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法言義疏   》 附錄一 劉師培楊子法言校補      楊雄 Yang Xiong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
  李註:“駕,傳也。”案: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註引作“仲尼之駕稅矣”;又引李範(上脫“弘”字。)曰“稅,捨也”。是李本“駕說”作“駕稅”,上有“之”字;“者也”作“矣”。今本挩李註詁“稅”之詞,正文復異,(古“稅”字亦作“說”。或李本正文亦作“說”,選註所引,亦用正字。)知非李本之舊。又案:註文“駕,傳也”三字如係李註,似“傳”字當讀傳遽之“傳”,今下註又云“傳言”,知非李註。
  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李註:“金寶其口,木質其舌,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也。”案:李本“說”字亦當作“稅”。駕其所稅,謂駕其既息之道也。今註以傳言為訓,明係以“言”訓“說”,亦非李註。
  螟□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李註:“肖,類也。蜾裸遇螟□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七十子之類仲尼,又速於是。”案:文選劉伶酒德頌註引“□”作“蛉”,(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廣韻十五青、葉大慶考古質疑六、史容山𠔌詩外集註二引同。廣韻二十四果又作“裸”作“蠃”。)引“速哉!七十子”作“速哉!若二三子”。又引李軌註云:“螟蛉,桑蟲也;蜾蠃,蜂蟲也;肖,類也。蜂蟲無子,引桑蟲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蟲矣。速疾哉!二三子受學仲尼之化疾也。”據彼引,是李本“七十”作“二三”,註文亦殊。今本惟“肖,類也”三字與同,嗣外均非李註,即正文亦非李本也。
  羿、逢蒙分其弓。
  案:分當訓裂。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李註:“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製命於師也。”案:嘉佑本註文“洞也”作“侗也”,下“桐子”亦作“侗子”,當據正。漢書禮樂志:“桐生茂豫。”顔註訓桐為通。劉攽刊誤雲:“桐,幼稚也。楊子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據彼說,蓋以“桐”誼同“僮”。俞正燮雲:“桐讀為僮。”(癸巳存稿。)本此。
  師者,人之模範也。(徐養原考異雲:“一本無‘也'字。”)案:初學記十八引有“也”字,“也”非衍文。
  視日月而知衆星之衊也。
  案:孟子盡心上篇疏雲:“楊子云:‘視日月而知衆星之衊如,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為其不捨晝夜與?
  案:王觀國學林九引此文及問道篇“不捨”字並作“捨”,謂捨字之意與論語“不捨”不合。是所據本作“不捨”。
  滿而後漸者,其水乎?
  李註:“水滿坎而後進,入學博而後仕。”(考異雲:“宋刻一本無。”)案:事類賦註七引“漸”作“進”,疑涉註誤。御覽五十九引註“學博”作“博學”,當據訂。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世德堂本作“歟”。)案:文選女史箴註、王融麯水詩序註所引並無“好”字,御覽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引。)“好”疑後人所增。蓋既言斧藻,不必更着“好”字矣。
  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顔之人,亦顔之徒也。或曰:“顔徒易乎?”曰:(世德堂本無“曰”字。)“睎之則是。昔顔常睎夫子矣。”
  案:文選運命論註、御覽八百九十七引“睎”並作“希”。運命論註又引李軌雲:“希,望也。言顔回嘗望孔子也。”謝朓辭隋王箋註亦引“希驥”語,復引李軌雲:“希,望也。”與運命論註引同。今本並挩。
  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
  案:文選蘇武古詩註引“睹”作“睹”,又引宋衷曰:“辰,竜星也;參,虎星也。我不見竜、虎俱見。”疑宋衷註本作“辰、參”。
  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於山。
  案:御覽六百七引“至於海”作“歸於壑”。事類賦註引“不至”作“而不至”,“而”字當有。
  是故惡夫畫也。
  李註:“畫,止。”案:御覽六百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畫也”作“住者”,引註“畫,止”作“住,止”。
  使我懷金紆紫,其樂不可量已。(世德堂本作“也”。)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註引無“不”字,“已”作“也”;宦者傳論註、讓平原內史表註及後漢書宦者傳註亦引“已”作“也”。(“也”與“邪”同,“不”字當衍。)宦者傳論註引李軌曰:“朱,紱也。”擬古詩註引李軌曰:“金,金印也。”後漢書註並引之。(“朱”字迭。)今本並挩。
  顔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之至”二字,非也。修身篇雲:“公儀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此文句例正與彼同。之卓之至,猶雲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顔淵。”(音義雲:“天復本並作‘無止'。一止雲天復本‘心'作‘止'。”案:音義一本雲雲,蓋謂他本校引天復本。)案:兩“心”字嘉佑本並作“止”。“無止”即下文所云“孰禦”。彼文李註云:“孔子習周公,顔回習孔子,無止之者。”是其說。(“術”與“述”同。)
  

  
  童子雕蟲篆刻。
  案:顔氏傢訓文章篇、後漢書楊賜傳註、文選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註、楊修與臨淄侯箋註並引“雕”作“雕”,(白帖八十六引同。惟王觀國學林九引此並下文“雕刻”作“雕”,引“玉不雕”作“雕”。)
  或問景差。(音義雲:“舊本作‘景□'。”)
  案:嘉佑本正作“□”。又史記屈原傳“景差”,索隱雲:“楊子法言及漢書古今人表並是‘景瑳'。”足考唐本異文。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
  案:意林引“用賦也”作“而用賦”,(御覽五百八十七引同。)引“如”作“若”,“淫”作“媱”。
  或問蒼蠅紅、紫。
  李註:“蒼蠅間於(世德堂本作“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世德堂本作“紫”。)也。”(世德堂本“也”上有“非朱之義四字。)案:俞樾平議雲:“蒼蠅則何間白、黑之有?疑原本本作‘蒼駹'。”其說非也。李註所言本屬古訓,詩小雅青蠅鄭箋已標此誼。楚辭九嘆雲:“若青蠅之偽質。”王註云:“青蠅變白成黑,變黑成白。”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詩亦曰:“蒼蠅間白、黑。”蓋蠅淆白、黑,紅、紫亂朱,同為有害於色,故楊子並言。藝文類聚九十七及御覽九百四十四並引此文入蠅部,足證李說非訛。又案:類聚引註無“也”字,亦作“非朱”,明本註誤,疑非李本之舊。
  多哇則鄭。
  李註:“多哇者,淫聲繁越也。”案:文選東京賦註、謝靈運擬陳琳詩註、養生論註並引李註云:“哇,邪也。”今本挩。(李既訓哇為邪,或此註“淫聲繁越”亦非李註。)
  如玉如瑩,爰變丹青。
  李註:“如玉如(世德堂本作“之”。)瑩,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變,雖有文彩,丹青之倫耳。”案:龔鼎臣東原錄雲:“嘉佑中,予在國子監,與監長錢象先進學官,校定李軌註楊子法言。後數年,乃於唐人類書中見‘如玉如瑩'一義,惜其未改正也。‘或問:屈原智乎?曰:如玉如瑩,爰見丹青。'軌註云:‘夫智者達天命,如玉加瑩(一),磨而不磷。'往日不知其誤,遂改軌註以就文義耳。”據龔說,似以作“加”為正。今考此語本於佚論語,說文引之,近儒考辨甚詳。古籍所稱,多作“如”字。如隸釋十一高陽令楊着碑雲:“其德伊何?如玉如瑩。”又蔡邕集幼童鬍根碑雲:“實有令儀,而氣如瑩。”是“如瑩”本非誤字,故初學記廿一、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一並引此作“如”。惟李以磨而不磷為釋,似註本作“加”。(初學記亦引作“如”。)加、如形近,惟不得以“如”為誤字耳。又案:考索引註“之倫”作“之論”,亦通。(一)“加”字原本訛作“如”,形近而誤,今改。
  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
  案: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註引“諸”作“如”。
  升東嶽而知衆山之峛崺。
  案:文選褚淵碑文註引“升”作“登”,“峛崺”作“迤邐”。(答東阿王書註亦引作“迤邐”,惟袁本作“峛崺”。)據慧琳一切經音義七十八雲:“‘峛崺'或作‘邐迤'。”(文選甘泉賦:“登降峛崺。”李註云:“邪道也。”)是兩文古通。(御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夫觀書者,譬猶登東嶽而知丘陵之□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不廣也。”意與此同。)
  捨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李註:“末,無。”案:御覽七百七十引註作“末,無之也”。
  山□之蹊。
  案:御覽百八十八引“□”作“徑”,(戴校引。)二字古通。
  曰:“子戶乎?”曰:“戶哉!戶哉!”
  案:御覽引無上“曰”字;“戶哉”作“我戶哉”,無下“戶哉”二字。“我戶哉”與“子戶乎”相應,似屬古本。
  見草而說。(音義雲:“天復本作‘見羊而悅'。”)案:文選棗據雜詩註、御覽七百六十六、九百二並引“說”作“悅”。
  緑衣三百,色如之何矣?
  李註:“緑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世德堂本作“雜色”。)不可以入宗廟。”案:類聚十五引裴頠女史箴雲:“緑衣雖多,無貴於色。”說本此。據裴說,蓋為緑為賤色,即詩邶風緑衣毛傳所云“緑,間色”也。李雲:“領色雜”。蓋以緑衣為緣衣。緣謂緣飾,即禮記深衣篇所云:“純袂緣純邊。”與裴似異。
  震風陵雨。
  李註“陵,暴。”案:御覽十、洪興祖楚辭九章補註引“陵”作“凌”,文選陸機連珠註引註作“陵雨,暴雨也”。
  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李註:“帡(世德堂本“帡”上有“夏,大也”三字。)幪,蓋覆。”案:文選連珠註引“夏”作“廈”,御覽十引註亦有“夏,大也”。三字,當從明本。又案:連珠註引此文,下有“帡,莫經切;幪,真公切”八字,亦古音。
  

  
  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尼。”
  案:御覽八百九十七引此文,夾註云:“問治己何用?益以用孔子之道。”疑李註挩文。
  仲尼奚寡也。
  案:御覽引此文,夾註云:“言學孔子道多,而成者何少也。”疑亦李註。
  熒魂曠枯,糟(音義雲:“李軌讀‘糟'如字。”)莩曠瀋。
  李註:“莩,孰(考異雲:“一本作‘熟'。”)也。”案:“糟”字當從柳註易“精”。淮南淑真訓雲:“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一),慧然而有求於外,(高註“營彗”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熒、營古通。(“營”即老子“營魄。”後漢書寇榮傳:“營魂識路之懷。”李註云:“老子曰:‘載營魄。'猶營魂也。”)熒魂、精莩,即淮南所謂“精營”。又荀子賦篇雲:“血氣之精也,志氣之榮也。”成相篇雲:“思之精,志之榮。”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精、營對文,亦與此文熒、精意合。(李註不改字者,蓋以“糟”猶淮南道應訓“糟粕熒魂”,糟粕別精粗言之。)(一)“營”下原本有旁書小字“句”,蓋校補作者以之示句讀,今刪。
  敢問四輕。
  案:意林引作“何謂四輕”。
  

  
  或曰:(音義雲:“天復本無‘或曰'二字。”)“事雖麯而通諸聖。”
  案:“或曰”二字衍。
  請問禮莫知。(音義雲:“天復本作‘請問莫知'。”)李註:“言已有禮製,則有尊卑。”案:“禮”字涉註而衍,溫公從天復本,是也。
  或問:“雕刻衆形者匪天與?”曰:“以其不雕刻也。”
  案:北堂書鈔百四十九引“雕刻”作“刻雕”。(引“曰”作“因”,誤。)
  如物刻而雕之。
  案:御覽二所引迭“物”字,是也。
  及捶(音義雲:“舊本皆從手。”案:據此則音義所據本不從手,當作“槌”。)提仁義。
  案:宋雲翻譯名義集半滿書籍篇引“捶”作“槌”。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佗(考異雲:“一本作‘他'。”)則苓。
  案:管子宙合篇雲:“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曰:“奮,盛;苓,落也。”彼文明、苓對文,(此文“開明”,“開”與“闓”同。李註訓發,似非。)與此文同,即此文所本。苓義詁落,當從彼說。
  或問(世德堂本作“曰”。)“太古塗民耳目”。
  李註:人以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下”。)如絶禮樂以塗塞人之耳目。”案:文選劇秦美新雲:“弛禮崩樂,塗民耳目。”亦即絶禮樂言。彼註引六韜雲:“先塗民耳目。”據李雲,塗塞似亦讀“塗”為“□”。
  禦失其道,則天下狙詐鹹作敵。
  李註:“失其禦則反間(考異雲:“宋刻一作‘聞'。”)背叛。”案:范祖禹唐鑒六引“敵”作“逆”,與註義合。
  刀不利,筆不銛,(音義雲:“或作‘鑽',誤。”)而獨加諸砥,不亦可乎?
  李註:“刀鈍礪之以砥,筆禿鋌削(世德堂本作“銛之”。)以刀,申、韓行法,欲以救亂,如加(世德堂本無“欲”字、“加”字。)刀砥,亦所以利也。”案:意林及御覽三百四十六引“獨加諸砥”作“宜加砥(御覽作“□”。)削。”據註,以砥釋刀,以鋌削釋筆,“削”字應有。
  

  
  李註:“□能測乎天地之情。”案:嘉佑本缺處乃“心”字。
  天精天粹,萬物作類。
  李註:“天以精粹覆萬物,各成其類。”案:書鈔百四十九引註“類”下有“也”字。(“成”作“色”,誤。)
  竜蟠於泥,蚖其肆矣。
  案:玉燭寶典二雲:“韋昭所註國語,一本雲‘化為玄蚖'。昭解云:‘蜥蜴類'。楊子法言雲‘竜蟠於泥,蚖其肆矣',即是此蟲。李軌同。”今註無詁蚖之詞,疑挩。
  聖人以不手為聖人。
  李註:“手者,桎梏之屬。”案:“手”疑“□”誤,即古“□”字。荀子富國篇:“垂事養民。”楊註:“垂,下也。”是□為降抑之義。蓋或人以不受拘執為不製,楊子以志不降抑為不製也。說苑權謀篇“東郭垂”,韓詩外傳“垂”作“牙”,“手”即“□”誤,知古籍“垂”恆作“□”也。
  至書之不備過半矣,而習者不知。
  李註:“本百篇,今有五(世德堂本誤“四”。)十九,故曰過半。”案:李合偽古文數之,故曰“五十九”。若楊子所言,自指今文二十九篇,故曰“不備過半”。
  今亡夫。
  案:王觀國學林一引“夫”作“矣”。
  周書噩噩爾。
  李註:“不阿附(考異雲:“宋刻作‘階'。”)也。案:御覽六百八引註“阿附”作“可名”,是也。
  下周者,其書譙(音義雲:“俗本作‘誰',舊本皆作‘譙'。”)乎?
  李註:“下周者秦,言酷烈也。”案:御覽六百八引“譙”作“憔悴”,“悴”字疑衍。憔、譙古通。溫公從宋、吳本作“誰”,誤矣。
  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衆說郛。
  案:書鈔九十五引“郭”亦作“郛”。
  君子小人見矣。
  案:文心雕竜書記篇引“見”作“可見”。
  人病以多知為雜。
  案:“以”字疑衍,文選景福殿賦註引無。
  育而不苗者,吾傢之童烏乎!
  李註:“童烏,子云之子也。”案:王楙野客叢書八雲:“童烏,舊說謂楊子云之子小名。有一老先生讀法言,謂‘吾傢之童'為句,‘烏'連‘乎'字,作‘嗚呼'字讀,謂嘆聲。似亦理長。僕觀後漢鄭固碑曰:‘大男有楊烏之才,年七歲而夭。'蘇順賦:‘童烏何壽之不將?'是時去子云未遠,所舉想不謬。於是知童烏為子云之子小名。”其說是也。童烏見御覽所引劉嚮書。
  九齡而與我玄文。
  李註:“童烏九齡而與楊子論玄。”案:音義雲:“與音預。”白帖二十及八十七兩引並作“預”,預謂參預,義較李註為長。(如李說,必增字乃通。)
  或問經之艱易。
  案:文選連珠註引“艱”作“難”,下同。
  盍勢諸名卿,可幾也。
  李註:“盍,何不也。勢,親也。名卿,親執政者也。言何不與之合勢而成名也。”案: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勢”作“執”。勢無親訓,疑李本舊作“執”字,執即“□”省。國語周語雲:“居寢有□禦之箴。”韋註:“□,近也。”□有近訓,故李註詁親,謂親近名卿也。(註文“親執政”,“親”字衍。)今本作“勢”,與韓非子有度篇“□在郎中”今作“勢在”例同。註文“言何”以下又以勢為合勢,與親訓殊,疑非李註。漢書顔註引韋昭說雲:“言有勢之名卿,庶幾可不朽。”與李異。
  不屈其志。
  案:文選顔延年侍遊蒜山詩註引“屈”作“詘”,與漢書合。辨命論註引作“不詘其節”。
  而耕乎岩石之下。
  案:文選註兩引“乎”作“於”。御覽八百廿二引“岩”作“岩”,葉夢得避暑錄話上引作“岩”。
  名振於京師。
  案:文選侍遊蒜山註引“振於”作“震乎”,避暑錄話亦引作“震”,(與漢書合。蓋據溫公本。)史容山𠔌詩外集註五引作“而名震於京師”。
  愆語,君子不出其口。
  李註:“欲聞其義。”案:此註應在“何謂德愆”下,今本誤移此文“愆”字下。此文“愆語”聯詞,猶雲過失之語,非愆為或人所問之詞也。
  

  
  匪天也夫?
  案:御覽二引“匪”作“惟”。
  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李註:“君子潛神重玄之域,世網不能製禦之。”案:“慕”字惟宋衷本作“篡”,溫公言之甚詳。後漢書逸民傳:“弋人何篡?”註謂諸本或作“慕”,法言作“篡”,又引宋衷註,訓篡為取。文選逸民傳論註引法言作“弋者(或作“人”。)何篡”,亦引宋衷註。(音義引後漢書註所載宋註,與今選註所引悉同。)又云:“今‘篡'或為‘慕',誤也。”並據宋本。野客叢書六雲:“楊子云法言:‘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一本作‘纂',故退之詩云:‘久嫌弋者纂。'(案:韓集酬崔十六少府三十韻詩云:“久嫌弋者纂。”字不作“纂”。王伯大音釋引方崧卿雲:“楊子:‘鴻飛冥冥,弋人何纂焉。'古本及後漢書均然,蓋篡取之義也。然今本楊子亦作‘慕',非也。”)僕觀後漢逸民傳序及註云雲引節乃是‘篡'字,非‘纂'字也,故陳子昂碑曰‘弋人何篡,鴻飛高雲。'張麯江詩曰‘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則用元字。梁肅四皓贊曰‘弋者何思,鴻飛冥冥',又轉為‘思'字,是‘何慕'宋本或作‘纂'也。據李雲不能製禦,與宋註訓取不同,李本自不作‘篡',類聚九十引作‘慕',自據李本。白帖九十四引作‘弋者何篡',據宋說改”。(梁肅雲:“何思”亦據作“慕”之本。)
  鳳鳥蹌蹌,匪堯之庭。
  李註:“匪堯之庭則不降步也。”案:周禮考工記:“且其匪色必似鳴矣。”鄭註:“故書‘匪'作‘飛'。”是飛、匪互通。此文“匪”字疑亦“飛”假,若如李說,必增字而後通。蜀莊瀋冥。
  案: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作“蜀嚴湛冥”。(世說新語註十八引此亦作“瀋”。)
  舉茲以旃。
  案:旃當詁表。漢書顔註云:“旃,亦之也。”非是。
  靈場之威,宜夜矣乎?
  李註:“靈場,鬼神之壇祠也。(世德堂本挩“祠也”二字。)靈場所以為威,可冥(世德堂本作“宜”。)夜,而不可白日。”案:靈場蓋即受禪靈壇。(“靈壇”見魏受禪碑。)此節謂禪讓至重,堯無輕禪許由之事。其曰“靈場之威”雲雲者,“威”與“嚴”同。蓋謂授禪之際,厥典至嚴,不得於幽隱行之。若如或說,不啻於昏夜私為授受也,故曰“宜夜矣乎”?
  朱鳥翾翾,歸其肆矣。
  李註:“朱鳥,燕別名也。肆,海肆也。”案:御覽九百二十二引此文,又引侯苞(即侯芭。)註云:“朱鳥,燕別名;肆,恣肆也。”說與李殊。(音義亦云:“註非也。朱鳥往來以時,不纍其身,放肆自遂。”與侯註同。)
  而卒死於說難。
  案:“難”字當衍。
  

  
  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
  案:書鈔九十五引“辯”作“辨”,下同。意林引“事”作“地”。
  春木之芒兮,援我手之鶉兮。
  李註:“春木芒然而生,譬若孔氏啓導人心,有似援手而進。”案:溫公從宋、吳本“芒”作“芚”,當從之。註云“芒然”,亦“芚然”之誤。
  美言不文。
  案:御覽三百九十引“美”作“至”。
  古者之學耕且養,三年通一。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綉其鞶帨。
  李註:“鞶,大帶也;帨,佩巾也。”案:後漢書儒林傳論引“學也”作“學者”,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註、御覽八百十五引同。後漢書註云:“‘鞶'或作‘幋'。”選註引註文“巾也”下有“喻今之文字煩多,非獨華藻也。巾、帶皆文之如綉也”二十字,今本並挩。又案:“三年通一”下,李刻據盧校本無“經”字,嘉佑本有之,當據補。
  雷震乎天,風薄乎山。
  案:文選顔延年麯水詩序註引“乎”作“於”。
  使起之用兵每如斯。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用”字,疑非。史記吳起傳集解引有“用”字,“如”作“若”。
  航人無楫,如航何?
  李註:“雖有舟航,而無楫棹,不能濟難;雖有人民,而無禮樂,不能熙化。”案:御覽七百七十一引“楫”作“烜”,引註作“喻有民無禮樂治也”,係約引,“治”上有挩字。(疑今註“熙化”,“化”本作“治”。)
  航安,則人斯安矣。
  案:類聚七十一引“則人”作“而民”,御覽七百七十亦引作“人”。
  

  
  李註:“五百□□,非通經之言。”案:嘉佑本作“五百歲一聖”。
  仲尼開跡,將以自用也。
  李註:“欲行其道,製素法也。”案:“素法”疑當作“素王法”。
  曰:“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知聖而不能用也,可得聞乎?”
  案:類聚二十、御覽四百一引“曰知之”作“若知之”,類聚引無“也”字。
  逆其所順。
  案:類聚、御覽並引“順”作“從”。
  捐其所能。
  案:御覽引“捐”作“損”。
  非天下之至。(音義雲:“天復本‘至'下有‘德'字。”)案:御覽引“至”下有“聖”字。
  關百聖而不慚。
  案:“關”與“貫”同,猶禮記雜記下“關轂”即“貫轂”也。
  占天地。
  李註:“言皆(世德堂本作“能”。)占之。”案:註文“皆”字當作“能”,蓋正文衍“地”字,校者易註以就之。
  月未望則載魄於西。
  李註:“漸東滿。”案:嘉佑本註文“漸”上有“以”字。
  既望則終魄於東。
  案:書鈔一百五十引“終魄”作“魄落”。
  □之而已矣。
  案:禮書一百十二引“□之”作“亦檠之”。
  莊、楊蕩而不法。
  案:晉書王坦之傳載所著廢莊論引“蕩”作“放蕩”。
  鄒衍迂而不信。
  李註:“迂回不可承信。”案:史記封禪書云:“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說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此文“迂”字即怪迂之“迂”。漢書郊祀志顔註云:“迂謂回遠也。”
  

  
  忽眇綿作□。
  李註:“眇綿,遠視。”案:文選江賦註云:“□眇,遠視貌。法言曰:‘眇綿作炳。'”□音綿,與李說同。學林六引作“忽忽眇綿作炳”,疑非。
  政善而吏惡,一勤也;吏善而政惡,二勤也;政、吏駢惡,三勤也。
  李註:“政,君也;駢,並也。”案:書鈔七十七引作“一曰善政,二曰吏善政惡,三曰政、吏戒惡,此曰三勤也”。“戒”乃“鹹”訛。(文選景福殿賦註引李註:“駢,並也。”)
  之謂惡政。
  案:御覽八百十九引作“此謂惡政也”。
  聖君少而庸君多。
  案:文選辨命論註引“庸”作“亂”。(裕孚案:“文選各本多作‘庸'。”)
  修之以禮義。
  案:“修”當作“循”。循與順同,(說文:“循,順行也。”)猶雲順之以禮義也。(古籍修、循互訛,弗具引。)
  吾見玄駒之步。
  李註:“玄駒,蚍蜉子也。”案:“孫詒讓札移雲:“‘步'當作“走'。”今考玉燭寶典十二引“步”作“□”,(似“走”字艹書之誤。)又引郭璞蚍蜉賦雲“感萌陽以潛步”。文心雕竜物色篇亦云:“蓋陽氣萌而玄駒步。”據郭、劉二文,似“步”非誤字。
  象竜之致雨也,難矣哉!
  案:續漢書禮儀志註引無“也”字,“難”作“艱”。
  君之不纔。
  案:御覽九百二十八引作“君乏才”。
  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
  案:文選景福殿賦註引此文,又引李註曰:“埏埴為器曰甄陶,王者亦甄陶其民也。”今本挩。(選註又有“埏,失然切”四字,蓋隋、唐以前李註音義文。)
  剛則甈。
  案:學林八引楊子音義曰:“甈,五計切,破罌;又力製切,破瓦。”今本音義挩。(學林引本文“甈”誤“甔”,又云:“太剛則有玻裂之患也。”)
  譬猶日之中矣。
  案:事類賦註一引“矣”作“乎”。
  什一,天下之中(世德堂本無“中”字。)正也。
  李註:“什一稅民,天下之中賦正法也。”案:事類賦註一引作“什一之稅,天下正也”,亦無“中”字。據李註,“中”字應有。
  

  
  羲近重,和近黎。
  案:書堯典疏引此文,申之曰:“是羲承重,而和承黎矣。”
  蓋哉!蓋哉!應難未幾也。
  李註:“再言‘蓋哉'者,應難以事,未有近其理哉。”案:事類賦註一、御覽二引無“應難”二字。北史信都芳傳載芳四術周髀宗自序雲(一):“漢成帝時,學者問蓋天。楊雄曰:‘未幾也。'問渾天。曰:‘幾乎!'言蓋差而渾密也。”亦無“應難”二字,當係衍文。(註云“應難以事”,蓋謂楊子難蓋天八事。)(一)“宗”字原本訛作“周”,據北史本傳改。
  至蠡策種而遁,肥矣。
  案:“肥”即易下經“肥遁”之“肥”,肥與蜚同。
  六國蚩蚩,為嬴弱姬。
  案: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引此文,註云:“方言:‘蚩,悖也。'”
  守失其微。(音義雲:“本或作‘徽'。”)案:作“徽”是也。嘉佑本亦作“徽”,爾雅釋詁:“徽,善也。”守失其徽,猶言傷其美。
  天胙光德,而隕明忒。
  李註:“天之所福,光顯有德。而令隕之者,明乎秦、楚忒惡之所致。”案:嘉佑本註文“令”作“今”。
  故天之胙,為神明主。
  案:文選王融麯水詩序註引作“故天因而瑞之”,王命論註引作“故天因而胙之”,又引“天因胙之”,是古本當有“因而”二字,今本挩。
  胎籍三正。
  案:此語蓋本書甘誓“怠棄三正”。胎、怠同聲假用。
  越與(音義雲:“俗本作‘興'。”世德堂本亦作“興”,從宋﹑吳本。)亢眉,終無橈辭,可謂伎矣。
  李註:“有纔伎也。”案:伎衆亢眉及無橈言,與麯對文。疑與史記項羽傳“枝梧”義同。莊子齊物論釋文引司馬彪雲:“枝,柱也。”是其誼。李說非。
  自令之間而不違。
  案:“自令之間”,猶雲獨善其間。
  不能移。
  案:學林二引“不”上有“項”字。
  劘虎牙矣。
  案:史容山𠔌詩外集註六引“劘”作“摩”。
  張闢疆之覺平、勃。
  案:學林八引音義:“闢,必益切;又蒲必切。”今本音義挩下四字。(學林二又云:“觀闢疆啓陳平之語,殆非十二齡所能言,當從漢書作‘十五'也。”)
  始六之詔。(音義雲:“天復本作‘始元之初'。”)案:嘉佑本“六”下有“世”字,是也。始六世者,謂高帝至武帝計六君。(李刻據盧校本無“世”字,與宋、吳本同。)
  事得其宜之謂義。
  案:孟子題辭解疏引作“謂之義”。
  四皓、韋玄。(音義雲:“天復本作‘四皓、韋玄成'。”)案:嘉佑本正引“韋玄成”。
  欒布之不塗。(音義雲:“天復本作‘不倍'。”)案:嘉佑本亦作“倍”。“倍”字疑非。不塗,猶雲弗偽飾。
  左氏。曰:“品藻。”
  案:類聚五十四引“氏”下有“傳”字。
  

  
  攀竜鱗,附鳳翼,巽以揚之。
  案:戴校雲:“據溫公集註,則古本無‘巽'字。今考後漢書光武紀註引有‘巽'字,似唐本已然。”
  請(世德堂本下有“問”字。)孟軻之勇。
  案:御覽四百三十七引“請”作“或問”,“問”字當有。
  魯仲連□而不製,藺相如製而不□。
  案:學林九引作“□而不剴”,“剬而不□”,釋雲:“皆讀音旨兗切,乃鱄、剸二字正音。”則所據之本不作製。陳騤文則上引兩“製”字亦作“剬”。(引“□”誤“傷”。)
  使知國如葬,則吾以疾為蓍龜。
  案:文選三國名臣序贊註引“如”作“若”,“龜”作“蔡”,下有“也”字。
  周之順、(音義雲:“俗本作‘周之傾'”。)赧以成周而西傾。
  案:音義雲:“順靚王及赧王也。”俞正燮說亦同,(癸巳存稿。)其說似確。惟書鈔四十二引“順”作“從”,立義似別。
  忠不足相也。
  李註:“相,助也。”案:“相”乃“□”訛。晏子春秋雜下:“望之相相然。”王氏雜志雲:“‘相'當作‘□'。說文:‘□,高貌。'”此文訛“□”為“相”,與彼例同。忠不足□,猶雲功不足崇也。
  焉可謂之義乎?
  李註:“義者,臣子死節乎君親之款也。”案:嘉佑本註文“款”作“難”,當從之。
  實刺客之靡也。
  案:文選吳都賦劉註云:“靡,美也。楊子法言曰:‘聶政、荊軻,刺客之靡。'”蓋本書古訓。
  角(世德堂本作“甪”。)裏先生。
  案:洪括隸釋十六、陳騤文則上亦引作“甪”,與溫公所引或本同,當從之。
  災(世德堂本作“災”。)異董相。
  案:文選辨命論引“災異董相”,又引李軌曰:“董相,江都相董仲舒也。”今本挩。
  叔孫通。曰:“槧人也。”
  李註:“見事敏疾。”案:槧無敏訓,疑與荀子“漸詐”義同。
  陳平之無悟。
  李註“內明奇畫,外無違悟。”案:李註蓋讀“悟”為“忤”。據文選長笛註引法言註:“遻,觸也,五故切。”似即此文佚註。遻、悟、忤三字並古通。或李本舊作“遻”,陳揆文則上引作“無□”,與溫公所據宋、吳本同,則俗本也。又案:文選陸機漢高功臣頌註引宋仲子法言註云:“張良為高祖畫策六,陳平出奇畫四,皆權謀,非正也。”即此文及上張子房語宋註。
  非夷尚容。
  李註:“非夷、齊,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同。”案:註本漢書朔傳惟“尚容”作“尚同”,疑李本正文“容”亦“同”字。文選顔延年陶徵士誄曰:“依世尚同,詭時則異。”疑據此。
  “有李仲元者,人也。”“其為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不纍其身(一)。”
  案:意林引“意”作“志”,“纍”作“辱”。華陽國志“意”亦作“志”,國志稱:“李弘,字仲元,成都人。以德行為郡功曹,一月而去。州命從事,常以公正諫正為志。”(又國志贊雲:“仲元抑邦傢儀形。”)三國志蜀秦宓傳載宓與王商書,論嚴君平、李弘立祠事雲:“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以淪。”均本此。(一)“不”字原本訛作“又”,據法言正文改。
  則西山之餓夫與東國之絀臣。
  案:文選陸機連珠註引“絀”作“黜”,意林引作“逐臣”。
  

  
  人以巫鼓。(音義雲:“天復本作‘又以巫鼓'。”)李註:“巫鼓猶妄說也。”案:“鼓”疑“瞽”省,猶雲巫史。
  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
  案:後漢書來歙傳註引“炳”作“明”,公孫述傳註引“聖人”作“王者”,疑誤。(文選王融麯水詩序註亦引,同今本。)
  如回之殘,牛之賊也,焉德耳?
  李註:“言復甚也。”案:謝應芳辨惑編一引“德”作“得”。據宋鹹註云:“假令顔行之殘,冉行之賊,則安得不朽之業如此?”似“德”字舊亦作“得”。
  

  
  故孝子之於齊,見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賓。
  李註:“夫齊者,交神明之至,故緻齊三日,乃見其所謂齊者。”案:俞樾平議雲:“‘祭'疑‘齊'字之誤。”其說是也。據李註,似亦作“齊”,“祭”涉下文“不祭”而誤。禮書七十六正引作“齊不賓”,當據訂。
  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
  案:上四字乃答詞,下五字乃或人問詞。
  無已泰乎?
  案:御覽八百四十九引“泰”作“太”,下同。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
  李註:“得養育之本,故能資生斯民也。得資生之業,是故係之一人也。一人之得統禦天下者,以百姓之心為心。”案:李說迂麯,必增字而後通。以意揆之,此中三“得”字似均“中”字假文。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鄭註云:“故書‘中'作‘得'”呂氏春秋行論篇:“以中帝心。”高註云:“中猶得。”淮南齊俗訓:“天之圓也,不得規。”文子自然篇“得”作“中”。此均中、得互通之證。斯文作“得”,與周禮故書例同。天地之中斯民,即禮記禮運篇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斯民之中一人,又緇衣篇所謂民以君為心也。心矣之“心”,指君心言,李以百姓之心為釋,亦非。
  或問群言之長。
  案:文選文賦註引此文,又引宋衷曰:“群,非一也。”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案:文選宋元後哀策文註引“泰”作“太”,七啓註、求自試表註亦引作“太”,“乎”作“也”。又七啓註引註文雲“天下太和也”,求自試表註亦引“天下太和”四字,今本挩。
  珍膳寧餬。(世德堂本作“□”,註同。)
  李註云:“寧餬,餬其口也。”案:御覽八百四十九引作“曼糊”。(書鈔百四十二亦引作“寧”。)
  不亦享乎。
  李註:“嫌禮鬍如此,太盛也。”案:平議雲:“‘享'當作‘厚'。”其說是也。據李註,似亦作“厚”,故云“太盛”。御覽八百四十九正引作“厚”,當據訂。
  可不享。(世德堂本下有“乎”字。)李註:“言如此不可不以盛禮待之也。”案:御覽引作“不可不厚也”,當據訂。註云“盛禮”,似亦以盛訓厚。
  否則介鱗易我冠裳。
  案:後漢書楊終傳註引“介鱗”作“鱗介”。
  或問“勞功”。曰:“日一日勞,考載曰功。”
  李註:“日一,日猶日日也。考,成也。周而復始以成其歲,故曰功。”案:此節勞、功並文,正文“日勞”當作“曰勞”,與“曰功”對文。註文“日一日”當作“日一”,日一即日省言,故曰“猶日日”。今本“一”下衍“日”字,因誤正文為“日勞”,誤矣。
  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
  案:此乃楊子自述其作書之歲也。以史考之,當為平帝三年。此書成於居攝前,故稱新莽為漢公。互相勘驗,厥證益昭。李註不察,以漢公為稱其前美之詞,並雜引新事緣飾楊書,以為慨寄微言,箴規深切。所謂本無其意,妄欲強合也。(或以重黎篇羲和為莽官。今考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置羲和官,秩二千石。”楊子所云,即屬此秩,非王莽所改大司農也。)
  

  
  案:序篇引入漢書本傳。其文字小有異同者,如“恣乎情性”、“冠乎群倫”,漢書“乎”並作“於”;昔在聖考,作“在昔”;“忽恍”作“曶怳”;“莫尚”作“莫上”,“一概”作“壹概”;以及“遐”字作“假”,“範”字作“範”,“歡”字作“歡”,是也。或古字兩通,或字體稍別,具詳溫公所引,茲不悉着。
  恣乎情性。
  案:黃氏日鈔引“乎”作“於”。
  終後誕章乖離,諸子圖徽。
  李註:“諸子應時而作詭世之言。”案:溫公從宋、吳本“終”作“然”,與漢書合。李讀“終後誕章”為句,似非。“誕章”二字當連下文“乖離”讀六字為句。徽、□古通,當從俞正燮說。漢書作“微”,亦假字。
  陳施於意。
  案:漢書“意”作“億”。顔註引李奇曰“布陳於億萬事也”,係本書古誼。
  動不剋鹹,本諸身。
  李註:“剋,能;鹹,皆。”案:李讀“動不剋鹹”為句,似非。“鹹”當下屬。孟子離婁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即此所本。鹹本諸身,猶彼文皆反求諸己。動與行同,不剋猶不得也。
  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忽怳”。)案:羅大經鶴林玉露三引作“忽恍”。
  譔先知。
  案:漢書亦作“先”。宋祁引景本作“光”,似誤。
  

  
  或問:“屈原、相如之賦孰愈?”曰:“原也過以浮(一),如也過以虛。過浮者蹈雲天,過虛者華無根。然原上援稽古,下引鳥獸,其着意子云,(或本作“虛”,是也。)長卿亮不可及。”(文選宋書謝靈運傳論註引法言。案:“然原”以下,似非本書。)
  周穆王少不好學,至乎耄長。(御覽八十五引楊子法言。)(一)原本“浮”下有“過”字,據文選宋書謝靈運傳論註引法言,此“過”字當在“如也”下,今正之。
  

  
  裕孚既校楊子法言校補訖,復得先生手□數頁,亦題“法言校補”,與前互見異同,有足資參證者。不忍割棄,因刊諸校勘記中。片玉碎金,都為瑰寶,固不妨兼收並載也。鄭裕孚記。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學行。)李註:“斧藻猶刻桷丹楹之飾。楶,櫨也。”案:“好”字後人所增也。既言斧藻,則不必更有“好”字。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八引此文無“好”字,此古本無“好”字之確證。
  然亦有苦乎?曰:“顔苦孔之卓之至也。”
  考異雲:“宋、吳本無‘之至'二字,溫公從之。”案:“之至”二字非衍文。修身篇“公儀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與此句詞例正同。之卓之至,猶言卓且至也。蓋或人以顔子所苦為問,楊子答之謂顔子所苦在於孔子之道既卓且至,難於躋及,故曰:“顔苦孔之卓之至也。”不得以“之至”為衍文。
  或問蒼蠅紅、紫。(吾子。)李註:“蒼蠅間於白、黑。”俞雲:“蒼蠅則何間白、黑之有?疑原文本作‘蒼駹'。”案:俞說無他證,且蠅、駹字形匪近。李註所言,本屬古訓,詩小雅青蠅鄭箋已標此義。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詩曰:“蒼蠅間白黑。”蓋蒼蠅能淆黑白,故凡黑白相淆者,以蒼蠅為喻。蒼蠅能淆黑白,與紅紫之亂朱物異,而有害於色則同,故楊子並言之。俞蓋未達斯旨。
  曰:“子戶乎?”曰:“戶哉!戶哉!”
  案:御覽一百八十四引此無上“曰”字,“戶哉!戶哉”!作“我戶哉”!無下“戶哉”二字。“我戶哉”與“子戶乎”相應,似屬古本。
  它則苓。(問道。)管子宙合篇雲:“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雲:“奮盛苓落也。”
  宋註:“‘苓'當為‘蒙'。”吳註:“苓,苓耳也。苓耳徒有其名,而無聆聞之實。”俞雲:“當讀為笭,言如車笭也。”案:吾子篇雲:“好說而不要乎仲尼,說鈴也。”李註:“鈴以喻小聲。”此文之“苓”,蓋即彼“鈴”字之假字也,言惟聖人能開明,餘皆所聞弗遠也。李於此文無註,蓋以“鈴”字已註釋於前,“苓”與“鈴”同,故不加釋訓。此“苓”當作“鈴”之確據。(此條改前作。)
  聖人以不手為聖人。(問神。)李註:“手者,桎梏之屬。”宋註:“當作‘'。”吳註:“手,持也,執也。雖以非禮見囚,終不能執而戮之。”俞雲:“‘手'當為‘午'。午,啎也。不午者,不逆也。”案:上雲“竜以不製為竜”,其上又言“聖人不製,則何為乎羑裏”,則手義當與製近,“手”乃“□”之誤也。“□”即古“□”字,見說文我部。說文雲:“□,草木華葉下□。”□恆作“垂”,荀子富國篇:“垂事養民。”楊註:“下也。”則□有降抑之義。不□者,猶言不屈不抑也。言文王雖囚,終不因囚而詘,故曰“不□”,蓋或人以不受拘執為不製,揚子以志不屈抑為不製也。古“□”字恆書作“□”,故說苑權謀篇“東郭垂”,呂覽重言作“牙”,牙即“□”字之訛。是古籍恆用“□”字也。
  至書不備者過半矣,而習者不知。
  李註:“本百篇,今五十九,故曰過半。”案:李合後世偽古文尚書數之,故曰五十九。若揚子所言,則指今文二十八篇言,故曰不備者過半。然其說足破漢博士以尚書為備者之妄。
  九齡而與我玄文。
  李註:“童烏九齡而與揚子論玄。”案:與猶舉也。舉訓左傳襄二十七年“使舉此禮”之“舉”。與我玄文,猶言記誦太玄之文也。李說非。
  議其教化。(先知。)案:“議”讀若“儀”。儀為儀型之“儀”,猶言準一其教化也。
  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
  案:“修”當作“循”,循與順同。(說文:“循,順行也。”淮南本經訓:“五星循軌。”高註:“順也。”)循之以禮義,猶言順之以禮義也。古籍循、修互訛,說別見。
  守失其微。(重黎。)音義:“微或作徽。”案:作“徽”是也。爾雅釋詁:“徽,善也。”書堯典:“慎徽五典。”徽亦訓善,即“媄”字之假。失其徽者,猶言失其善也。宋嘉佑本正作“徽”。
  天胙光德,而隕明忒。
  李註:“天之所福,光顯有德,而令(當作“今”。)隕之者,明乎秦、楚忒惡之所致。”案:“明”藉為“盲”。賈誼新書大政篇曰:“萌之為言也,盲也。”明假為盲,猶萌之訓盲也。與望諸即萌都,□通作(詩墉風載馳毛傳:“,貝母也。”爾雅釋草作“□”。)同例。白虎通八風篇雲:“清明者,青芒也。”亦其證。呂氏春秋音初篇雲:“天大風晦盲。”高註:“盲,瞑也。”則明忒之義與光德相反。光德者,明而善也;明忒者,暗而惡也。言天於明而善者賜以福,暗而惡者覆其位。明忒與光德對文。李說非是。
  自令之間而不違。
  李註:“自令與始皇並心為無道。”案:“令”與“善”同,“之”與“是”同。自令之間而不違,猶言獨善於無道之朝而不去也。“之間”指秦之朝廷言。
  始六之詔。
  考異雲:“溫公曰:‘李本作始六世之詔。宋、吳本作始六之詔。'音義曰:‘天復本作始元之初,今從之。'盧雲:‘宋本作始六之詔。'案:如天復本,文理最順。但未知李本如是否。宋、吳本尚可通。若監本,則不可通矣。宋刻既與宋、吳同,今姑從宋、吳本。”案:作“始六世之詔”是也。六世者,漢由高祖至武帝,計六君也。詔謂製令之屬。爾雅釋詁訓“基”為“始”,始猶基也。始六世之詔者,言霍光之治以先世之製令為其基,猶言本六世之令也。與賈誼新書過秦篇“奮六世之餘烈”詞例相似。作“始元之初”者,則俗儒不達“始”字之義所妄改也。宋嘉佑本亦作“始六世之詔”。
  欒布之不塗。
  案:不塗猶言不偽飾。言布哭彭越,順情而發,對於高祖,不飾偽言也。嘉佑本作“倍”,疑後人所改。
  □竜鱗,附鳳翼,巽以揚之。(淵騫。)考異雲:“案:溫公曰:‘宋、吳本作巽以揚之,今從李本。'而今本仍與宋、吳本同。盧雲:‘李本巽作翼。'又云:‘有誤,今姑缺疑。'”(以上考異。)俞雲:“李本無‘巽'字,亦無他字。今各本皆作‘巽以揚之',蓋據宋、吳本。”案:“巽”字係衍文,即“翼”字訛文之並入者也。今當據李本刪。
  忠不足相也。
  李註:“相,助也。”俞雲:“相與觀近。”案:“相”當作“□”。晏子春秋雜下:“望之相相然。”王氏雜志雲:“‘相'當作‘□'。說文:‘□,高'。”此文訛“□”為“相”,與彼同例。忠不足□,猶言忠不足崇也。
  焉可謂之義也。
  李註:“義者,臣子死節乎君親之款也。”案:李註“款”字係“難”字之訛,宋嘉佑本正作“難”。
  有李仲元者,人也。
  案:李仲元見華陽國志,名弘,成都人,志載其事甚詳。又三國志蜀秦宓傳載宓與王商書論嚴君平、李弘立祠事,即其人也。又下文“不屈其意”,華陽國志引“意”作“志”。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孝至。)案:文選曹子建求自試表李註引此文,“泰”作“太”,“乎”作“也”。此係故本。“也”與“邪”同,後人不達其義,改“也”為“乎”。文選註引李註有“天下太和”四字,今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法言序學行捲第一學行捲第二吾子捲第一
吾子捲第二修身捲第三問道捲第四問神捲第五
問神捲第六問明捲第六寡見捲第七五百捲第八
先知捲第九重黎捲第十重黎捲第十重黎捲第十一
淵騫捲第十二淵騫捲第十一君子捲第十二孝至捲第十三
孝至捲第十四附錄一 劉師培楊子法言校補附錄二 劉師培法言補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