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 》 新元史 》
捲二百二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柯劭忞 Ke Shaomin
徐壽輝陳友諒理明玉珍升
徐壽輝,一名貞一,蘄州羅田人。以販繒為業。往來蘄、黃間。
初,袁州有妖僧彭瑩玉,用泉水治病多愈,遠近神之。至正十年,其徒周子旺以妖術惑衆,從之者五十餘人,僭稱國王,官王獲而殺之。瑩玉遁去,匿淮西民傢,日夜密構異圖。
壽輝浴於池,瑩玉之徒見其有赤光,異之。十一年八月,乃擁壽輝為主,聚衆剽掠。九月,陷蘄水縣,蘄州總管李孝先敗死。進陷黃州。壽輝僭稱皇帝,號天完國,都蘄州,改元治平。以麻城人鄒普勝為太師。其衆以紅巾裹首,與汝、穎妖賊同。
十二年,竹山孟海馬志兵,陷襄陽、荊門以應壽輝,號南鎖紅巾。襄陽總管柴蘭及縣尹孛術遠俱敗死。壽輝將丁普郎等連陷漢陽、興國。曾法興等陷安陸,執知府醜驢,不屈,法興義而釋之。醜驢與其妻侯氏俱自經死。湖廣行省平章星吉,聞老將鄭萬戶知兵,令募兵為守禦計。壽輝遣其衆千餘人至武昌降。星吉知其詐,使鄭萬戶伏兵邀之,獲六百人,械以俟命。會朝廷徵星吉為司農,以和尚代之,納賊賄,釋其縛,反下鄭萬戶於獄。壽輝使趙普勝襲武昌,六百人為內應,城遂陷。沿江郡縣,皆望風奔潰。
二月趙普勝乘武昌之捷,舳舫相銜,順流攻江西,江州總管李黼與主簿也孫帖木兒拒戰,大敗之。普勝又以舟師攻城,亦為黼所敗。普勝攻益急,城陷,黼死之。普勝遂陷南康。是月,孟海馬陷歸、峽、房諸州。壽輝別將陷嶽州,徇忠、萬、夔諸州,皆下之。又有周伯者,起兵陷道州,以應壽輝。
時湖南之地,多為壽輝所有。乃分道入江西,姦民乘勢應之。不旬日,衆輒數萬,率以天完將為名。行省右丞太不花兵至應山,廣水鎮巡檢王珪參其軍事,三上書於太不花毋玩寇,太不花怒,使珪為前鋒。珪連敗壽輝兵,以無後援,衆潰。珪率麾下數百人奔孝感,縣人劉禹、吳思明方舉義兵,聞珪至,從之,敗壽輝將王思明於蓮花寨。思明悉衆圍之,逾月,珪與禹等皆戰沒。
是月,壽輝將歐普祥入萍鄉,遂陷袁州。分宜人彭繼凱與安福人袁明東擊走普祥,復袁州。已而繼凱為知府寶童所嫉,使客刺殺之,袁州復為普祥所據。彭瑩玉陷瑞州。陳普文陷吉安。閏三月,泰和州達魯花赤達裏麻失理復吉安。達裏麻失理所部號黃衫軍,壽輝兵畏之。未幾,項普略陷饒州、信州,遊騎至婺源,江泊震恐。朝廷以亦憐真為江西行省右丞,將兵擊之。湖廣行省參政鐵傑以兵復嶽州。四川行省平章咬住剋忠、萬、夔、雲陽諸州。
是月,壽輝兵攻南昌,靖安達魯花赤湖海大敗之。賊再至,湖海與勇士黃雲等且戰且守。連兵八月,皆戰死。壽輝兵圍撫州,州人木古丙、趙均保等倡義助官軍防守,賊不能剋,遂引去。時江西諸路皆陷,獨撫州堅守不下。是月,咬住剋歸州,進攻峽州,斬壽輝將李太素。壽輝別將陷池州,圍安慶,勢張甚。平章卜顔帖木兒等敗之於丁傢洲,遂復池州。復敗,賊於白湄,斬其大將周驢。
十三年五月,咬住復中興。建昌人戴良起兵,復建昌。咬住進剋襄陽,殺賊將王權。六月,行省左丞火你赤復瑞州,執彭瑩玉斬而臠之。瑩玉攻城略地,所至無噍類,至是就戮,天下快之。七月,項普勝陷婺源州、徽州,自昱嶺關入浙西,遂陷杭州。八月,咬住與壽輝將俞君正戰於樓臺,失利,咬住奔鬆滋,俞君正複陷中興,為荊門僧李皆等所襲敗,咬住還屯石馬。是時,項普勝分兵據宜興、歷陽、丹陽、句容,前鋒至鐘山,平章慶童以兵來援,始敗退。
先是,承平日久,壽輝兵四出,州縣皆望風降附。已而民習見,不以為意,於是智通之士多思自奮,為朝廷討賊。壽輝所得杭州縣旋復失之,賊勢遂不振。是年,元帥董搏霄得州,受代去,壽輝兵復入昱嶺關,陷於潛。行省檄搏霄禦之,事具《搏霄傳》。九月,官軍大集於中興,以攻壽輝。初,壽輝樹柵於黃州之闌溪口,積金帛其中,最號險固。至是,亦為官軍所剋。十月,廣西元帥甄崇福復道州,周伯顔伏誅。十一月,卜顔帖木兒與中丞蠻子海牙等,率兵二十萬,分道攻蘄水縣。壽輝出戰,大敗,遁入黃梅山。官軍入城,擒其偽將相以下四百餘人,遂盡復武昌諸路及均房等州。朝廷以賊已潰敗,檄諸將班師。
十四年,壽輝收合餘衆,饑民多附之,勢復振。
十五年,壽輝將倪文俊敗威順王寬徹不花,縱橫湖、汀間,官軍屢為所挫。五月,文俊陷中興。自兵興以後,湖南北州縣相繼陷,獨茶陵州堅守數年。至是,亦為文俊所陷。七月,俊陷武昌、漢陽。
十六年正月,文俊乃建都於漢陽,迎壽輝徙都之。壽輝性寬縱,權在群下。及鄒普勝死,以文俊為丞相,大權悉出其手,壽輝無如之何。是年,文俊連陷常德、澧州、衡州,又分兵陷嶽州。
十七年,壽輝將明玉珍陷重慶,壽輝以玉珍為隴西右丞。文俊怙侈自專,謀殺壽輝不果,奔黃州。壽輝偽元帥陳友諒襲殺之,並其衆,自稱平章。文俊生時,其母夢白虎入其室將死,其母復夢白虎斃。文俊驍勇善戰,官軍畏之,呼為倪蠻子。
十八年,陳友諒陷安慶,竜興、信州諸路盡為所有,壽輝欲徙都安慶,友諒不奉命。
十九年十二月,壽輝引兵至江州,友諒佯出迎壽輝,既入,門閉,悉殺其從者。自是,權歸友諒,壽輝僅有空名而已。
二十年五月,友諒挾壽輝攻太平,舟至采石磯,使人詣壽輝白事,以鐵撾自後擊之,碎其首而死。陳友諒,沔陽黃蓬人。其先平吉州謝氏,為黃蓬陳芪贅婿,遂冒姓陳。父普纔,以漁為業,生五子。
友諒其次子也。讀書粗通大義,嘗為州吏,鬱鬱不樂。季父普文,從倪文俊作亂,友諒亦往從之。文俊用為簿書掾,尋為元帥,將兵。至正十六年,友諒襲殺文俊,自稱平章,壽輝因而命之。文俊黨在歸州者,保山柵自守,友諒使其弟友能及部將歐普祥等招之,久始降。是時,餘闕守安慶,壽輝兵至輒敗,賊憚其威名。
十七年,友諒合趙普勝、祝宗等攻之,友諒自上遊引兵直搗小孤山,守將鬍伯啓力戰四晝夜,奪還安慶,友諒遂逼城下。闕血戰當之。
十八年,友諒與普勝等合圍,百道燕進,城遂陷,闕赴水死。友諒乘勝薄竜興,左丞火你赤望其軍,駭曰:“賊與往時異,是惡可當?”乃棄城走。友諒自駐竜興,規取江西,遣其將王奉國陷臨江及瑞州,熊天瑞陷吉安,又分兵攻撫州,圍三月,城始陷。友諒聞州人吳彤守城,多智略,令軍中有生緻彤者,賞百金。及得彤,友諒釋而用之。八月,陷建昌。九月,遣其將辛文才陷贛州,又徇南安下之。是年,友諒之兵入福建者,其將為康泰等;陷汀州入廣東者,其將為熊天瑞,陷南雄州、韶州。十九年,王奉國陷信州。是時,明祖已稱吳國公,與友諒地接壤。明祖在池州,趙普勝引兵爭之,敗走。未幾,復敗吳兵於沙子港。明祖遣俞廷玉以水陸兵攻之,至樅陽。普勝潛橫鐵縆於水中,舟至,柁桂縆不行,普勝蹙之,一軍盡沒。普勝勇决,善戰,號雙刀趙,名聞敵國,友諒忌之。至是,友諒將弒壽輝,懼普不從,乃以會師為名,自江州猝至。普勝迎於雁汊,甫登舟,友諒殺普勝,並其軍。未幾,挾壽輝東下,攻太平,引巨舟薄城外,士卒緣柁尾登城,遂剋之。弒壽輝於采石。乃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僭號皇帝,國稱大漢,建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其黨班沙岸稱賀,值大風雨,不能成禮。
友諒恃其兵強,欲東取集慶。吳人恐其與士誠連兵,乃用劉基策,使裨將康茂纔偽降。友諒令速來,閽者賫書以往。茂纔與友諒有舊,其閽者則嘗事友諒者也。友諒大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連呼老康,無應者,始知見紿。即與其弟號五王者趨竜灣,遣萬人立柵岸上,勢銳甚。明祖伏兵於石灰山,突起,四面蹙之。友諒兵敗,走下岸,登舟。潮退,舟膠於河,溺死者又無算。其將張志雄、梁鉉、喻國興、劉世衍等皆降,友諒遁去。
張志雄者,趙普勝部將也,怨友諒殺普勝,無鬥志。及降,言於明祖曰:“今降卒,皆安慶之兵。友諒敗走,安慶空虛,可取也。”明祖從之,使徐達、馮勝、張德勝等追友諒至慈湖,又敗之。友諒收兵再戰,張德勝敗死,友諒乃還。徐達等遂剋太平。方友諒東下,吳人亟使衢州鬍大海搗信州,以牽製之。大海剋信州。十一月,友諒浮梁守將於光、鄱陽守將徐椿,以饒州降於吳。
二十年六月,友諒將李明道、王漢寶攻信州,鬍大海敗之,禽漢寶,明祖釋之,問友諒事,漢寶盡以虛實告之。八月,明祖以王漢寶為鄉導,率舟師逆流而上,以報竜江之役。攻安慶不剋,劉基曰:“此不足取也。宜徑襲江州1明祖至湖口,距江州五裏,友諒不虞兵至,大驚,挈妻孥走武昌。明太祖遂入江州,友諒將傅友德、丁普郎皆以所部降。南康、竜興、袁州,皆送款於吳。
二十一年,友諒改元大定。是時,江西諸路惟熊天瑞據贛州,為友諒固守。群盜附友諒者,樹白幟號為白軍;降於吳者,則易紅幟,號為紅軍;日夜相攻,死亡無算。
二十二年四月,友諒復以舟師攻竜興,號高稍子戰船,甲士六十萬,載其妻孥百官,傾國而出。攻圍八十五日,不剋。明祖率舟師二十萬以援竜興,友諒聞之,解圍東出鄱陽湖。
六月戊子,大戰於康郎山。兩軍鼓噪,囂聲動天地,燃巨炮如震雷。至晡,友諒擲火燒明祖船,忽反風,自焚,十裏之內,湖水盡赤。友諒叔父陳普略等皆死,吳將張志雄、丁普郎亦戰歿。已醜,徐達焚友諒平章蔣必勝船,死者千五百人。是日,戰數合。互有勝負。翌日,明祖見友諒兵強,有懼色,問劉基曰:“我氣色何如?”基以必勝對。辛卯,日光慘澹,兩軍鹹震恐,戰不力。友諒弟友仁、友貴皆死,其驍將張定邊敢深入,中流矢敗退。自是,相持六晝夜。
劉基勸明祖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决勝。吳人乃移舟入港。至夕,舟置一燈,首尾相銜。比曉,兵盡渡泊於左蠡,列柵南北江岸,置火筏於中流,水陸戒嚴。友諒亦稱移軍楮溪,綴亂使不得去。未見,友諒引兵次鞋山,吳兵亦次於湖口,相距十有五日。
八月壬戍,友諒知乘樓船,率其軍下趨九江,常遇春以火筏禦之。順流而下,至禁江口,炮擊明祖船,明祖適在地船,獲免。友諒兵謂已死,歡呼萬歲。明人遣使詐為諸將約降,友諒親出引見使者,為流矢所中,貫晴及顱而死。兵大潰,退至江口。癸亥,明祖乘勢蹙之,擒其太子善兒及平章張榮等,降士卒五萬人。友諒僭位四年,死年四十八。
其太尉張定邊等,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其少子理,走武昌。九月,理僭稱皇帝,改元德壽。明太祖徵之,立柵逼其城,又聯船為水柵,以絶出入之路。
二十三年,理計窮,悉衆出戰。其將陳僉同,驍捷,善用槊,直犯中軍,吳將郭英剌殺之。定邊等不敢復出。其丞相張必先以湖南兵赴援,戰於城下,兵敗,被執。城中之援始絶。明祖使降將羅復仁入城諭理降,理乃率其大將張定邊等出降。明祖封理為順德侯,普纔為承恩侯,友諒史友寧歸仁伯,友直懷仁伯,追封友仁為康山王,立廟祀之。張定邊、張必筅等,尋皆誅死。普纔徙滁州,理徙高麗,皆不知所終。明玉珍,隋州沔陽人,農傢子也。身長八尺,目重瞳子,性明决,為鄉人所推服。
十一年,穎州盜起,遠近響應。玉珍聚衆於青山,築柵自守。徐幫輝據蘄州,遣使招之。玉珍自度不能敵壽輝,遂以衆降,壽輝授為元帥,益其兵,使屯沔陽。
十二年,與哈林禿戰,為流矢所中,眇其右目,人呼為明眼子。時沔陽連年饑饉。十五年春,玉珍以鬥船五十艘,率所部糴糧於夔州。明年,辰州人楊漢率精兵五千人,降於重慶帥完者都。
十七年,完者都襲殺漢,其衆東走夔州,遂歸於玉珍,目言重慶無重兵,守將哈林禿、完者都二人不協,兵至,可一鼓而下。玉珍疑而未行,其部將戴壽進曰:“爭兵輸糧於沔,以麾下率楊漢餘襲重慶,濟則大事可成,不濟則掠其資財而歸,上策也。”玉珍從之。時重慶承平日久,見賊至,遠近震駭。完者都遁,獲哈林禿。城中父老以香花迎玉珍入城,玉珍禁侵掠,居民安堵如故,降附日衆。
十八年二月,完者都自辰州會平章囊革歹、參政趙資,以兵次嘉定之大佛崖,規復重慶。玉珍遣明二攻之,潛師登烏牛山,陷嘉定。惟大佛崖官軍相持半載。玉珍自率兵攻之,遣明二倍道襲成都府,遂略定兩川郡縣。玉珍之出兵也,舟行過滬州,其部將劉澤民言於玉珍曰:“前進士劉禎,有策略,嘗官大名經歷,青巾賊李喜喜入蜀,禎避亂於此。公盍往見之?”玉珍曰:“爾與偕來。”澤民曰:“是不可屈,宜親往。”玉珍乃入山中訪之,語未華,玉珍喜不自勝曰:“吾得一也明矣1拜為參謀。
二十年,陳友諒弒壽輝自立,玉珍議討之,閉夔關不與友諒通。二十一年,劉禎勸玉珍自立,玉珍不許。戴壽、張文炳復勸之,玉珍咨於部衆,同心推戴。二十二年三月戊辰,遂僭稱皇帝,都重慶,號大夏國,建元大統。立妻彭氏為皇后,子升為太子。仿周製,設六官,以戴壽為塚宰,明二復姓萬,賜名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嚮大亨、莫仁壽為司寇,鄒興為司徒,劉禎為宗伯。又以牟圖南為丞相,史天章為翰林學士。改知府曰刺史,知州曰太守。廢驛老,止奉彌勒佛教。定賦稅,十取其一,免力役之徵。
二十三年,命萬勝、鄒興、芝麻李分道攻雲南,勝兵不滿萬人,鋒銳甚,遂入中慶。已而饋運不繼,士卒剽掠為糧,滇民叛之。梁王乞師於大理,纍戰皆捷。勝度衆寡不敵,乃全師而返。
二十三年,萬勝攻興元不剋,遣鄒勝攻巴州,陷之。石柱安撫司馬剋用叛,降於玉珍,乃改設永守宣慰司,及邑海溪洞軍民府。又立於茶永化軍民府。獨播州楊元晶堅守拒之,玉珍以重兵臨其境,元晶始降。
二十四年,更六卿為中書盛樞密院,以戴壽、萬勝為左、右丞相,嚮大亨、張文炳知樞密院。鄒興守成都,吳友仁守保寧,莫仁壽守夔州,俱為平章。竇英守播州,為參政。時明祖已滅陳友諒,遣使通好,玉珍使其參政江儼報聘。明祖聞雲南之師敗還,復以書貽之。
二十五年夏,玉珍死,年三十六。玉珍躬履節儉,好賢禮士,蜀人稱之。然無遠略,僅能自守而已。子升嗣。升僭立甫十歲,其母彭氏垂簾聽政,改元開熙。萬勝與張文炳有隙,勝密使人殺文炳。玉珍養子明昭等,矯彭氏命,召勝入,縊殺之。勝,黃陂人,有智勇,玉珍妻以弟婦,稱為明二。開國之功,勝居七、八。彭氏以劉禎為丞相。
二十六年,吳友仁移檄遠近,言萬勝無辜受戮,諸將寒心,友仁不得已而叛明氏。遂據保寧,附於陝西李思齊。升遣兵攻之,皆敗還。
二十七年,戴壽攻保寧,友仁登城,語壽曰:“使參政文彥彬來,吾即降。”及彥彬入城,友仁密與約曰:“明昭等不誅,丞相必不免,奈何捨此不圖,而加兵於我。我明氏舊臣,寧有他耶1彥彬出告壽,壽然之。時昭等皆從壽討友仁,壽乃召諸將會議,執昭等殺之,友仁即詣軍門持壽而泣,偕壽至重慶謝罪,升慰諭之,復其位。明祖賜以璽書,又遣楊景往諭之,使奉土地入朝,升不從。二十八年,友仁攻興元,明人乃决意用兵。是秋,升丞相劉禎死。二十九年,明人假道伐雲南,升不許,乃遣湯和、廖永忠等伐之,又使傅友德由階、文逼成都。
三十年,湯和等入峽,莫友仁以鐵鎖橫截瞿塘口,戴壽、嚮大亨鑿兩崖為飛橋,又置大木水中,戰艦將至,順流以大木衝之。和等不能剋。友德入綿州,壽、大亨悉衆來援戰於漢州,敗走。永忠亦敗鄒興於峽口,興戰歿,遂入夔州。進次銅鑼峽,升面縛銜壁,率其群臣出降。友德進攻成都,壽等聞升降,亦出降。分兵剋保寧,執吳友仁,送金陵殺之。壽、大亨至夔州,亦被誅。升僭立六年,父子據蜀十一年而亡。明封升為歸義侯,召彭氏入宮。後遷升於高麗,不知所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本紀第一 | 捲二·本紀第二 | 捲三·本紀第三 | 捲四·本紀第四 | 捲五·本紀第五 | 捲六·本紀第六 | 捲七·本紀第七 | 捲八·本紀第八 | 捲九·本紀第九 | 捲十·本紀第十 | 捲十一·本紀第十一 | 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 | 捲十四·本紀第十四 | 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 | 捲十七·本紀第十七 | 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 | 捲二十·本紀第二十 | 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 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 | 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