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人史綱 》
九 道學與聖人係統
柏楊 Bai Yang
道學,即上世紀(十一)萌芽的理學。
進入本世紀(十二)後,理學改稱道學,我們不知道為什麽要改,可能是理學衹是純學術性的學派,而道學則由意識形態領域,進入到實際的行為,成為一種政治上或社會上的黨派。士大夫在理學思想指導下,一面自衛,一面打擊異端。我們似乎可以稱道學是“應用理學”。
道學一開始就以儒傢學派的正統自居,而儒傢學派的思想又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正統思想,所以道學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此一正統,靠一個道學家所擬就的、莊嚴的聖人係統維持,所以這係統有時候也被稱為“道統”,道統由下表所列一係列的聖人組成: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中國自紀元前三世紀到紀元後十世紀,凡一千二百年之久,所有的人都是凡夫俗子,沒有出現過聖人。而在上世紀(十一)和本世紀(十二),卻連續産生兩位:程頤和朱熹,由此可知道學家的重要地位。朱熹的哲學基礎是程頤的“敬畏”,他把它闡揚為“居敬窮理”。於是他發現“天”是宇宙的自然法則,同時也是道德(個人的)法則和政治(國傢的)法則。一個道德上沒有暇疵的人,纔有資格去治理國傢;一個道德上有暇疵的人,即令再有才幹,也不會把國傢治理完善。至於道德的內容和標準,則由道傢學訂定。
道學家認為,人類衹有兩種:“不是聖賢,便是禽獸。”這跟“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同樣嚴厲。聖人是一種凝固劑,主要功能在維持社會秩序的安定,維持既定的名分和既定的尊卑,使不作任何改變,以免名分和尊卑紊亂。這種道德法則的精神和形態,被稱為“禮教”(又稱為“名教”)。怎麽樣使禮教達到至善,朱熹認為關鍵在於“天理人欲”。天理是善,人欲是惡,所以必須盡量發揚善而摒斥惡。禮教的正常運行,是天理、是善。企圖予以變革的,是人欲、是惡。一個人必須努力減少自己的欲望,減少越多,越接近聖人的境界。減少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聖人們所下定義的道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忠君愛國,除此一念外,別無他念。
——自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傢,獨尊儒傢學說為中國法定思想,中國人的思想開始受到拘束,經過一千餘年的纍積,到了本世紀(十二),更加嚴厲的拘束,在理學家道學家手中完成。
問題就恰恰發生在這裏,因為道學家的要求太高,所以很難有人能夠達到際準,連道學領袖,聖人係統中最重要人物朱熹都不能。朱熹擔任浙東地區(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長(提舉浙東刑獄)時,跟臺州(浙江臨海)州長(知臺州)唐仲友,為了爭奪一位漂亮的妓女嚴蕊,朱熹失敗(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她對滿面道學的聖人,恐怕難以激起澎湃的愛情),朱熹遂攻擊唐仲友姦邪,嚮皇帝上奏章彈劾,這跟程頤對付蘇武的手段如出一轍。他們在感情激動時,都不能實踐他們對人的要求,其他人當然更為睏難。於是産生下列兩種現象:
一、道學家在禮教甲胄之中,因不能忍受那種壓力,往往人格分裂,成為言行不符,甚至言行恰恰相反的兩面人,道學家所要求的道德,幾乎全部都是外銷品。
二、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道學家往往一味要求別人在禮教甲胄中受苦。這種心理背景,産生一種願望,對別人的責備永無止境。動不動就要求別人死,甚至即令死也不能逃脫責備。
這種偏差的行為,當然引起反感。道學與反道學雙方都嚮皇帝爭取支持,反道學的一派在宰相韓侘胄領導下,獲得勝利。一一九六年(已是本世紀尾聲),第十五任皇帝趙擴下令,禁止道學傳播,擔任國立圖書館官員(秘閣修撰)的朱熹,也被免職。但衹禁止了六年,到下世紀(十三)一二○二年,即行解禁。但道學家卻掌握着兩大武器:一是教育,朱熹在私立大學白鹿洞書院當校長,學生遂成為道學的主要傳播者;另一是考試,國傢考試大權,始終握在道學家之手。它衹錄取贊揚道學的人,知識分子遂大批被引到他們指定的道路上。
在這個龐然而堅固的道學思想指導原則下,寡婦被迫活活餓死,也不許再嫁。音樂、戲劇、繪畫,一律成為壞人心術的毒品,逐漸被輕視。作詩也屬於墮落行為,因為不專心便作不好,專心則就沒有時間思念道德和忠君愛國的大事了。其他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之類,看一眼都是罪過。衹有低賤的人才去從事體力勞動,聖人係統和準聖人係統——道學家,則必須全神灌註道德和道德基礎上的“治國”、“平天下”。人們連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態,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輕浮下賤。服從傳統權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貴的善。任何改變和抗拒的念頭,都是邪惡,必須在念頭一起時就予以無情剋製。任何發明創造,更都是專門取悅小人和女人的奇技淫巧。
這就是直到二十世紀,中國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士大夫的意識形態,我們必須對此有簡明的印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 | 第一章歷史舞臺 | 一 空中·馬上 | 二 河流·湖泊 | 三 山 | 四 沙漠·萬裏長城 | 五 城市 | 六 地理區域 | 七 演員 | 第二章神話時代 | 一 開天闢地 | 二 五氏 | 三 東西方世界 | 第三章 傳說時代 | 一 黃帝王朝 | 二 姬軒轅 |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 | 四 東西方世界 |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 |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