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演绎 》 话说唐僧 》
杖策孤征(6)
冯宝善 Feng Baoshan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讲到了《心经》的来历。说是当年玄奘在成都的时候,看到了一位流落街头的乞丐,衣着褴褛肮脏,身上生疮,臭秽熏人。玄奘觉得可怜,便将他带回寺里,给了他些银子,让他去买件衣服和吃的。乞丐感动得不知怎样报答,便教给了玄奘《心经》。在莫贺延碛,玄奘“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在唐人所写的《独异志·玄奘》篇里,也提到了《心经》的来历,说是玄奘在罽宾国,遇到了一位头面布满疮痍、身体多生浓血的老僧口授,令他记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十六节更专门写及玄奘在香林寺受《心经》的过程:
竺国回程,经十个月,至盘律国地名香林寺内止宿。夜至三更,法师忽梦神人告曰:“来日有人将《心经》本相惠,助汝回朝。”良久惊觉,遂与猴行者云:“适来得梦甚异常。”行者云:“依梦说看经。”一时间眼润耳热,遥望正面,见祥云霭霭,瑞气盈盈,渐睹云中有一僧人,年约十五,容貌端严,手执金杖,袖出《多心经》,谓法师曰:“授汝《心经》归朝,切须护惜。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法师顶礼白佛曰:“只为东土众生,今幸缘满,何以不传?”佛在云中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嚎,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法师再谢:“铭感,铭感!”佛再告曰:“吾是定光佛,今来授汝《心经》。回到唐朝之时,委嘱皇王,令天下急造寺院,广度僧尼,兴崇佛法……”
在这里,玄奘的受《心经》是在返程,与前文所说的得之于取经前或前往取经途中,已有不同。《西游记》小说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也专门写到此事,也是前往取经的途中:在孙悟空收了猪八戒之后,师徒三人继续西行。走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唐僧又有些紧张。猪八戒对这里颇为熟悉,向师父禀报:“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与乌巢禅师相见之后,唐僧便问他,西天大雷音寺还有多远。乌巢禅师回说:“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然后又说:“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于是口诵传授给了唐僧。
再说玄奘,在大漠中又走了漫长的百余里,竟迷失了方向,要找的野马泉也不知在什么地方。玄奘口渴难耐,急着取水要喝,谁知水袋子沉重,竟失手掉到了地上,这赖以维持生命的饮水,一下子全渗进了沙土之中。前方的路在哪里,无从辨认;想东返回到第四烽,刚走了十余里,又想起自己发过的誓愿:不到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于是立刻止步,宁可往西而死,岂能东归得生!玄奘掉转马首,专念观世音名号,继续向西北行进。
四顾茫然,人鸟绝迹。夜间萤火闪烁,灿烂得如同繁星在天。狂风刮起,沙尘迷漫,丽日当空一下子变得伸手不见五指。沙砾飞起,落下,如同骤雨倾泻。最要命的是没有了饮水,干渴得眼冒金星,步履艰难。已经是五天四夜滴水未进了,玄奘感觉到就像过了五个月,不,是五年!季节已经到了初冬,玄奘却仍然感到太阳的光芒是那样的火辣烤人,仿佛五脏六腑之间,都将有火苗喷出。他终于支撑不住了,倒在了沙碛之中。神志迷迷糊糊,玄奘依然不忘记念诵观世音名号,他顽强地撑持着,念叨着,不能闭上眼睛。
时间已经是第五天的夜半,起了凉风。一阵风吹过,玄奘法师觉得就像洗了个冷水澡,神志也一下子清醒了不少。眼睛可以看见了,马儿也能够站立起来了。稍作喘气,玄奘法师又继续进发。大约走了十里地,马儿突然掉转了方向,怎么也不能让它回头。就这样走了几里,玄奘眼前一亮,他喜不自胜——终于看到青草了。这毕竟也是一种生命。有了草,马儿可以饱餐一顿。更令玄奘喜出望外的是,离草十多步远,有一泓清澈的甘泉,真的是久旱逢甘霖,救命的水啊!玄奘可以尽情畅饮了。人、马都得到了必要的补充,玄奘法师也精神抖擞,死里逃生,他似乎一下子对于前途有了更充分的信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游记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楔子(4) | 华阀裔孙(1) | 华阀裔孙(2) | 华阀裔孙(3) | 净土寺出家(1) | 净土寺出家(2) | 游学大江南北(1) | 游学大江南北(2) | 求法缘起(1) | 求法缘起(2) | 求法缘起(3) | 求法缘起(4) | 杖策孤征(1) | 杖策孤征(2) | 杖策孤征(3) | 杖策孤征(4) | 杖策孤征(5) | 杖策孤征(6) | 穿越西域各国(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