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係列叢書:走近神秘高僧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1)
佚名 Yi Ming
其實,在中國,許多佛教名山都出現過和尚圓寂後肉身不腐的神奇現象,然而,九華山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山中出現了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第一位比丘尼肉身——仁義比丘尼。帶着好奇與崇敬的心情,我們來到了九華山一角的通慧禪林。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這座不腐的肉身,瞭解了仁義師太傳奇般的一生。
仁義師太的俗傢名字叫薑素敏,1911年出生於東北的一個大戶人傢。父母本想把她培養成一個溫柔嫻淑的富傢小姐,可她偏偏與佛傢有緣,經常跑到廟裏偷偷聽經,還從傢裏拿糧食施捨給僧人。1940年,她在山西五臺山正式落發出傢。1946年東北光復,她還俗考取了瀋陽中醫學院,潛心學醫,主攻針灸技術。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了,仁義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作為一名軍醫入朝參戰。
在朝鮮的三年裏,她很努力,表現也很優秀。在戰場上,仁義經常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雖然她是小腳,背不動傷員,但她一點都沒有退縮。她用一個帶子,把傷員捆在自己身上,爬着運送傷員。有一次,她正在為一個小戰士包紮,突然遇到敵機轟炸,她立即用身體將小戰士蓋在身下,可是自己的一隻手腕卻被機槍打穿了,至今在仁義肉身的手腕內側還留有子彈穿過的傷疤。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她精湛的醫術不知救治了多少戰士。
20世紀80年代初,仁義比丘尼再次落發出傢,輾轉來到了九華山通慧禪林。來自東北的她不習慣南方的濕冷,把家乡的土炕也帶到這裏。在仁義住過的小屋裏充滿了溫暖的氣息,這種溫暖不僅來自於溫度,更來自於心靈。到通慧禪林不久,仁義師太就開起了免費的針灸診療所,專治胃病、風濕和婦科病。看病的人絡繹不絶。
仁義師太非常愛幹淨,她在自己門前放了一個洗手盆,規定無論誰要進屋都要先洗手。可是有一次這個規矩卻被她自己打破了。那天突然有兩個農傢婦女闖進廟裏,其中一個病情危重,昏迷不醒,她是在田裏插秧時突然暈倒的。仁義師太立即把病人放在炕上,開始搶救。那時病人的腿上滿是泥土,仁義的一個徒弟看到被褥都髒了,嘴裏嘟嘟囔囔很不高興。平日裏和藹可親的師太發火了,她用拐杖使勁敲打地面,說:“這事不用你管,你要是怕髒,我自己洗好了。”就這樣,不知有多少病人被仁義師太從死亡的邊緣給救了回來。
4年的專業功底,再加上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使她的醫術爐火純青。很多人都感激她用回春妙手為自己解除了病痛。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突然有一天,仁義師太宣佈不再進食。從這天起她每天衹喝幾杯白開水。這期間仁義師太思維清楚,精神狀態良好,衹是身體乏力,但靜坐參禪從沒耽誤。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師太還是什麽都不吃。徒弟們以為她生病了,十分着急,她卻說:“我沒有病,你們不要擔心。”
但徒弟們還是不放心,她們找來了醫生。醫生仔細檢查過以後沒有發現任何的病理改變,衹是發現師太的內臟裏,有一種特殊的聲音,這是醫生在臨床上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一種聲音。要他用大千世界的聲音形容一下,他說:“無法形容,非常奧妙。”
這是一種什麽樣的聲音呢?真的像有人猜測的那樣是來自於另一個世界的召喚嗎?難道師太拒絶進食是因為聽到了這種召喚?她在等待與那神秘聲音同赴另一個世界嗎?
闢𠔌的第七天,師太泰然圓寂了。按照習俗,師太的肉身被裝入缸中保存。
三年之後仁義師太的肉身出缸。人們驚奇地發現,她體膚完好,但是身上所有的女性特徵完全消失。更令人驚奇的是,人們本來是把她的雙手交疊在膝前,可此時姿態已經發生改變,右手擡起仿佛在捻針,這正是幾十年來她為病人紮針的姿勢。這情景讓人聯想到了無暇肉身遮火救寺的姿勢……
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解釋的。
有人註意到這樣兩個細節:一是仁義與慈明、明淨一樣,臨終前都要求保存法體,似乎早就知道會成就肉身;二是他們都是在秋鼕季圓寂的,這個季節九華山雨水稀少,氣候乾燥,這是否對遺體的保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呢?還曾有人推測,出傢人常年吃素,是否是肌肉組織已經發生改變進而出現了肉身現象?那麽仁義師太不僅吃齋,而且吃淡齋,這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否有助於她成就肉身?誰也說不清這種神奇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麽。這也許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或許根本就沒必要解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
|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捲首語 | 慧諤私取觀音像 | 潮音洞靜坐思過 | 觀音像留駐普陀 | 新羅礁與高麗道頭 | 千年守望普陀山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妙善重振普陀 | 苦心復興觀音道場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1)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2)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靈山開九華 | 肉身捨利,佛國至寶 | 新羅王子誓別新羅 | 金地藏證道九華 | 無暇刺血書佛經 | 癲大興廣結善緣 | 慈明僧撞鐘不止 | “站和尚”的明月清風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1)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