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跨世紀的問號:圖說秦始皇陵   》 第22節:京師廄苑馬廄坑      朱岩 Zhu Yan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車馬器的名稱可謂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在這組銅車馬上,那各種類型的衹聞其名難見其實的車馬器零部件,都一一得到真實的再現,它為我們探討秦代的車馬結構、御驾出行、鹵簿制度等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銅車馬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金屬鑄造工藝中的一枝絢爛奇葩,其工藝之繁、體積之大,都是其他青銅器無可比擬的,因此享有"青銅之冠"的稱號。
  據專傢研究,兩輛銅車馬結構相近,全部由7000多個零部件構成,金銀飾件約占全部器件的一半以上。它的構件之繁雜、裝飾之豪華、結構之精妙,都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其中,最大的銅馬重達230多公斤,而最小的銷釘還不足1剋,它充分展示了秦代的工藝製作水平。
  為了修復這兩件國寶級的藝術瑰寶,文物考古工作者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在全國數十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配合和協助下,秦俑博物館先後歷經了8年多的艱苦工作,終於在世人面前展現出這兩輛煥然一新的青銅車馬。
  展出後的銅車馬,立刻成為各新聞媒體和輿論追逐的焦點,它迅速成為了秦始皇陵園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稱為人類"奇跡中的奇跡"。
  京師廄苑--馬廄坑
  馬,是古代徵戰疆場的重要戰爭資源,也是各類祭祀禮儀及帝王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歷朝歷代均有專門負責馬政的官署衙門。
  秦人的崛起更是與馬息息相關。當周天子還在鎬京統治着中國的時候,秦人部落就已經在王國的西北邊陲專門替國王養馬放牧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京師內外設置了宮廷專用的廄苑,飼養了大量寶馬良駒。在他死了以後,這位一生愛馬的君主,也把這些愛物隨之葬入地下,以供自己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使用。
  截止目前,在秦始皇陵園內外,已發現的近200座陪葬坑,其中用以葬馬的馬廄坑就占了一半以上,足見秦始皇對馬的偏愛和重視了。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麯尺狀馬廄坑,位於始皇陵封土的西側,正好處在陵園內外城垣之間,面積約1600平方米。經考古工作者的鑽探和局部試掘,推測坑內可能埋藏着數百匹真馬,經宰殺後,以三匹為一組,分別放置在盒狀的木槨內,可以想見當年的場面是何等地蔚為壯觀。
  另外在陵園外城西南的上焦村一帶,也陸續發現了98座馬廄坑,它們呈南北嚮三行排列,占地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這些馬廄坑中埋藏的馬匹都是真馬殺殉。
  在馬廄坑中,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喂馬器具及工具,有些器皿上還刻有文字,如有"大廄"、"中廄"、"宮廄"、"左廄"、"右廄"等陶文,專傢分析這些馬廄坑應該是秦王朝中央廄苑的反映。
  在這些馬廄坑中,還發現了一批陶俑,可分為立姿和跽坐姿兩種類型,它們是專門負責管理和飼養馬匹的"圉人",這在文獻中是有記載的。
  立姿陶俑見於麯尺形馬廄坑中,身高1.8-1.9米,頭戴長冠,身着長褥,雙手攏於腹前,神態肅穆,似為管理馬政的中下級小吏。
  跽坐俑見於上焦村馬廄坑,頭後綰圓髻,身着右裧長褥,雙手撫膝,神情恭順,身前放置陶燈、鐵鍤、鐵鐮等工具,應為飼養馬的僕役。
  秦人對於馬匹的選擇是有嚴格規定的,這得益於他們對馬的深刻瞭解。在秦始皇兵馬俑坑,考古人員對100多匹秦軍的陶土戰馬測量了身高,他們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1.33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米。
  "馬背上得天下"是一句象徵性的用語,它象徵着通過武力徵服來取得政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大秦帝國的天下,不正是通過那一匹匹深埋地下的戰馬馱載出來的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東方定律第2節:強國夢第3節: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圖)第4節:千古一帝
第5節:匈奴對秦的威脅第6節:嬴政巡遊第7節:《阿房宮賦》第8節:驪山兀兮雲飛揚(圖)
第9節:始皇陵上的修造第10節:地宮的結構及其秘藏第11節:佈局之謎已經解開(圖)第12節:群星璀燦捧北辰
第13節:再現帝都輝煌第14節:寢建築的恢宏氣度第15節:兵馬俑坑和馬廄坑(圖)第16節:最漫長的埋伏(圖)
第17節:陰謀在韓國悄悄上演(圖)第18節:秦俑一號坑(圖)第19節:強弓勁弩的重要地位第20節:他們是一支戰車部隊
第21節:陪葬坑中的宮廷生活第22節:京師廄苑馬廄坑第23節:皇傢園囿珍禽異獸坑第24節:豐富多彩的宮廷娛樂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