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荀子今註今譯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20}獨行,行於人所不見之獨也。
{21}濟,成於己也。
{22}材盡,謂盡其材性;《禮論篇》:“性惡者本始材樸也。”遷,即變遷;長遷,謂久與道遷則與道同化矣。
[今譯]
君子將欲修養此心,最好之方法莫過於“誠”之一字。至誠無偽,便別無他事矣,衹是守仁行義,如此而已。本此至誠之心以守仁,則仁積於中,而形於外,仁形於外,則人服之如神,而莫不遷化從善矣。本此至誠之心以行義,則義精於己,而所行皆得其理,所行皆得其理,則人服其光明,而莫不變易其舊習矣。一變一化,相互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自許其高,而人皆推尊其高;地不自許其厚,而人皆推尊其厚;春夏秋鼕四時不自許其寒暑運行之序,而百姓期之以為序。此其所以然者,蓋亙古亙今,有常而不變,精誠無貳,有以致然。君子之至德,默然不言,而人自喻曉其意;未及施為,而人自親附;不待發怒,而人自畏其威而不敢犯,此其所以然者,由其平素幽獨之間,順乎天地之命,無慚衿影,誠積於中,有以致然。所謂善者,其道惟在誠之一字,夫苟中心無不欺之誠,則不能自成其幽獨之德,不能自成其幽獨之德,則其所表現者,亦必不能為人所敬服;不能為人所敬服,則雖動於內心,見於顔色,發於語言,人民仍然未必信從,雖從必疑。天地可雲最博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育萬物;聖人可雲最明智矣,不誠則不能感化萬民;父子可雲最親密矣,不誠則疏隔;君上可雲最尊矣,不誠則不為人所敬重。故誠之為德,乃君子之所確守,亦為政事之根本;惟視所居之地位如何,地位不同,所以致其誠者,其效果亦有不同。操之即可得之,捨之即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而易舉;輕則自能慎於幽獨之間,能慎於幽獨之間而不捨,則成於己矣。成於己,積漸而至於材盡,長遷而不復返其初,則與道俱化矣。
按:荀子所謂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殆即《中庸》所謂緻麯之義;麯能有誠,實備有形明變化之功;所謂成功一也。
君子位①尊而志恭,心小②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③然也。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君子審後王④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⑤而議。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⑥,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衆,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
[今註]
①位,貴賤尊卑之位。
②小心謹慎。
③術,方法術數。
④後王,謂周道,說詳《非相篇》。下文所云百王,即謂周以前也。
⑤拜字於文不洽,當依王念孫校作拜;拜,古拱字也。
⑥分是非之分,上讀分別之分,下讀去聲,謂分界分際。
[今譯]
君子位望雖尊,而志意謙恭;立心謹慎,而道德廣大,耳目之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其故何耶?其所用之方法,有以使之然也。是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即是也:天地肇始之時,今日即是也;上世百王之道,晚近後王即是也,君子熟察後王之道,而追論於百王之前,若與之端坐拱手而共相議論。推禮義相傳之統紀,分是非紛然之封界,總理天下之要務,安治海內之衆庶,好像驅使一人似的。故所操持者愈簡約,而所辦治之事愈大;譬若五寸之矩,可以盡度天下之方形。故君子不出戶庭,而四海之情事,都若聚集於眼前者,其所用之方法有以使之然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 《荀子今註今譯》自序 | 凡例(1) | 凡例(2)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1)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3)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4)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5)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7)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1)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2)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3)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4)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6)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1)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2)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3)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4)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 |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6) | 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