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 第23節: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1)      羅展鳳 Luo Zhanfeng

  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
  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
  但我自己認為我的電影更想追求的是一種音樂性,或說我在尋找一條通往音樂性的蹊徑,一種可取代音樂的角色,或者稱之為旋律性……因此,對詩意的闡述並不能像對待散文般那樣明晰,散文較具描述性,詩則更作用於人的情感層面,詩是超越邏輯性的,而散文則需要邏輯。見傅睿村訪問文章《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訪安哲羅普洛斯》,臺北:《電影欣賞》第二十二捲第一期總號第117期,2003。
  --提奧·安哲羅普洛斯
  序言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敲門的聲響,如果你看過安哲羅普洛斯的《流浪藝人》,你知道我說什麽。)
  忽而,想進入提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光影世界,而步入他的世界,卻是如此窘迫不安,叫人舉步維艱,沒有厚實的希臘歷史知識,讀安氏的電影,總有一份錯落,仿佛捉着一鱗半爪,又失之交臂。
  關於希臘,我抱歉我的認知衹停留在其是古老卻豐碩的神話國度,那時候,浪漫的希臘人早洞悉生命與愛情的虛幻本質,冀望以英雄與鬥士精神來輓救,最終卻是徒勞無功,讓悲劇接連在神話故事中發生,預示了人類難以逃脫的宿命與愛情的復雜本相。自此,希臘神話成了研討人性的原型(Archetype),藝術、文學、心理學等創作與研究範疇,離不開這本滿載澎湃生命愛欲的智能典籍。
  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自當有着希臘神話中的探討人生、人性的問題,卻又緊扣着人與社會及歷史之間的關係,層層脈絡,交錯盤纏。他的電影,囊括的命題廣泛:國族間的霸權操縱、歷史的偽裝、陰暗的政治、苦難的民族、漂泊的旅人、身份的尋索、人際的疏離……從國族至人民,從家庭至個人,從實至虛,也從虛至實。安氏鏡頭下的人兒總是流離失所,尋尋覓覓,遊走於不同空間,無所依偎;一個個失落的靈魂,一張張茫然的臉,都落入安哲羅普洛斯的長鏡頭下(這裏必須一提的是他的長期攝影夥伴George Arvanitis及後來加入的Andreas Sinanos),在無邊無際的霧靄中踽踽獨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裏,長鏡頭化作一闕又一闕的悲情詩歌,緩緩地、陰冷地、寂寥地,如安氏所說,他的長鏡頭已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有着自己的律動與呼吸,有自己的邏輯性與節奏性,有着其生命與主自性。是故一直以來,影像與音樂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裏總是不能割裂而言,影像就是節奏、就是音樂,縹緲的薄霧、流動的河流、空蕩的餐廳、遊離的群衆、甩蕩的步伐及至一張張木然的臉……都是詩,都寫滿歌。
  我得承認,我未能全然瞭解這位希臘導演的作品,但其震懾、細膩、如畫似詩的晶瑩鏡頭美學,還有電影裏仿佛不曾經過污染的剔透情感,可叫人一下子扭捏心房,淚流滿面。好些屬於安氏電影中的片段,我總愛鍥而不捨地重看又重看,每次仿佛感受愈深,與其用頭腦去分析安氏的電影,也許,不如用皮膚來觸感它們更恰當。
  看過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的,無不感受到這位導演對音樂語言的運用是如斯精彩,這位自稱喜愛美國歌舞電影的導演,早在《流浪藝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1975)一片中,已展示了其歌舞場景愛註入美國古典歌舞片的風格與技巧養分。然而,落入安氏手裏,這不再是單純的喜氣洋洋,在保存那托邦式充滿"生之力量"的同時,安氏的歌舞場面隱隱然藴含着末世的悲涼……那時候,愛蓮妮·卡蘭德卓(Eleni Karaindrou)還未開始為他的電影主理音樂,反而更令我體會到這位導演的音樂才情,早早植根。
  是啊,關於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音樂,絶大部分要歸功於出生在希臘中部小山村Teichio的幽思纔女愛蓮妮·卡蘭德卓,安氏的"沉默三部麯"--《塞瑟島之旅》(Voyage to Cythera,1984)、《養蜂人》(The Beekeeper,1986)及《霧中風景》(Landscape in the Mist,1988),奠定了她在安氏電影音樂裏的重要位置,至安氏的近作"希臘首部麯"《悲傷草原》(The Weeping Meadow,2004),卡蘭德卓的音樂成了安哲羅普洛斯電影裏的一大標記。
  仿佛來自一種無以名狀的感召,我想談談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音樂,從他早年電影裏那種充滿生命力的人聲歌唱,一直到卡蘭德卓那種縈回不散的遊吟哀麯。
  歌舞片的變奏
  我的電影配樂有其歷史傳承性,我嘗試仿照美國歌舞喜劇片方式來處理電影配樂,其中有個呈現夜晚街道的鏡頭,宛如《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1952);還有遊擊隊進入畫面,女孩隨後跟着進來,是一個約兩百尺的後推鏡頭。起初是"莉莉·瑪蓮"(Lili Marlene),然後是"蘭姆酒與可口可樂"(Rhum and Coca Cola)。我和在伊歐亞尼納拍片當地的一個樂團共同完成這一幕,我們采用即興方式拍攝,比方我說:"你來段獨奏,還有你……"兩名戴面具女子從畢卡迪裏(Piccadilly)酒吧走出來,手持雨傘開始跳起舞來,於是我就玩起這一幕,我真的很喜歡歌舞片。本文所引安哲羅普洛斯的文字,見Michel Ciment and Helene Tierchant,《發現安哲羅普洛斯》,郭昭澄、陸愛玲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聲畫聯姻 文/周黎明第2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1)
第3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2)第4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3)
第5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4)第6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5)
第7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6)第8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7)
第9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8)第10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及其音樂裏的終極關懷(9)
第11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第12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2)
第13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3)第14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4)
第15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5)第16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6)
第17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7)第18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8)
第19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9)第20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0)
第21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1)第22節:流動的光影聲色:塔可夫斯基的音樂色彩與本質(12)
第23節: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1)第24節: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安哲羅普洛斯映畫音樂史詩(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