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我的父亲张恨水   》 第22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1)      Zhang Wu

  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提起张恨水,人们便会想到《啼笑因缘》,说到《啼笑因缘》,人们便会想到张恨水,两者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这部书,父亲成了家传户诵,妇孺皆知的人物。《啼笑因缘》这部书,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说它震动文坛都不为过。有捧的,有骂的,有迷的,有贬的,赞扬它的称之为“小说的骄子”,批评它的说是“ 鸳鸯蝴蝶派的返魂草”。甚至有为它成立出版社的,也有为它打官司的,可说是多姿多彩,这种热闹劲儿从没歇过,直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也没有完全消停。《啼笑因缘》引起的罕见轰动,自有其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留待专家去研究分析,我只想向读者介绍一下它的写作背景及一些相关的趣闻。
  1929年春,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到北平参观,北平新闻界假座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父亲应邀参加。席上,经钱芥尘先生介绍,父亲认识了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先生。两人一见如故,洽谈甚欢。严先生是读过父亲小说的,便邀请父亲为《新闻报》副刊写一部连载小说,父亲爽快地答应了。介绍人钱芥尘先生是上海知名的老报人,这时来到北方办报,他是最早认识父亲创作能力的人之一,十分欣赏父亲的小说,且是逢人说项,不遗余力地提携,把父亲的小说介绍到上海,钱先生是鼎力玉成的。他长父亲十几岁,父亲对他十分尊敬,曾有句云:“知己提携钱芥老”,以表知遇之感。
  严独鹤先生回到上海后,来信催稿,当时上海有一个写作圈子,而且人才济济,不需外地稿,外地作家也无法打入圈内,“南北是互不侵犯”的。父亲被上海约写连载小说,可说是北方作家的第一人,是破纪录的事;况且《新闻报》又是全国最大的报纸,父亲自然要认真对待。他想,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这样百万言的小说,恐怕不对上海读者的口味,需要紧凑,有戏剧性,有悬念,不仅内容上要有新意,就是语言和对话也要别开生面。他一连几天都在苦思冥想,忽然想起前几年的“高翠兰被抢案”,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把它作为小说的主干。1924年,鼓书女艺人高翠兰在北京四平海升园献艺,她嗓音甜润,长得又漂亮,所以很受欢迎,父亲本来要约友鸾叔去听她演唱的,不想就在这时高翠兰被一个姓田的旅长抢去了,《世界日报》的记者门觉夫是高翠兰的义父,又着急又气愤,接连几天都来找父亲和友鸾叔商量营救的办法,这在当时是个轰动京城的案件。友鸾叔还据此写了篇《〈啼笑因缘〉本事》,发表在1963年香港《大公报》上。父亲为了写这部构思中的小说,了解“落子馆”(鼓书场),他那几天差不多全泡在天桥。因为鼓书女艺人作为小说的主角,这还是第一次,他必须深入了解鼓书女艺人的生活习性,起居动态及一颦一笑,当他认真地“体验生活”后,便摒除一切杂念,独自来到中山公园小山上,不受干扰地“茅亭布局”。
  《啼笑因缘》写的是北京故事,语言当然要用北京话,尤其是北京女孩子,说话俏皮生动,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所以《啼笑因缘》在《快活林》连载后,上海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很快就像是一股旋风刮进了上海滩,上海读者为之疯狂。接着又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成了“最时髦”、最畅销的书,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第1节:序言第2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1)第3节:从张戴氏太夫人说起(2)
第4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1)第5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2)第6节:江南水乡的学童生活(3)
第7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1)第8节:老书房的苦涩记忆(2)第9节:青年时代的挚友(1)
第10节:青年时代的挚友(2)第11节:青年时代的挚友(3)第12节:青年时代的挚友(4)
第13节:主编《夜光》与《明珠》(1)第14节:主编《夜光》与《明珠》(2)第15节:主编《夜光》与《明珠》(3)
第16节:《春明外史》的“外史”(1)第17节:《春明外史》的“外史”(2)第18节:《春明外史》的“外史”(3)
第19节:民国的“《红楼梦》”(1)第20节:民国的“《红楼梦》”(2)第21节:民国的“《红楼梦》”(3)
第22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1)第23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2)第24节:热闹非凡的《啼笑因缘》现象(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