漏平等。而有差别者,但随俗施,非第一义。以斯义故名摩诃萨。如是说〈断诸见品第十二〉。
满慈因摩诃萨转摩诃衍义何耶?是亦三段。
第一、满慈以三事诠摩诃衍︰曰被功德铠,曰发趣大乘,曰乘大乘。
被功德铠云何?为一切有情修行六度,拔一切有情于菩提涅 ,令一切有情满无边圣德,都无选择,亦无齐限。度各各别力小魔留,度度被六大军海倾。又复与诸有情回向菩提,不取不得,不着禅定。摩诃萨名,遍十方界。
发趣大乘云何?般舟为父,般若为母,一切圣法般若所摄,般若产生结胎禅定,此谈发趣,应禅定始。菩萨修八禅空,起四无量,以无得方便,与诸有情回向菩提,复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依禅空无量,修行六度,及修念住一切圣法,普为有情发趣大乘。摩诃萨名,遍十方界。如是说〈六到彼岸品第十三〉。
乘大乘云何?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得为方便。虽乘六度而不得度轮,为遣修故修一切法,菩萨及法但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可得故。虽他方闻法,而无佛土想。虽应身随顺,而不离大乘。摩诃衍名,遍十方界。如是说〈乘大乘品第十四〉。
第二、佛与善现广演三事。广初一事,而有四义︰一者、为有其能义,能六度、觉分、二十空门、十力、三智、化度放光如是等等;二者、为能如幻义,幻法无实,以是作大轮王六度教众,于邪恶处示现同事,以是菩提作意,大悲为首,空为方便,普立有情于诸圣法而无所择;三者、不被为被义,法相空故功德相空,为空而被铠,人、法造作不可得故功德不可得,为不可得而被铠;四者、无缚无解为被义,诸法本来无有,远离寂静,无生灭染净,是故十喻三时、善世有漏、诸五蕴等,无缚无解,是故一切六度、二十空门、觉分、十力、菩萨行、一切智、真如、菩萨有为、无为,无缚无解。如是微妙,以无所得而为方更,应如实知,应勤修学,应熟其情,应严其土,常不远离如是圣德,常作如是法事,是为被无缚无解大乘功德铠。如是说〈无缚解品第十五〉。
广次二事,而有五义︰一者、大乘相。谓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得为方便,自行他行六波罗蜜,回向菩提,谓本性自尔,非常非坏二十空门,谓希有微妙一百十三胜三摩地。如是说〈三摩地品第十六〉。
又、大乘相者,无得为方便,修四念住至八圣道、三解、十一智、三根、三寻伺、十念、九次定、十力、四无畏、无碍不共、陀罗尼门。如是说〈念住品第十七〉。
二者、大乘发趣。修行六度,从一地趣一地,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不恃不思维,而不见彼地,是为大乘发趣。初地十业,二地八业,三地五业,四地、五地皆为十业,六地六业而有二种,七地为业而有二十,八地、九地皆为四业,十地后业,与佛无别。如是说〈修治地品第十八〉。
三者、大乘出至。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乘与智二,非应不应,一相无相,过未今时,何出何住?若令无相而有出住,是则法界空,乃至一切法空,亦应出住。然自性空而无出住,是故以世谛故而说出住,以无二方便故实无出住。
四者、大乘所住。诸法住处不可得故,大乘以无得为方便,都无所住。法界乃至无为自性空故,破有非住,世谛非不住,大乘以无二为方便,住无所住。
五者、谁乘是出?我乃至见者不可得,法界乃至无为不可得,非已得今得当得,毕竟净故。大乘亦尔,无乘大乘而出住者。然无所得而为方便,乘于大乘,从三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如是说〈出住品第十九〉。
第三、佛成善现五赞︰一者、超胜于一切。若三界乃至十八界,是真非妄,无异不倒,是实是谛,如所有性常恒无变,有实性者,若法界乃至转法轮是为实有非非有者,则此大乘非尊胜上妙,不能超胜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不然故,超胜于一切。如是说〈超胜品第二十〉。
二者、乘等于虚空。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不可得;又如虚空,长短高下、方圆邪正,皆不可得;有如是喻二十五事。三者、空普容有情。有情、虚空、大乘,三事递无所有,三事递无量无数无边。有情、虚空、大乘、无量、无数、无边,六事递无所有,以无所有容无所有故。如是我乃至见者,六事递无所有,如是我乃至见者递至一切相智,又六事递无所有。以是一切,皆无所有不可得,故说大乘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四者、空无去来住。一切法无来去住,一切法本性真如,自性自相无来去住,若动若住不可得故,由此因缘,大乘无来去住可见,犹如虚空。五者、空无前中后三世,三世平等超出,菩萨、大乘诸如是等,一切皆空,空无差别之相,是故大乘于一切相,俱不可得。三世一切法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三世一切法可得?三际法平等,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三际法可得?三世诸佛,乘是大乘,得一切智。如是说〈无所有品第二十一〉。
摩诃衍即般若义,何耶?一切善法菩提分法,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诸出世法,无不摄入甚深般若,非应不应,一相无相。故说大乘于说般若,了无违越,乘于般若及于一切,都无有异,性无二故,名异义一故。如是说〈随顺品第二十二〉。
后、广字空般若门。须菩提常乐说空,常以空门利益众生。是故赞字义已,复广字空。是门有二︰曰无边际,曰远离。
无边际何耶?初、以十二事广人空;次、以观法不生不二,广法空。初、十二事者︰一者、有情及法,无所有空,远离无自性,无二无二处;是故三际菩萨,无所有不可得。二者、一切法性空,三际不可得,说如虚空,是故法无边际,菩萨无边际。三者、法非法;法非法性空;空中法非法,无所有不可得,是故即法、离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无所有不可得。四者、法法性空,法于法无所有不可得;是故于一切法,以种处时,求诸菩萨,不见无得,云何令以般若教诫菩萨?五者、法非名,名非法,非合非散,性空假设,一切法名,唯客所摄,是故说诸菩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六者、我至见者色及三乘,毕竞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是故我至见者,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七者、和合性空,法无合性;法自性尽,非常无去;法本性尔,非常不灭;是故亦说诸法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八者、一切诸法本性不生,非所作所起故,作者、起者不可得故,是故蕴乃至乘一切诸法,毕竟不生。九者、法本性空,不可施设生灭住异,是故说毕竟不生,则不名蕴乃至名乘。十者、毕竟不生即般若菩萨,菩萨般若即毕竟不生,无二无二处,是故说我岂能以毕竟不生般若,教诫毕竟不生菩萨?十一者、不见离毕竟不生有般若菩萨及一切法,般若菩萨一切法与毕竟不生无二无二处,是故说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能行菩提。十二者、见法如幻现有无实,闻空生喜,是故说菩萨说不惊不怖能行般若。次、观法不生不二者、菩萨观察诸法,于法无受取住着,亦不施设为我者,不见法故。不见法者何?法性空无生灭故。法不生不灭即非法,以法与不生,无二无二处,非一二多别故。法不二即非法,法入无二法数。如是说〈无边际品第二十三〉。
远离何耶?初、以异门广不生不二;次、明净菩提道。异门广不生不二者︰上破一异等生名无生,今破眼色有无等二名不二;上无生自相空,今不二是散空;以是异门故。云何菩萨?勤求菩提,利乐有情,具如实见,遍知法相,而无所执,是名菩萨。云何般若?有胜妙慧,远有所离,远有所到,是名般若。云何观察诸法?法非四倒三解寂静远离,非不四倒三解寂静远离,是名观察。云何法不生不灭即非法?法,法性空,性空中无生无灭,无一切法故。云何法不二即非法?若法不二,非应不应,一相无相故。云何法入无二法数?法不异无生,无生不异法故。
复次,菩萨观察诸法,见法无生,毕竟净故。此法不生,而能勤修得果,证觉转轮者,非我于彼无生法中,见有六趣三乘,亦非菩萨见苦,起苦想而行苦,一切人、法皆不可得故。我不欲以生无生法有所证得,但随俗设有得、有现观、有三乘圣果、有业果熟染净故。我不欲令未生已生生,自性空故。我不欲令生与不生生,生与不生,非应不应,一相无相故。如是于不生法,有乐辨说,亦非应不应,一相无相故。如是于不生法,起不生言,此法及言,亦无生义,能说所说及听说者,亦无生义,本性空故。是故不着一切法,于法得自在,善能酬答,诸法性空,内外中间本无依故。净菩提道者︰菩萨修度,应净诸法菩提道。若以世间有得修,是实不净;能以出世空轮修,乃名清净。净道以无量功德聚成,无量功德聚以般若势力成。所谓般若善法母,三乘从彼生,三乘人所住,三世佛所行。然菩萨闻般若,心不疑闷,于无所得住大悲作意,与诸异生,于如是住及此作意,等无差别。何以故?住及作意,与诸有情及一切法,皆非有无实,无自性空,远离寂静,无觉知故。善现说法已,佛赞︰善哉﹗若欲说法,应如汝说;若学般若,应如汝学;随汝说学,速证菩提,转轮度众。于时三千大动,十方世界同说般若,无数天人阿素洛等得无生忍,无边有情发正觉心。如是说〈远离品第二十四〉。
须菩提般若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编选者序 |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 | 附︰佛法为今时所必需 | 附︰欧阳竞无先生答梅君书 | 唯识抉择谈 | 心学大意 | 《内学》叙言 | 辨方便与僧制 | 辨虚妄分别 | 辨二谛三性 | 附︰解惑四则 | 辨唯识法相 | 附︰解惑二则 | 支那内学院研究会开会辞 | 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 | 今日之佛法研究 | 谈内学研究 | 支那内学院院训释 | 释悲训第二 | 释教训第三 | 《瑜伽师地论》叙 | 卷下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 卷二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