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古典 曹雪芹毒殺雍正帝   》 研究的必要前提(1)      霍國玲 Huo Guoling

  依據帶脂批的八十回本《石頭記》《紅樓夢》研究屬於社會科學範疇。
  作為社會科學,首先要求研究資料的可靠與可信。如果研究資料是偽造的,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紅樓夢》的本子有兩個係統:程高本係統和脂評本係統。程高本係統為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小說,脂評本係統是帶脂硯齋批語的八十回本《石頭記》。
  這兩個係統差別很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脂評本帶有脂硯齋批語;而程高本刪除了所有脂硯齋批語。
  其二,脂評本衹有八十回,程高本在此基礎上,續加了後四十回。
  其三,脂評本叫做《石頭記》,甚至有的抄本叫做《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程高本稱作《紅樓夢》。
  這兩種本子,哪一種是曹雪芹在世時肯定的本子呢?——脂評本。
  程高本是何時纔有的呢?程甲本刊印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第二年刊印了程乙本。曹雪芹去世於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也就是說程高本是在曹雪芹去世27年之後纔印製的。
  我們已經論證出:程偉元、高鶚是乾隆的御用文人。他們所校勘的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小說,是乾隆、和珅交下的任務。他們校勘之後,是交給皇傢“萃文書屋”刊印出版的。見《乾隆、和珅是閹割帶脂批的八十回本〈石頭記〉的罪魁》一文,載於《紅樓解夢》第六集。
  這兩種本子真假優劣已十分清楚,因而,我們研究雍正之暴亡必須有一個前提——即研究對象須是帶脂硯齋批語的八十回本《石頭記》。
  要認識脂硯齋批語的重要作用。如果把《紅樓夢》中所隱之真事,喻為掩藏在險峻、復雜地形中的瑰寶,脂硯齋批語便如同獲得瑰寶的嚮導。衹有嚴格地按照嚮導的指引前進,纔有可能達到目的。
  為什麽脂硯齋批語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我們已經論證出脂硯齋是曹雪芹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柳惠蘭以及第三任妻子許芳卿合用的批書筆名。其中核心批語為曹雪芹自己所加,因而就必須充分認識脂硯齋批語的重要作用,即要將脂硯齋批語視為與正文不可分開的有機體。衹有按照脂批的指引,纔有可能通過正面小說去探查其背後之所隱,探查到隱寫在小說中最深層的東西。第二章《紅樓夢》中既有“假語”,又有“真事”
  閱讀《紅樓夢》(或《石頭記》)首要的是要認識到《紅樓夢》是怎樣一部書?如果把它僅僅視為一部小說,就不全面了。在這件事上,最有發言權的應當是其作者曹雪芹本人。那麽,曹雪芹是怎樣嚮讀者介紹自己這部書的呢?
  關於這部《石頭記》,曹雪芹反復嚮讀者說明了兩點:
  第一點是——書中隱入了真事。曹雪芹在《石頭記》一開始,便開明宗義地說:此開捲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此加重號,由筆者所加,後不註。而藉“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雲雲。本書所引原文均摘自霍國玲、紫軍校勘的《脂硯齋全評石頭記》。後不註。曹雪芹首先告知讀者:這是一部將“真事隱去”的書。
  第二點是——作者並沒有將真實人物和事件直接了當地敘述出來,而是將這些真事隱入“一段故事”中。這“故事”則是“用俚語村言”敷演出來的。仍在第一回寫道: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俚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故曰“賈雨村”雲雲。作者先對讀者說:書中隱寫着真事,之後又說明自己所寫的是一段虛假的“故事”。那麽這部書到底是“真事”,還是虛假的“故事”呢?曹公為了使讀者明白,打了一個比喻,他將這部書比喻為“風月寶鑒”。“風月寶鑒”有正、反兩面。看正面,是一個美人;看反面,則是一具骷髏。《紅樓夢》有五個書名,其中之一便是《風月寶鑒》。作者藉此嚮讀者表明:《石頭記》有正、反兩面,正面是“故事”,背面是歷史。第三章《紅樓夢》中既隱寫着曹傢傢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第一節 雍正實屬暴亡第二節 宮女縊殺“世宗”未遂說
第三節 中風而死說第四節 沉淫而死說
第一節 雍正信奉道教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1)
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2)第二節 雍正崇信道教主要是看重它的實用性(3)
第三節 雍正依靠“既濟丹”強健了體魄(1)第三節 雍正依靠“既濟丹”強健了體魄(2)
第四節 大臣也說食丹後“大有功效”第二節 一些史書記載雍正係中毒暴亡
第一節 應當以辯證觀點看待丹藥第二節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雍正是食丹而亡
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1)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2)
第三節 對“食丹而亡”說的評析(3)第一節 一些史學家對於雍正死因種種說法的認識(1)
第一節 一些史學家對於雍正死因種種說法的認識(2)第二節 正確分析與認識雍正的死因
第三節 小結研究的必要前提(1)
第一節 呂四娘殺雍正傳說簡介研究的必要前提(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