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周兵 Zhou Bing

  周至柔也派出了兩架國民黨空軍運輸機,編號分別為306和233,專門運送河南文物。運輸機空間狹小,沒有辦法裝下所有69箱珍寶,而形勢逼人,空軍既不可能再派出更多的運輸機,也不可能為運輸文物在重慶臺灣之間連飛兩次。杭立武思來想去,覺得第一,我們已經把文物的精華,差不多95%都運到臺灣了。第二,中共不像日本人。對日本人而言,一個國傢不是他的文化,就算他任意摧殘,也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好的感受。而共産黨畢竟是中國人,對待中國的文化應該不會像日本人那樣。相信這些文物,中共也不會像日本人那樣任意地把它處理,也一定會保管它的。因此,河南博物館從這69箱文物中衹選出了38箱精品運往臺灣,這38箱包括陶器17箱、銅器11箱、玉器1箱、甲骨2箱、織錦1箱、圖書5箱以及檔案捲宗1箱。現在這些文物都完好的存放在河南博物館裏。
  1949年月12月28日清晨,306和233兩架國民黨空軍運輸機,停在了白市驛機場。按原定計劃,在這個清晨,文物應該已經裝在飛機上,由重慶飛往臺灣了。
  但是文物還沒運到。
  當時的柏溪不通公路,班鎮中、程行可和何九思在路上耽誤了不少時間。直到12月27日纔到達柏溪,隨後三人經過整整一個通宵,把38箱文物裝上小船,28日中午時分運抵重慶成渝碼頭。此刻的重慶早已陷入了無序狀態,“教育部”派出的三輛卡車堵在路上,運載文物的船衹不敢靠岸。杭立武衹得趕往空軍第五軍區司令部懇請延期起飛。司令部的回答是,最多衹能等到29日,再晚,不是飛機等還是不等的問題,而是根本就走不瞭瞭。
  1949年11月28日,已升任“教育部”部長的杭立武率領一班工作人員等候在重慶白市驛機場的停機坪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終於,第一車文物13箱由張來福押運於下午4點半抵達機場,第二車12箱由一名陳姓工友押運於下午5點50分也趕到了機場,然而第三車,也就是最後一車,仍然未到。
  夜晚降臨了,一邊是遠處清晰可聞的解放軍攻城的槍炮聲,一邊是空軍飛行員的催促“再不飛,就來不及了”。就在大傢幾乎快要放棄的時候,午夜12點,陶懷中押着第三輛車,載着13箱文物飛也似地駛抵白市驛機場,杭立武和在場所有的人都大大鬆了一口氣。
  可以裝機了,杭立武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
  按規定,運送這批文物去臺需要河南博物館與杭立武等在現場清點文物並辦理交接手續,然而河南博物館的代表卻遲遲未到。而且由於時間倉促,這批文物既沒有清單,箱件上也沒有封條,更糟糕的是,有兩衹箱子已經破損,裏面的書籍隱約可見。如果在平時,這種情況下是無論如何不能裝機的。
  情勢緊急,顧不了那麽多了,杭立武下令立即裝機。於是,就在這一夜的凌晨3點鐘,38箱河南博物館的文物全部裝上了飛機。
  11月29日上午9時30分,兩架軍用運輸機騰空而起。233號裝載21箱文物,由由郭蓮峰、易價、秦銘新三人押運,當日下午4時到達臺北鬆山機場,文物暫存國立編譯館。306號飛機裝載17箱文物,剛一升空就發生了機械故障,但當時機場形勢已十分危險,無法降落,於是改飛昆明,第二天由昆明飛海口,12月1日下午由海口飛抵臺北鬆山機場。12月2日中午,全部38箱文物存入了臺中糖廠倉庫。
  在機場時運送這批文物,一個河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沒有。等文物到了臺灣,不僅河南博物館的人來了,連本來跟博物館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河南人也來了,並自說自話地成立了一個“河南文物監護委員會”,要接管這批文物。運文物來臺的教育部衹好答應由他們推舉一人來管理,因為當時在機場沒有清點造册,現在要把這個工作補上。沒想到由於日軍入侵,文物從開封匆忙撤退,包裝過於簡單,加之十多年舟車輾轉,根本沒有機會清理,其中大部分的陶器和銅器都已經破損,圖書檔案也有不同程度的黴爛現象。最可惜的是,因為啓運時太過慌亂,許多甲骨上的臘板沒有取下,如今,臘板早已黴變,傷及了這部分甲骨。
  這批文物一直由後來成立的“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代為管理,1956年3月,臺灣“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即現在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在臺北成立。經在臺的河南籍人士同意,這38箱精品文物移交該館。可以說,如今的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是在這38箱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薦語《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南遷避戰火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從大陸到臺灣(1)從大陸到臺灣(2)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馬衡的堅守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