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鲜卑帝国   》 第四章 八王之乱(2)      Wen Tao

  贾后放浪形骸,与许多男人淫乱,却只生了三个女儿,四十多岁尚且无子。没有儿子,皇后做得不舒坦。母亲郭槐劝她好生爱护太子司马遹,就是那个被晋武帝司马炎称作小司马懿的皇孙。贾后不听。郭槐想让贾午的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太子也愿意亲上加亲,贾后死活不同意。太子听说王衍的大女儿长得漂亮,贾后偏让贾谧娶,让太子娶王衍的小女儿,小司马懿简直气昏了头,愤愤不平溢于言表。二人摩擦不断,矛盾很深。贾后到底是怎么想的?她又没有儿子,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一个会继承帝位的太子呢?原因很简单,贾后对太子不放心。
  虽说司马炎称皇孙象司马懿是夸大其词,但太子绝对聪明,而且性子刚烈。贾后飞扬跋扈,丑事缠身,她对待晋惠帝做的一切,太子会看不出来?贾后怕太子继位后对自己和贾家不利,所以她根本就没想让太子继承皇位。他让宦官教太子学坏,引诱他作威作福、骄纵游逸。败坏自己的品德名声,为以后废黜太子做准备。
  贾后的所作所为使贾氏集团感到恐惧不安,郭槐临终拉着贾后的手,诚切地说:“你一定要对太子好,不要相信赵粲和你妹妹贾午,他们会坏了你的大事,我死后,你不要让他们进宫,一定要记祝”可惜历史给贾南凤的最后一丝机会,她没能把握祝
  贾家的有志之士也预测到贾后败亡的命运,针对贾后发生了一次未遂政变,他的发起人是贾充的侄子贾模。他在诛杀杨骏和司马玮的政变中均立大功,贾后执政,他与张华、裴顗同心辅政,为政局平稳起了一定的作用。贾模对时局看得很准,对贾后的强暴每每规劝,为陈祸福。贾后非但不听,反而逐渐疏远他,贾模知道贾后必败,恐怕灾祸殃及自己,偷偷和裴頠、王衍密谋废掉贾后,王衍胆小怕事,应允后又反悔,政变没能发动,贾模终于忧愤发病而死。
  贾南凤加紧与赵粲等人密谋,一边大肆宣扬太子的过失,一边偷梁换柱,假称自己怀孕,把妹妹贾午的儿子抱来抚养,谎称是白痴皇帝的儿子,准备用他来取代太子,她的步伐走得越快,离鬼门关也就越近。
  公元299年(晋元康九年)十二月,皇后贾南凤诈称惠帝得病,招呼太子入宫。太子到后,贾南凤让人把它领到别的房间,派婢女陈舞以皇帝的旨意赐太子酒,逼太子喝醉。又让黄门侍郎潘岳起草一份看上去像祷告神灵的书稿,让太子抄写,行文颇为风趣:“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了,吾当手了之。”太子醉得迷迷糊糊,便依样抄写下来,字迹大半不成。贾后亲自补好,呈给晋惠帝看。惠帝召集文武大臣,让黄门令董猛拿着太子书和一份写着“(司马)遹书如此,今赐死。”的青纸诏遍示诸公王,时莫有言者,谁也没说话,只有张华、裴頠明确反对,张华劝惠帝慎重处理,裴頠则质疑太子之书的真伪。贾后命人取出太子以前的文稿对照并威胁说:“若有不从诏者军法从事。”廷议至日西不决,晋惠帝又不是完全一白痴,让他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确实下不了手,张华、裴頠坚持反对,贾南凤怕拖下去产生别的变故,退一步,提出废太子为庶人,惠帝同意,囚太子、太子妃王氏、三个皇孙于金墉城,后押往许昌。
  贾南凤废太子举动简单糟糕透了,不仅大失众心,而且引起贾氏集团的分裂,使自己实力受损。虽然诸王和大臣们心怀不满,屈服于贾南凤的淫威之下,一时噤若寒蝉。庶族地主的代言人,宫廷禁军的中下级军官们看到了机会,作为九品中的下几品,他们想升到高层去无疑只是个幻想,但有志向和野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皇家的远房亲戚禁军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就是个例子,看着别人争先恐后的去舔贾后一党的马屁,自己挤不出上,再说贾家人怎么会看得上他们?于是另辟蹊跷,把赌注压在冷门太子身上,冒着风险和太子打成一团,指望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自己能得到升迁。果然太子对他们大为恩宠,高级军官们都是贾后的人,太子也只能依靠有胆量的这些中下级军官了。然而太子被废使得他们为自己勾画的幸福蓝图破灭,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把所有的怨恨全部集中在贾南凤身上,如果贾氏集团依旧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有暗地里咒骂她的份,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亲手宰了她,从而让心中那副美妙的图画重新成为现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鲜卑帝国 序言(1)鲜卑帝国 序言(2)鲜卑帝国 序言(3)第一章 大鲜卑山(1)
第一章 大鲜卑山(2)第一章 大鲜卑山(3)第一章 大鲜卑山(4)第一章 大鲜卑山(5)
第二章 天女相思(1)第二章 天女相思(2)第二章 天女相思(3)第二章 天女相思(4)
第二章 天女相思(5)第三章 贾后乱政(1)第三章 贾后乱政(2)第三章 贾后乱政(3)
第三章 贾后乱政(4)第三章 贾后乱政(5)第三章 贾后乱政(6)第三章 贾后乱政(7)
第四章 八王之乱(1)第四章 八王之乱(2)第四章 八王之乱(3)第四章 八王之乱(4)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