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長阿含經 Dirghagama-sutra   》 第23章 究羅檀頭經      耶捨 Ye She    竺佛念 Zhu Fonian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遊行人間。至俱薩羅佉[少/兔]婆提婆羅門村北。止宿屍捨婆林中
  時。有婆羅門名究羅檀頭。止佉[少/兔]婆提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園觀浴池。樹木清涼。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究羅檀頭婆羅門。以為梵分。此婆羅門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候吉兇.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時。婆羅門欲設大祀。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供祀
  時。佉[少/兔]婆提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傢成道。從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佉[少/兔]婆提村北屍捨林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應往覲現。今我等寧可往共相見。作此語已。即便相率。出佉[少/兔]婆提村。隊隊相隨。欲詣佛所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在高樓上。遙見衆人隊隊相隨。顧問侍者。彼諸人等。以何因緣隊隊相隨。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傢成道。於俱薩羅國遊行人間。詣佉[少/兔]婆提村北屍捨婆林中止。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此村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衆聚相隨。欲往問訊沙門瞿曇耳
  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勅侍者。汝速持我聲。往語諸人言。卿等小住。須待我往。當共俱詣沙門瞿曇
  時。彼侍者即承教命。往語諸人言。且住。須我往到。當共俱詣沙門瞿曇所
  諸人報使者言。汝速還白婆羅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
  侍者還白。諸人已住。言。今正是時。宜共行也。時。婆羅門即便下樓。出中門立
  時。有餘婆羅門五百人在中門外坐。助究羅檀頭施設大祀。見究羅檀頭。皆悉起迎問言。大婆羅門。欲何所至
  報言。我聞有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傢成道。於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詣佉[少/兔]婆提村北屍捨婆林。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人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此真人。宜往覲現。諸婆羅門。我又聞瞿曇知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今我衆中先學舊識所不能知。我今欲大祭祀。牛羊已備。欲詣瞿曇問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得此祭祀法已。功德具足。名稱遠聞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大師勿往。所以者何。彼應來此。此不應往。大師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若成此法者。彼應來此。此不應詣彼
  又言。大師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相吉兇.祭祀儀禮。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顔貌端正。得梵色像。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所言柔和。辯纔具足。義味清淨。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又大師為衆導首。弟子衆多。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常教授五百婆羅門。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四方學者皆來請受。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皆能具答。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恭敬供養。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富有財寶。庫藏盈溢。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又大師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成此法者。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大師若具足此十一法。彼應詣此。此不應詣彼
  時。究羅檀頭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言。我實有此德。非不有也。汝當復聽我說。沙門瞿曇所成功德。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此。沙門瞿曇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彼成此法者。我等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顔貌端正。出剎利種。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生尊貴傢。出傢為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此。又沙門瞿曇光明具足。種姓真正。出傢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生財富傢。有大威力。出傢修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具賢聖戒。智慧成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善於言語。柔軟和雅。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為衆導師。弟子衆多。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永滅欲愛。無有卒暴。憂畏已除。衣毛不竪。歡喜和悅。見人稱善。善說行報。不毀余道。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常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禮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禮敬供養。亦為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種德婆羅門.首伽摩納兜耶子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及諸鬼神之所恭敬。釋種.俱梨.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弟子受三歸五戒。諸天.釋種.俱梨等。受三歸五戒。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所遊行處。為一切人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城郭村邑。無不傾動恭敬供養。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非人.鬼神不敢觸嬈。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其處人民皆見光明。聞天樂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所至之處。若欲去時。衆人戀慕。涕泣而送。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初出傢時。父母宗親涕泣戀恨。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少壯出傢。捨諸飾好.象馬.寶車.五欲.瓔珞。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傢修道。若其在傢。王四天下。統領民物。我等皆屬。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
  又沙門瞿曇明解梵法。能為人說。亦與梵天往返語言。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舊所不能知。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三十二相具足。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又沙門瞿曇智慧通達。無有怯弱。成此法者。我應詣彼。彼不應來。彼瞿曇來至此佉[少/兔]婆提村。於我為尊。又是貴客。宜往覲現
  時。五百婆羅門白究羅檀頭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如是耶。若使瞿曇於諸德中成就一者。尚不應來。況今盡具。宜盡相率。共往問訊
  究羅檀頭言。欲行者。宜知是時
  時。婆羅門即嚴駕寶車。與五百婆羅門及佉[少/兔]婆提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繞。詣屍捨婆林。到已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時。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而坐者。或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嚮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衆坐已定。究羅檀頭白佛言。欲有所問。若有閑暇得見聽者。乃敢請問
  佛言。隨意所問
  時。婆羅門白佛言。我聞瞿曇明解三種祭祀及十六種祭具。我等先宿耆舊所不能知。我等今者欲為大祭祀。已辦五百特牛.五百牸牛.五百特犢.五百牸犢.五百羖羊.五百羯羊。欲以祭祀。今日顧來。問三祭法及十六祭具。若得成此祀者。得大果報。名稱遠聞。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婆羅門曰。汝今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婆羅門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剎利王。水澆頭種。欲設大祀。集婆羅門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財寶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邁。士衆強盛。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大祀。汝等說祀法斯何所須。時。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諸民物多懷惡心。習諸非法。若於此時而為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殺。能呵能止。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諸治生者當給其財寶。諸修田業者當給其牛犢.種子。使彼各各自營。王不逼迫於民。則民人安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告究羅檀頭。時。王聞諸臣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諸有商賈給其財寶。修農田者給牛.種子。是時人民各各自營。不相侵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言。時。王復召諸臣語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無所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我今欲設大祀。汝說祀法悉何所須。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內使知。時。王即如臣言。入語宮內。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欲設大祀。時。諸夫人尋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珍寶。欲設大祀。今正是時。王出報諸臣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今欲大祀。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時。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大祀。已語宮內。而未語太子.皇子.大臣.將士。王當語之。時。王聞諸臣語已。即語太子.皇子.群臣.將士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大祀。時。太子.皇子及諸群臣.將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祀者。今正是時。時。王復告大臣曰。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大祀。已語宮內.太子.皇子。乃至將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須。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設祀者。今正是時。王聞語已。即於城東起新堂捨。王入新捨。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羅門.大臣。選一黃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養大衆。餘與犢子。時。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雲何王成就八法。彼剎利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成就初法。彼王顔貌端正。剎利種族。是為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為三法。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馬車.刀牟.弓矢.戰鬥之法。無不具知。是為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無不靡伏。是為五法。彼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是為六法。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是為七法。彼王智謀勇果。無復怯弱。是為八法。彼剎利種王。成此八法
  雲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是為初法。復次。彼大臣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兇.祭祀儀禮。是為二法。復次。大臣善於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是為三法。復次。大臣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為四法。時。彼王成就八法。婆羅門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三祭祀法.十六祀具
  時。婆羅門大臣於彼新捨。以十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雲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所見輕毀。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顔貌醜陋。非剎利種。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顔貌端正。剎利種族。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無增上戒。智慧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剎利王欲為大祀。而不善諸術。乘象.馬車.種種兵法不能解知。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諸技術。戰陣兵法。無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為大祀。而無大威力攝諸小王。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於言語。所說粗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善於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多財寶。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智謀。志意怯弱。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宮內。設有是語。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語太子.皇子。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群臣。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語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將士。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為他人之所輕毀。設有是語。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所見輕毀。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於異學三部諷誦不利。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不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兇.祭祀儀禮。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於三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瞻察吉兇.祭祀儀禮。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語。所說粗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設有是言。不能污王。所以者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佛告究羅檀頭。彼王於十六處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開解王意
  佛言。時。大臣於彼新捨。以十事行示教利喜於王。雲何為十。大臣言。王祭祀時。諸有殺生.不殺生來集會者。平等施與。若有殺生而來者。亦施與。彼自當知。不殺而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若復有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來在會者。亦施與。彼自當知。若有不盜。乃至正見來者。亦施與。為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羅門。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羅門。時。彼剎利王於彼新捨生三悔心。大臣滅之。雲何為三。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為大祀.當為大祀.今為大祀。多損財寶。起此三心。而懷悔恨。大臣語言。王已為大祀。已施.當施.今施。於此福祀不宜生悔。是為王入新捨生三悔心。大臣滅之
  佛告婆羅門。爾時。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出彼新捨。於捨前露地然大火[卄/積]。手執油瓶註於火上。唱言。與。與。時。彼王夫人聞王以十五日月滿時出新捨。於捨前然大火[卄/積]。手執油瓶註於火上。唱言。與。與。彼夫人.彩女多持財寶。來詣王所。而白王言。此諸雜寶。助王為祀。婆羅門。彼王尋告夫人.彩女言。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以祭祀。諸夫人.彩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於宮中。若王於東方設大祀時。當用佐助。婆羅門。其後王於東方設大祀時。夫人.彩女即以此寶物助設大祀
  時。太子.皇子聞王十五日月滿時出新捨。於捨前然大火[卄/積]。手執油瓶註於火上。唱言。與。與。彼太子.皇子多持財寶。來詣王所。白王言。以此寶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為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已祭祀。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於南方設大祀者。當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西方。將士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羅門。彼王大祭祀時。不殺牛.羊及諸衆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為祭祀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時。初喜.中喜。後亦喜。此為成辦祭祀之法
  佛告婆羅門。彼剎利王為大祀已。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傢為道。修四無量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夫人為大施已。亦復除發。服三法衣。出傢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婆羅門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為大施。然後剃除須發。服三法衣。出傢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佛告婆羅門。時。王為三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於汝意雲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已。默然不對。時。五百婆羅門語究羅檀頭言。沙門瞿曇所言微妙。大師何故默然不答
  究羅檀頭答言。沙門瞿曇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門瞿曇說此事。不言從他聞。我默思惟。沙門瞿曇將無是彼剎利王耶。或是彼婆羅門大臣耶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曰。善哉。善哉。汝觀如來。正得其宜。是時。剎利王為大祀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吾身是也。我於爾時極大施慧
  究羅檀頭白佛言。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問曰。何者是
  佛言。於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衆僧。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又問。於三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衆僧使不斷者。為此功德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並供養衆僧使不斷者。不如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又問。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並供養衆僧使不斷絶。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為此福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衆僧使不斷絶。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歸。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歡喜心受.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五戒。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衆生。如搆牛乳頃。其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慈心。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人於佛法中出傢修道。衆德悉備。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瞿曇。我為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今盡放捨。任其自遊隨逐水草。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衆時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三匝而去。還傢供辦種種餚膳。明日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鉢。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門捨。就座而坐。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鉢。行澡水畢。佛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祭祀火為上 諷誦詩為上
  人中王為上 衆流海為上
  星中月為上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 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三寶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於佛前坐。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分佈顯示諸清淨行。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集滅聖諦.出要聖諦。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易為受染。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衆。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重白佛言。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時。婆羅門即於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過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間
  佛去未久。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得病命終。時。衆多比丘聞究羅檀頭供養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終。即自念言。彼人命終。當何所趣。時。諸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彼究羅檀頭今者命終。當生何所
  佛告諸比丘。彼人淨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於法有所觸嬈。以斷五下分結。於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阿含部 Agama
第01章 大本經第02章 遊行經第03章 典尊經第04章 闍尼沙經
第05章 小緣經第06章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07章 弊宿經第08章 散陀那經
第09章 衆集經第10章 十上經第11章 增一經第12章 三聚經
第13章 大緣方便經第14章 釋提桓因問經第15章 阿[少/兔]夷經第16章 善生經
第17章 清淨經第18章 自歡喜經第19章 大會經第20章 阿摩晝經
第21章 梵動經第22章 種德經第23章 究羅檀頭經第24章 堅固經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