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張鐵志 Zhang Tiezhi

  搖滾樂促成了人類史上第一場青年文化革命。六○年代的反抗運動,則讓這場青年文化"政治化",讓他們用各種方式去衝撞那個不正義的政經結構,或是那個已然窒悶的主流文化。
  然後,1969年的伍德斯托剋音樂節,用音樂與青年亞文化體現了這個年代的精神:愛與和平,但他們拒絶與任何具體政治目標結合。
  那是六○年代的高潮,以及結束的開始。
  Ⅳ.
  跨入1970年,PhilOchs似乎看到了時代的終結:
  鼓聲初現
  人聲已杳
  看來,將是個無歌的時代了11
  很難說何者先結束了:是六○年代的音樂傳奇,抑或是狂飆的社會運動;一如我們很難解釋是何者先開始的。但是喪鐘的同時響起,也再次說明了兩者的緊密關係。
  開六○年代,迪倫的政治光彩開始黯淡,雖然他在音樂道路上依然不懈地前進;披頭士解散後的約翰·列儂身影卻更加燦爛,且在政治立場上更激進,仿佛已經取代迪倫,成為七○年代最鮮明的反抗偶像(名麯如Imagine、GivePeaceaChance、WorkingClassHero、PeopleHavethePower,正如一句句有力的政治口號);瓊·貝茲依然堅持她民歌抗議歌手的理念直到二十一世紀;PhilOchs前往非洲和拉丁美洲尋找世界音樂,在智利組織慈善演唱會,但在1976年不幸自殺身亡。迷幻搖滾的風潮更早因"三J"的死亡,讓這些自稱花之子的嬉皮從迷幻國度中驚醒。
  然而,整個音樂史,甚至整個世界,都已經因為這場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最劇烈的社會革命而徹底改變。社會抗爭進入多元議題和強調認同政治的"新社會運動"時期,經歷六○年代的年輕人進入各行各業的主流,甚至當選總統(例如剋林頓)。
  也有人說,六○年代的革命終究是失敗了。政治上,強烈對抗反叛運動的保守主義從那時開始取得霸權;音樂上,流行音樂則進入更商業化、體製化的階段,音樂工業收編新音樂能量的技巧更強了。還有人相信將搖滾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武器嗎?
  有的。六○年代作為音樂與社會革命結合的原鄉、作為人們永遠的鄉愁與迷思,它的歌麯與故事還會繼續感動一代代的年輕人,讓他們/我們去探索音樂、青年文化與政治反抗結合的各種可能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