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
  由於孔孟等聖賢的竭力提倡,由於幾千年的教化,講良心,早已成為中國人獨有的一種特性,融入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成為其根基和精髓。
  講良心,明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章句下)是否性善,是否行仁義,是否有良心,是人與禽獸的最顯著的區別。孟子盛贊先賢舜的仁德,並以他為後世之楷模。一個人,若有良心,就會成為行仁義的君子;若良知泯滅,就與禽獸差不多。
  講良心,為人倫和仁政的根基。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無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章句上)講良心,就是保有人的本性,保有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道。無論生死與否,皆可以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良心,那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極容易變為非人。
  什麽都可以沒有,絶對不能沒有良心,否則,那還能成其為人嗎?
  “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盡心章句上)有良心,講良心,可以頂天立地地活着,堂堂正正地做人,否則,天誅地滅,天理難容。
  “無教”的悲劇
  親生的女兒殺死疼愛自己的父親,患難的妻子毒害自己的丈夫,這種慘絶人寰的悲劇,不衹發生在平民老百姓身上,也發生在帝王身上!
  中國歷史上帝王死於非命者很多,父子爭鬥,手足相殘者不少,但像唐中宗李顯那樣公然被自己的妻女“毒鳩”的,的確絶無僅有!雖然前有隋煬帝楊廣指使爪牙謀殺其父隋文帝楊堅的惡例,後有宋太祖趙匡胤被其弟趙光義所害的“燭光斧影”的疑案,但都沒有像韋後和安樂公主那樣喪心病狂,那樣肆無忌憚,那樣不擇手段。
  她們為何要幹這種禽獸不如的行為呢?
  連起碼的人倫道德都沒有!
  對此,亞聖孟子早有教誨:“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滕文公章句上)從蒙昧到文明,有無基本的人倫道德,一直是先賢聖哲教化民衆的根本,而人在生存本能上,“則近於禽獸”。若能“教以人倫”,就會“有道”;若僅僅滿足於衣食無憂,而“無教”,則依然和禽獸差不多。
  所以,有教與“無教”,是人與禽獸的最本質的區別!
  任何人,若不能正確建立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等人倫關係,將難以自處。唐中宗李顯的悲劇就是由“無教”而造成的。
  李顯,又名李哲(公元656—710年)他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的第七子。在高宗死後,曾一度繼位,後被生母武則天所廢,長期流放於房州(今湖北房縣)、均州(今湖北均縣)。武則天晚年,被迫將帝位重新讓給了李顯。
  李顯並非昏君,他雖無治國才能,但大事並不糊塗。衹是過度寵慣妻女,導致了她們的驕奢淫逸,擅權弄政,最終連自己的性命也斷送在她們手上了。
  按說,李顯與皇后韋氏本是一對患難夫妻,早在“中宗為太子時,納後為妃”,“嗣聖元年,立為皇后”。尤其是在李顯被廢、流放於外地的時期“纍年同艱危,情義甚篤”。每次武後派使者來,天性懦弱的李顯就“輒惶恐欲自殺”,是韋氏悉心勸慰,他纔一次又一次度過了難關,鼓足了活下去的勇氣。對此,李顯對韋氏打心底裏感激不盡,他曾私下對韋氏發誓說:若有出頭之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卿”。寵妻有加,卻忘記了“夫婦有別”的聖訓。
  正是這一句由衷的戲言,埋下了後來韋氏亂政的禍根。在中宗復位後,韋後就仿效武則天,開始幹預朝政。“每臨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不僅如此,韋氏還私通武則天侄武三思,導致“武氏之勢復振”。“安樂公主適三思之崇訓”,武氏橫行越發肆無忌憚。韋後勾結武三思,驕橫用事,達到了“天下鹹歸咎於後”的地步。儘管總有忠臣冒死上書請求杜絶韋氏幹政,但中宗李顯皆不聽。當“上官婕妤勸韋後襲則天故事”時,她早已蠢蠢欲動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