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   》 第23节: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安哲罗普洛斯映画音乐史诗(1)      罗展凤 Luo Zhanfeng

  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
  安哲罗普洛斯映画音乐史诗
  但我自己认为我的电影更想追求的是一种音乐性,或说我在寻找一条通往音乐性的蹊径,一种可取代音乐的角色,或者称之为旋律性……因此,对诗意的阐述并不能像对待散文般那样明晰,散文较具描述性,诗更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诗是超越逻辑性的,而散文需要逻辑。见傅睿村访问文章《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访安哲罗普洛斯》,台北:《电影欣赏》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总号第117期,2003。
  --提奥·安哲罗普洛斯
  序言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敲门的声响,如果你看过安哲罗普洛斯的《流浪艺人》,你知道我说什么。)
  忽而,想进入提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光影世界,而步入他的世界,却是如此窘迫不安,叫人举步维艰,没有厚实的希腊历史知识,读安氏的电影,总有一份错落,仿佛捉着一鳞半爪,又失之交臂。
  关于希腊,我抱歉我的认知只停留在其是古老却丰硕的神话国度,那时候,浪漫的希腊人早洞悉生命与爱情的虚幻本质,冀望以英雄与斗士精神来挽救,最终却是徒劳无功,让悲剧接连在神话故事中发生,预示了人类难以逃脱的宿命与爱情的复杂本相。自此,希腊神话成了研讨人性的原型(Archetype),艺术、文学、心理学等创作与研究范畴,离不开这本满载澎湃生命爱欲的智能典籍。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自当有着希腊神话中的探讨人生、人性的问题,却又紧扣着人与社会及历史之间的关系,层层脉络,交错盘缠。他的电影,囊括的命题广泛:国族间的霸权操纵、历史的伪装、阴暗的政治、苦难的民族、漂泊的旅人、身份的寻索、人际的疏离……从国族至人民,从家庭至个人,从实至虚,也从虚至实。安氏镜头下的人儿总是流离失所,寻寻觅觅,游走于不同空间,无所依偎;一个个失落的灵魂,一张张茫然的脸,都落入安哲罗普洛斯的长镜头下(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他的长期摄影伙伴George Arvanitis及后来加入的Andreas Sinanos),在无边无际的雾霭中踽踽独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里,长镜头化作一阙又一阙的悲情诗歌,缓缓地、阴冷地、寂寥地,如安氏所说,他的长镜头已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有着自己的律动与呼吸,有自己的逻辑性与节奏性,有着其生命与主自性。是故一直以来,影像与音乐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总是不能割裂而言,影像就是节奏、就是音乐,缥缈的薄雾、流动的河流、空荡的餐厅、游离的群众、甩荡的步伐及至一张张木然的脸……都是诗,都写满歌。
  我得承认,我未能全然了解这位希腊导演的作品,但其震慑、细腻、如画似诗的晶莹镜头美学,还有电影里仿佛不曾经过污染的剔透情感,可叫人一下子扭捏心房,泪流满面。好些属于安氏电影中的片段,我总爱锲而不舍地重看又重看,每次仿佛感受愈深,与其用头脑去分析安氏的电影,也许,不如用皮肤来触感它们更恰当。
  看过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无不感受到这位导演对音乐语言的运用是如斯精彩,这位自称喜爱美国歌舞电影的导演,早在《流浪艺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1975)一片中,已展示了其歌舞场景爱注入美国古典歌舞片的风格与技巧养分。然而,落入安氏手里,这不再是单纯的喜气洋洋,在保存那乌托邦式充满"生之力量"的同时,安氏的歌舞场面隐隐然蕴含着末世的悲凉……那时候,爱莲妮·卡兰德卓(Eleni Karaindrou)还未开始为他的电影主理音乐,反而更令我体会到这位导演的音乐才情,早早植根。
  是啊,关于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音乐,绝大部分要归功于出生在希腊中部小山村Teichio的幽思才女爱莲妮·卡兰德卓,安氏的"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Voyage to Cythera,1984)、《养蜂人》(The Beekeeper,1986)及《雾中风景》(Landscape in the Mist,1988),奠定了她在安氏电影音乐里的重要位置,至安氏的近作"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The Weeping Meadow,2004),卡兰德卓的音乐成了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里的一大标记。
  仿佛来自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召,我想谈谈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音乐,从他早年电影里那种充满生命力的人声歌唱,一直到卡兰德卓那种萦回不散的游吟哀曲。
  歌舞片的变奏
  我的电影配乐有其历史传承性,我尝试仿照美国歌舞喜剧片方式来处理电影配乐,其中有个呈现夜晚街道的镜头,宛如《万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1952);还有游击队进入画面,女孩随后跟着进来,是一个约两百尺的后推镜头。起初是"莉莉·玛莲"(Lili Marlene),然后是"兰姆酒与可口可乐"(Rhum and Coca Cola)。我和在伊欧亚尼纳拍片当地的一个乐团共同完成这一幕,我们采用即兴方式拍摄,比方我说:"你来段独奏,还有你……"两名戴面具女子从毕卡迪里(Piccadilly)酒吧走出来,手持雨伞开始跳起舞来,于是我就玩起这一幕,我真的很喜欢歌舞片。本文所引安哲罗普洛斯的文字,见Michel Ciment and Helene Tierchant,《发现安哲罗普洛斯》,郭昭澄、陆爱玲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声画联姻 文/周黎明第2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1)
第3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2)第4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3)
第5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4)第6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5)
第7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6)第8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7)
第9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8)第10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9)
第11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1)第12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2)
第13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3)第14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4)
第15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5)第16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6)
第17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7)第18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8)
第19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9)第20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10)
第21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11)第22节: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12)
第23节: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安哲罗普洛斯映画音乐史诗(1)第24节: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安哲罗普洛斯映画音乐史诗(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