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劉德江 Liu Dejiang
在史盧均任職管轄的範圍,正好有南海海運這個肥缺。南海這個地方,素來是海上交通貿易的中樞繁華之地,加之嶺南物産豐富,有很多內陸難得一見的獨特物産,所以就使得廣州一帶船衹往來更為頻繁。海上交通方便,各地的富商都帶着珍奇異寶紛紛集中到這裏來,希望換回嶺南的珍寶。以前,凡是來到嶺南這樣蠻荒之地任職的官員,大都要巧取豪奪,在這裏發財致富。凡是做過南海官員的,沒有一個不是滿載而歸的,唯獨史盧均在這裏沒有中飽私囊,肥肥地摟上一筆。對於獲利豐厚的海事,他衹讓一位忠直的監軍去管理,自己從不介入,决不染手。
傳聞,史盧均上任伊始,當地船舶商賈,都按照老規矩紛紛前往史盧均所在的官府,或送大禮,或要以低廉的價格把珍奇異寶賣給史盧均。史盧均一概沒有理會,甚至直接就拒之門外。這些商人一時間摸不着頭腦:此前的官員們哪個不是能拿多少就拿多少,這位新上任的大人究竟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真不知道是胃口更大,難以伺候,還是真的來了位清官?多數人雖然滿腹狐疑,但還是不甘心無功而返,决定再觀望一下好作决定。可其中有位姓錢的商人,自覺對官兒摸得十分透徹:哪裏有見好處害怕燙手的官兒?衹是大傢還是沒有觸到點子上而已。他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獲知,史盧均愛好廣泛,對篆刻尤為癡迷,十分喜歡收集種種印章。於是,他多方找尋,終於以高價購得一方有如古董的玉章。
恰好,這位錢姓商人與史盧均同是範陽人,他就以拜會老鄉的名義,帶着那方珍貴的印章去見史盧均。這次,他果然沒被史盧均直接拒絶在府門外邊。兩人相見當然先說了些家乡的閑話,漸漸地錢商人就把自己現學的關於刻石印章的知識搬出來,和史盧均討論起來。史盧均果然大感興趣,還以為碰到了同道中人。錢商人拿出了那方玉章,名義上是想請史盧均加以鑒定。史盧均一見,就有些愛不釋手,這當真是一方難得一見的印章珍品。他一面連聲稱贊,一面仔細把玩。商人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他以為自己這次是踩對點了。看看時機已經差不多了,商人就煞有介事地說:"要是大人喜歡,我願意將這方玉章贈給大人。"史盧均一聽不禁頓了一下,把手中的玉章放在桌子上,微微一笑,說:"君子不奪人之愛啊!不可不可。"錢姓商人沒想到對玉章那樣愛不釋手的史盧均會拒絶得如此幹脆,一時情急,商人本性表露無遺。他說:"大人不願奪人之愛,可是小人卻好成人之美。若是大人覺得心中不安,大可按市價將之收購。"史盧均聽罷哈哈大笑,說:"衹怕這市價遠非我薪俸可以承擔,還要以海事從中彌補,可是下官已經對海事另有安排,自己决不插手,這讓我如何擔得起這方珍貴的玉章?錢君,還是好好珍惜這方無價之寶吧!"被史盧均這樣點明,錢商人再也不好糾纏下去,衹得收起玉章灰溜溜地告辭了。
史盧均不衹在海事上清正自重,更以自己公正有德、為事以禮的高潔品性,在當地做了很多為後人稱道的政事。當地人對史盧均的評價並不在於他做出什麽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業績,而是在於他當官處理事情時不越禮,以推己及人、仁者愛人的思想為當地人做事。所以當地人改變了以往對官員行賄的習慣,遵禮守法,對史盧均從禮的態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所以我們在處事為人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禮"。因為"禮"不僅是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別人瞭解你、評價你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學禮使人快樂
元代有個名叫杜瑛的教育傢,河北灞縣人。遼金時期因為避難舉傢遷徙到了河南偃師一帶。他在讀書的同時,結合天下大勢進行分析研究,對古今的得失了如指掌。周圍的人都認為他應當去謀一個高官,以享受榮華富貴。可是,杜瑛卻樂於做一名教書先生,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華奉獻給學生。不久,一個名叫粘合圭的人在相州(現在的河南安陽市)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宅第,請杜瑛去當傢族教師。這樣,杜瑛就把傢搬到了相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