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 》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時間的1000個瞬間 》
第22節:一、恆星(5)
林為民 Lin Weimin
7.第六階段-黑洞
恆星進一步塌陷,成為充分緊縮到某種程度的天體,致使光綫都不能外逃,第一個測出此事件發生時該天體半徑的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史瓦西。史瓦西稱得上是20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曾為天體物理學的許多分支學科撰寫了指引方向的論文。愛因斯坦推導出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組後,史瓦西在去世前不久求出了第一個嚴格解,其中就包含了黑洞推論。天體緊縮到光綫都不能嚮外逃逸的臨界半徑被稱為史瓦西半徑。太陽的這種半徑大約為3公裏,這就是說如果把太陽物質緊縮到半徑為此值或更小的一個球內,它的光綫就休想往外逃逸了。任何物體的史瓦西半徑都可以算出來,質量愈小,這種半徑也愈小。對應於一個人體質量的史瓦西半徑實在微小,如果用釐米為單位來表示,就是小數點前面一個零,小數點後面要先來20個零纔出得來非零數字。如果把一個人的質量擠壓在如此小的半徑範圍中,光綫就不能由此人逃逸到外界了。
一個天體失落在一個黑洞中絶不是它在宇宙中消失了,它的引力使它仍可以被外界所覺察。光綫貼近它就被它捕獲,在它周圍較遠處穿越的光綫則發生方向變更。它能夠用它的引力和別的天體組成力學係統,能夠控製住一批行星,還能夠和另外一顆星結成一對雙星。
一顆恆星的命運要麽以老老實實冷卻的白矮星結束,要麽以中子星而結束。但當一顆恆星演化到結束時,如果剩下質量太多到既不能形成白矮星,也不能成為平衡態中子星時,那麽,這種殘餘天體的下場就是在黑洞裏永遠地收縮下去。
恆星的結局是緻密天體,其中的物質永遠處在一起。不過在此以前它們把一部分質量拋嚮空中,這就為新一代恆星的誕生準備了物質基礎。那麽,歸根結底宇宙中的一切恆星都要縮聚為冷卻中的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而圍繞它們死氣沉沉地運轉的則是冰冷的行星,看起來宇宙似乎是在走嚮枯燥乏味的未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 第1節:一、時間荒漠 | 第2節:二、時間零點(1) | 第3節:二、時間零點(2) | 第4節:二、時間零點(3) | | 第5節:二、時間零點(4) | 第6節:二、時間零點(5) | 第7節:三、物質形成(1) | 第8節:三、物質形成(2) | | 第9節:三、物質形成(3) | 第10節:三、物質形成(4) | 第11節:三、物質形成(5) | 第12節:三、物質形成(6) | | 第13節:三、物質形成(7) | 第14節:三、物質形成(8) | 第15節:三、物質形成(9) | 第16節:三、物質形成(10) | | 第17節:三、物質形成(11) | 第18節:一、恆星(1) | 第19節:一、恆星(2) | 第20節:一、恆星(3) | | 第21節:一、恆星(4) | 第22節:一、恆星(5) | 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 | 第24節:二、太陽係形成(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