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反三國演義   》 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周大荒 Zhou Dahuang

  且說劉玄德坐鎮成都,迭次接到孔明奪取南鄭,恢復關中,蕩平並地,按二連三的捷報,心中大喜。又按到雲長大敗江東捷書,更兼喜到萬分。眼見公仇私憾,均有報復之期,大發金帛,分遣差官,前去長安荊州兩處,犒勞將士;前敵有功諸將,各進一階,候削平許都,再授分茅之賞。徵調川中壯士,編集新軍,選將嚴行訓練,聽候指撥。
  法正見軍勢已定,入見玄德道:“主公往者欲雪江東逼迫主母之恨,徒以漢中事急,姑且忍耐,今我北徵之軍,一月三捷,曾未經年,蕩定三輔,東據潼關,北扼上黨,踞三秦之奧,扼天下之脊,形勢已定,將士得休,避可以戰,退可以守。而孫權以聯曹之故,棄好崇仇,乘我不慮,犯我巴陵,賴主公威福,雲長元直,當機立斷,子竜季良,協心應敵,大敗吳軍。今難端一發,未有已時,不如乘江東新敗之初,令雲長舉兵北嚮,以窺河洛,得尺則尺,得寸則寸,先取方城,進規宛葉,許都根本,必致動搖。曹操既有後顧之憂,將捨晉城以還許下,是我上黨之防,不致吃緊,而潼關之兵,乘機可出,兩軍既合,兵勢自增。孫權雖切報復之心,但令子竜遊弋巴陵江沔之間,增發駐成都之荊州兵五千人,令劉封率以東下,駐守公安,接應子竜,是荊州方面,可保無虞。後有堅城,前無勁敵,大仇之復,無待蓍龜,願主公毅力進行,以成大業。”
  玄德喜道:“孝直燭照敵情,可謂明見萬裏,孤意决矣。便請曉諭將士,整裝待發。”法正領命出府,玄德自作手書,承製授雲長為驃騎將軍,出兵伐魏,進屯南陽。令劉琦領荊州牧,馬良監荊州牧府事。隨令劉封賫了書信,領軍東下,出了川境,到了江陵,上得岸來,見過雲長,呈上書信。
  雲長拜命已畢,即令劉封進駐公安,差人召回劉琦馬良,將荊州大小事情,盡行咐托。劉琦馬良,敬謹受命。雲長再令廖化前去子竜處,聽候調度,下流一帶前敵大小將官,文武水陸官吏,悉歸子竜節制,以一事權,廖化領令去了。雲長選兵二萬,騎卒八千,同了軍師徐庶,即日起程,前赴襄陽,軍行迅速,五六日間,到了襄陽。龐士元迎接入城。
  雲長坐定,極力慰勞士元,士元遜謝不遑,又引見了嚮寵。雲長甚為激賞,同士元元直二人商議,以荊州方面,須得良將,方資鎮撫,且可接應子竜,以固根本,不如令嚮將軍領本部三千人馬,回紮沔陽,為子竜臂助。士元元直同聲贊成。雲長下令嚮寵回紮沔陽,嚴防江東入寇,嚮寵領兵自赴防地。雲長請士元前往南召,將翼德全軍移攻方城。士元領命,辭別出府。雲長檄調關索一軍,進屯武關,張苞一軍,移屯南召,從西面會攻方城;關興一軍,從泌陽南面會攻方城,盡聽張飛號令。雲長分兵八千,調黃敘防守襄陽,自引步卒一萬二千,騎兵八千,進紮南陽,以為張飛聲援。分撥已定,拔隊起程,浩浩蕩蕩,直嚮南陽進發。
  消息傳入曹兵營中,守方城的乃是曹兵大將曹洪,奉了魏王令旨,領兵三萬,援助曹仁。曹仁駐紮宛城,兩個相為犄角。當下曹洪正與副將文聘商議軍事,忽聽細作報稱張飛領兵二萬,前來攻打方城,關雲長自領大軍,進屯南陽,接應張飛,聲勢十分浩大。文聘主張火速派人至許昌求救。曹洪道:“聖駕西徵,軍情正急,為人臣子,不能分憂,今寇盜初臨,不謀禦敵之方,便爾張皇入奏,徒亂前敵軍心,你我臣僚,應不出此!且張飛之兵,僅有二萬,我兵三萬,足供戰守,但告宛城將軍,相為應援可耳!”文聘唯唯稱是。
  到了次日,探馬報稱張飛人馬,離城十裏安營下寨。曹洪與文聘商議道:“張飛人馬,遠來疲乏,我領兵二萬,出城迎擊,將軍小心保護城池。”文聘應允。曹洪提刀上馬,領兵出城,前來迎敵。張飛令軍士分一半出戰,一半安營,龐士元指揮將士,憑山築壘,襄陽軍士,教練有素,器具齊備,工作敏捷,兩萬大軍的營寨,揮鞭立就。
  那張飛自從駐紮襄陽以來,久未出戰,每每聽着馬超黃忠大敗曹兵,紅旗報捷,心中久已躍躍欲試,此番來到方城,迎着曹洪,並不通名道姓,挺起手中丈八蛇矛,飛馬上前,就是一矛。曹洪久聞張飛大名,不敢怠慢,把刀架住。兩個在戰場上,一來一往,戰到六十餘合。城上文聘,惟恐曹洪有失,鳴金收軍。
  張飛回到本陣,入營休息,與龐統商議道:“方城城池堅固,曹洪善戰,曠日持久,救兵一至,非我之利,軍師有何妙計?”龐統道:“曹洪被睏,必求救於曹仁,可令關興張苞,越過方城,迎擊曹仁之兵,曹洪必出城迎接曹仁,將軍可領兵截殺曹洪,統自督軍襲城,兩曹扼於外,一文聘無足為也!”張飛大喜,依計行事,自己引兵前來,攻打方城。曹洪領兵出戰,又戰了七八十合。關興張苞,乘隙越過方城,埋伏山內,靜候曹仁兵到。
  曹仁在宛城接着曹洪告急文書,一面派人去許昌告知,一面令陳矯領兵三千,守住宛城,盡起宛城防兵二萬,令副將牛金為先鋒,自督中軍,星夜來救方城。看看行至方城山側,衹聽得一聲鼓角,兩支兵打着漢兵旗號,左右殺來。曹仁縱馬上前,抵住張苞,牛金抵住關興,喊殺連天,鼓聲動地。曹兵陣上牛金,哪裏是關興對手,十合之內,被關興大吼一聲,手起一刀,揮為兩段,縱馬上前,來助張苞,夾攻曹仁。曹仁毫無懼色,一口刀抵住兩般兵器,死戰不退。
  就在這時間,城裏曹洪,已得了探報,知曹仁領兵來救,被關興張苞截殺,折了牛金。曹洪惟恐曹仁有失,吩咐文聘守城,自領兩萬人馬,殺出城來救應曹仁,剛到山前,張飛勒馬橫矛,早在此地相候,兩個接手就殺。那邊龐士元吩咐軍將,就勢攻東西北三城,文聘急上城抵禦。
  士元早預備下土囊多具,乘曹軍分防三城,令二千人嚮南城角上疊着土囊,頃刻之間,高及城腰。士元下令軍中,先登者重賞。衆軍士一聲喊起,肉薄而登,前仆後繼,頃刻之間,上去了千餘人,將南門砍開。襄陽兵勢如潮涌,龐統催督後軍殺入南城,文聘抵敵不住,率領殘兵,開了北門,會合曹洪。曹洪知方城已失,無心戀戰,殺開一條血路,招呼曹仁退兵,三人死戰得脫,折了萬餘人馬。退到葉縣駐紮,連夜差人入許求救。
  那邊張飛回轉方城,見過士元,說道:“軍師神算,百發百中。”龐統笑道:“此將軍與二位小將軍血戰之功也!”張飛吩咐擺酒賀功,一面遣人飛報雲長。龐統說道:“葉縣離許昌,不過三數百裏路程,曹仁兄弟,尚有兵三萬,許昌必來重兵救援,兩軍相持尚需時日,今乘戰勝之威,張小將軍可領本部人馬,徑襲伊陽;關小將軍可領本部人馬,徑襲舞陽;得了兩城,不必進攻,好生城守,以撓曹兵之勢。”二將領兵,火速起程,三五日間,兩軍回報,都已得手。這是為何?
  原來文聘先守伊陽,因張苞移兵,曹洪檄調文聘共守方城,伊陽守兵單弱,被張苞一鼓而下。關興得舞陽,卻是因先時派遣姦細入城放火,乘勢進攻,故而勢如破竹。張飛得了兩處捷音,飛告雲長,雲長自是歡喜,遣來新收四將,領兵八千,順帶羊酒什物,犒賞前敵軍士。張飛接收,吩咐立時俵散。
  那四將上前參見,內中卻有兩個龐士元的本傢,提起來卻話長。新來四將中,一個是諸葛孔明的小舅,黃承彥的兒子黃武;一個是崔州平的兒子崔頎;兩個是龐德公的孫子龐豫龐豐。那黃武身長七尺,力舉千鈞,巧思無雙,傢傳妙技,使一柄方天畫戟;那崔頎身高五尺,能走逐奔馬,使一柄鑌鐵板刀;那龐豫龐豐兩個,翩翩年少,文武全材,兩兄弟都使長槍。他們祖父,因為漢室衰頽,權姦當道,帶領子弟,躬耕隴畝,真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此番聞得孔明揚兵西北,龐士元參贊北伐戎機,連戰皆捷,聲勢傳入龐德公耳內,偶與黃崔兩人談論,德公掀髯大笑道:“劉玄德睏頓半生,今始稍為伸氣,漢傢火德,行復中興,我輩暮年,不圖又親漢官威儀也。”
  他三人衹顧高談雄辯,卻不提防引起他們子侄的雄心。他們小兄弟暗暗聯絡,嚮上輩老人傢提出意見,要去投軍。龐崔二人,久絶塵緣,漫無可否。黃承彥因女婿兄弟,均出從王事,自己又是懷才不試,屈刀作鏡,眼看着年輕子弟,就讓他埋沒田間,不如讓他們出去,助女婿一臂之力,也叫他們增長見識,就把自己主意嚮二人說出。二人本無成見,讓他四人去到襄陽謁見雲長,呈明履歷。因三位老人傢,都是南州碩彥,冠冕群倫,又是孔明的內弟,龐士元的侄兒,一個個威風凜凜,相貌堂堂,雲長正在用人之際,無任歡迎。他四人又以子侄禮見過徐庶,自然親熱萬分。雲長傳令設筵款待,叫關平陪宴,年輕人相見,都十分意氣相投。在襄陽住了三天,各人寫信還傢,報告老人,以免懸望。
  恰好那時張飛第二次捷報到來,徐庶見張苞去守伊陽,關興去守舞陽,前軍大將,僅翼德一人,殊嫌單薄,即時告知雲長,令新來四將,各配兵二千,前去方城效力,聽候三將軍指揮。雲長應允,即時令四將來到方城。四將當時見過張飛,再見過龐統,士元都早見過,問候他們老人傢安好,四將齊聲道好。
  休息數日,龐統與張飛商議,令新來四將,各配兵三千,分作四隊,巡環遊弋方城四境各地,遇有敵兵,一軍赴敵,二軍救應,左軍攻右,右軍攻左,前軍攻後,後軍攻前,往來反復,如環無端,敵敗不許窮追,遊弋不許過五十裏,不許騷擾居民,不許稽留一處,尚途安置急處。互停消息,一軍遇敵,三軍互應,兩軍遇敵,兩軍互應。敵強則守,敵弱則戰;強敵卒臨,火速還報大營,發兵接應。四將聲諾,領兵各去。
  南陽一帶,是他們四人生長地,甚麽村落,甚麽鄉邑,甚麽山僻小道,甚麽兵形要地,都是童而習之。各人領兵去後,就預計今晚在何處歇宿,明日在何處會面。又依着士元將令,將旗幟時時更換,彼去此來,不絶於道,環方城百裏內外,無時不見襄陽軍馬。
  那退守葉縣的曹仁曹洪文聘三將,衹聽見報馬報稱城西發現黃旗漢軍,城東發現白旗漢軍,城南發現青旗漢軍,城北發現紅旗漢軍,彼現此沒,不知多少,高山峻嶺,樹木中間,盡插着漢兵旗號。一時間又聽得伊陽舞陽,兩處地方失守,數百裏內,風雲變色,河洛之間人心大震,三將連夜遣人徑至晉陽啓奏魏王。正是:
  中原鹿走,當塗之幸運難期;大澤蛇啼,金卯之中興欲定。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於七十三回之前,東川大戰,下辨取關,智奪瓦口,威鎮閬中,間道以取南鄭,截糧以劫陽平;能使諸葛平定漢中者,首以猛張飛血戰數場之功績為多也。本書翼德早守南陽,玄德入川,雲長鎮荊州,又以翼德守襄陽,當諸葛平定漢中之會,輒使翼德千秋汗馬,淹沒不彰,既多讓功績於馬超矣。此固緣軍事地理,佈防命戰,局勢差異,而莫可如何。而今雲長將出於荊襄,聲應王師,以嚮宛洛,是翼德威張舊績,武耀前功時至,則不可不于云長師出而先寫之,以補閬中戰陣之遺功,而酬襄樊犄角之寄命;此本回萬城血戰之所由特寫也。故與曹洪數戰,無異與張郃之對壘也;截宛城援兵,無異命魏延之塞峪也。不知者以為補敘新功,善讀者便明表揚前烈。否則正接翻七十三回之案,忽插入張飛血戰一段文字,且用實筆以詳寫之,雖寫張飛即是寫雲長、而不即寫雲長,乃必急寫張飛,果何意也?蓋於接寫之頃,先完補這筆,將翻雲長之案,又必帶翻翼德之案。苟不理清綫索,烏得以窺所翻之案,所筆之意,究屬何處?究出何故?乃真不可入窮其勝也已。
  白帝運危之頃,諸葛自嘆,若孝直在,必能製主公東行,是魚水之交歡,會不如翺翔之親信,此本書所以令孝直居守,近侍玄德,而諸葛專閑,遠征曹操也。推先主東徵之由,原於荊州之禍,而荊禍之作,始自亮命關羽攻襄。今雲長又將出矣,誠不能無所奉命,則即以能製主公東行者,從進雲長北伐之謀,玄德以之不失國賊,無親徵出狩之危,諸離以之不失聲援,有上將荊州之命。宛洛可出,猇亭不悲,是孝直陳言所以成之,自益非孝直不可。由雲長恍然僧偈,還我頭來論之,更亦非諸葛不可也。則言出孝直,誠入骨翻案之筆,鞭闢諸葛,至於湊理者也。
  南陽四將之來,所以易嚮寵一將之去也。嚮寵去, 則翼德之將失一大臂,因生出四小將補之,觀方城尚有文聘在內,而士元可肉薄以登?幾成戰守罅滿之筆,是不得不添兵益將,以助前方也。沔陽嚮寵之成,所以增子竜荊湘之防也。子竜赴敵, 則荊州之守失一大將,因早拔一嚮寵調之,在荊州如彼劉琦之無能,而云長又出駐於外,焉抵吳蜀機距之勢;是不得不稱兵遣戍,以固後方也。此文情至生,而有四將之筆,四將來投,亦無異。筆底調到,特不意為此四人耳。至四人從戎出自黃承彥贊成,豈以陸遜魚腹浦得出八陣圖之故?由於承彥引路,有暗助東吳之咎,遂令今日,亦為子侄輩引路,以明助西蜀,使自補其過歟?若然,則筆底滑稽,微妙至不可言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