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五鬍錄   》 煮酒論英雄之八涼州後期戰神赫連勃勃      火焰塔 Huo Yanta

  隨着龐大的前秦的解體,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涼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當仁不讓地成為各路諸侯起傢的搖籃,同時也是無數英雄的埋骨之地。有七個國傢先後在此成立,他們是乞伏國仁的西秦、姚萇的後秦、呂光的後涼、禿發烏孤的南涼、沮渠蒙遜的北涼、李暠的西涼、赫連勃勃的鬍夏,再加上先後染指涼州的北魏、西蜀、仇池、吐𠔌渾、東晉,共十二股大勢力在這塊巴掌大的地方相互吞食,爭鬥不息演盡人間無數衆生相,直至一一滅亡。
  苻堅淝水戰敗後隴西鮮卑人乞伏國仁在勇士堡自稱大將軍,成為涼州地區第一個獨立國傢。傳說鮮卑乞伏部的祖先也居住在漠北一帶,(記得有人問漠北到底是哪裏,重複一遍,漠是指的荒漠,就是戈壁灘,對照一下地圖就明白了)後來嚮陰山一帶遷徙,半路上碰到一條有小山般大的蟲子攔住了去路。酋長就祈禱說:“若善神也,便開路;惡神也,遂塞不通。”接着大蟲子就變成了一個小娃娃,老酋長就收他為養子,長到十歲就能拉開五百斤的強弓,被選為乞伏部落的可汗,稱為乞伏可汗托鐸莫何。鮮卑語就是乞伏部落的神。四世紀初逐漸遷移到青海西部,後來前秦不斷擴張,就嚮前秦投降,時任酋長乞伏國仁被徵召為前將軍,參加了淝水之戰。苻堅戰敗後,乞伏國仁也象慕容垂那樣藉口隴西鮮卑人不安分前來安撫,到了隴西就地造反。但不久病死,由弟弟乞伏乾歸繼任,並正式自稱秦王,是為西秦。
  西秦建國不久,鎮守西域的前秦安西將軍呂光帶領十萬大軍揮師涼州,自稱涼州刺史,建立後涼。呂光是苻堅的同鄉,從小生就異相,眼睛有兩個瞳孔。因和後趙殘部作戰中單挑活捉猛將張蚝而名聲大噪。參與前秦多次重要戰爭,深受苻堅的信任。苻堅統一北方後,派呂光為大都督帶領十萬軍隊徵討西域。先後招降焉耆、鄯善等國。龜茲王帛純不願意投降,呂光就把龜茲團團圍住,四周插了許多大木棍,披上鎧甲充當疑兵,嚇得帛純不敢出來迎戰,派使者通知西域周邊三十餘國傢前來增援,要說這些國傢還真同仇敵愾,竟然糾集了七十多萬兵馬來助戰。其中最強大的軍隊是獪鬍國,有騎兵二十餘萬,以硬弓長矛為武器,人馬都披挂着連鎖重甲,前秦軍的弓箭都無法射穿,還擅長使用皮索繩套,套人套馬都是百發百中。前秦軍無不害怕,建議據營死守。呂光就教士兵打造鈎鎖,專鈎騎兵的馬腿。果然大敗西域兵。帛純衹好收拾珍寶逃亡。於是三十餘國盡降。
  龜茲國和平已久,市鎮又繁榮,民風非常奢侈,又崇尚養生之道,傢傢都用蒲桃(葡萄)釀酒,富有者多至千斛,(一百升是一斛,一傢就百多噸),數十年前的都喝不完。前秦兵初來乍到真是開了眼界,喝醉酒的士兵滿大街都是。呂光治理西域恩威並施,很有成效,大傢都不想回中原了。
  某一天,一名叫鳩摩羅什的印度高僧突然造訪呂光,(苻堅推崇佛教,呂光進攻西域的一個目的就是動用軍隊“請”鳩摩羅什入中原。鳩摩羅什的故事後面還會說)勸說他回中原會大吉。呂光就帶着十萬大軍和兩萬頭駱駝的財寶浩浩蕩蕩地回國,趕走盤踞涼州的前秦官員,建立後涼。
  後涼和西秦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再加上東面羌族姚興後秦滅掉了前秦,是為三傢分涼州,其中又以後涼國土最大。但這個局面沒幾年就被打破。由於後涼君主呂光的逐漸昏庸,在幾次對外戰爭中均取得敗績,又無力鎮壓境內的反叛,隨着國力的衰弱,後涼也一分為三。
  鮮卑禿發部和拓拔部是一支,有人認為禿發就是拓拔的另一譯法。東漢末年由酋長匹孤帶領從塞北遷移到河西走廊居祝匹孤死後,兒子壽闐繼位。據說壽闐母親分娩時正在睡覺,壽闐自己就從被子裏鑽出來了。鮮卑人把被子叫“禿發”,所以這個部落也就得名禿發部。這是禿發的另一來歷。壽闐死後,由孫子禿發樹機能繼位。正逢鄧艾滅蜀,因忌憚鄧艾的威名,宣佈嚮魏國效忠,結果鄧艾因內訌被殺,禿發樹機能很快宣佈造反。入侵秦州邊境。秦州刺史鬍烈是鐘會手下大將,有長期對蜀國的作戰經驗,竟在萬斛堆一戰就全軍覆沒。接着攻陷金城,又殲滅了曾是鄧艾手下大將長期擔任對姜維作戰主力的涼州刺史牽弘。不久又殲滅了牽弘的搭檔,也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繼任涼州刺史楊欣,占領了涼州全境。
  鬍烈、牽弘、楊欣都是長期在西北邊境作戰的老將,(不信翻翻三國演義)竟然都一戰敗死,禿發樹機能遂成為西部邊境的勁敵。晉武帝司馬炎急得吃不下飯。折騰了十幾年之久纔被一位無名武將馬隆的秘密武器挂鬥戰車消滅。這樣一來禿發部一直被晉朝當作重點防範對象看管,近百年都藉藉無名。直到前秦垮臺,後涼獨霸大半個涼州,四處壓製其他部落,禿發部纔重現於史册。
  禿發部酋長禿發烏孤的兄長在和後涼的作戰中被殺。其時後涼四面起火,不得不對勢力較大的禿發部加以安撫。禿發烏孤也趁後涼示好之機進攻其他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不久禿發烏孤就和後涼决裂,宣佈:“帝王之起,豈有常哉!無道則滅,有德則昌,吾將順天人之望,為天下主。”(這幾句話說的好有野心,卻也道出了諸路梟雄的共同心聲,要不是因為禿發烏孤意外身亡其實涼州的混戰會更精彩)
  和自己的祖先一樣有野心的禿發烏孤大敗後涼的討伐軍,在樂都建立了南涼。不料一天禿發烏孤騎馬摔成重傷,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平靜地任命弟弟禿發利鹿孤接替自己的位置,然後灑脫地對大傢長笑一聲道:“幾使呂光父子大喜。”言終而死。
  禿發利鹿孤和他兄長一樣能幹,後涼局勢愈發不妙。但真正把後涼徹底挖去一大塊的是北涼的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的盧水鬍人是匈奴的一支,祖先曾是匈奴的左沮渠(一種官職),於是子孫都姓沮渠。沮渠蒙遜從小就聰明過人,陰險狡詐,又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鬍錄》裏他就多次依靠天氣預報來取勝)呂光對他非常忌憚。沮渠蒙遜的伯父沮渠羅仇和沮渠麹粥都是呂光的部將,結果無故被殺。在他們的追悼會上,沮渠蒙遜就鼓動宗族造反,聯合兄長沮渠男成進攻後涼重鎮酒泉。並擁立酒泉太守段業為領袖建立了北涼。
  但段業性格猥瑣,衆將都不聽他的指揮。不久北涼敦煌太守漢族李暠叛變獨立,建立西涼。這樣涼州很快就出來了六個國傢。
  李暠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後代。順便說一句,在《晉書》中李暠的傳記和其他十六國人物都不在一塊,而是放到所謂的忠臣名單裏,並尊稱為“涼武昭王”。(在《晉書》列傳第五十七,一開始我找了半天沒找到)實際上李暠從頭到尾都和晉朝沒有一星半點的聯繫,而且西涼是五鬍十六國裏面最最弱小的國傢。從建國到滅亡都衹和北涼打仗,還屢戰屢敗最後被趕到西域流浪去了。之所以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李暠是唐高祖李淵的祖宗。(據陳寅恪先生考證說李暠衹是李淵名義上的祖宗,換句話說就是冒認的,因為北魏經過改革後開始搞門閥世族制度,有個好祖宗當官容易些)《晉書》的作者們為了烏紗帽更高些罷了。
  李暠的叛變使段業對重臣産生了疑心,也使沮渠蒙遜下手準備收拾掉他。沮渠蒙遜先和哥哥沮渠男成通了一下氣,發現哥哥不願造反,沮渠蒙遜幹脆跑到段業面前誣告哥哥密謀造反,鼓動段業殺死沮渠男成,然後對宗族宣佈“男成忠於段公,枉見屠害,諸君能為報仇乎?”把段業也除掉了。
  在此之前呂光病死,經過多次猛烈的政變,侄子呂隆被擁立登基,後涼進一步衰落。而與此對應的是東方羌族姚興的後秦國力的增強。後秦擁有徵戰多年的精銳部隊(苻登那樣的狠人都被整死了),相比之下涼州諸國由部落民兵改編而成的軍隊近似原始人。後秦首先對乞伏乾歸的西秦下手,乞伏乾歸拼湊了六萬騎兵本來是個不小的數目,結果還沒看見後秦軍隊就逃了個精光。乞伏乾歸被迫逃亡到南涼。後來覺得總這樣逃亡也不是辦法,就跑到長安嚮姚興請罪,被安排回故都苑川鎮守,西秦成為涼州諸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傢。
  後秦不費吹灰之力就吞併了西秦。內亂不止的昔日大國後涼成為下一個獵物。別看呂隆地盤纔巴掌大還忙着稱帝。正好成為後秦討伐的理由(姚興也是稱帝,此所謂“天無二日、涼無二帝”也)。
  其他三國都看着後秦此次來意不善,在呂隆的鼓動下,後涼呂壟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南涼禿發利鹿孤四個涼國結成聯盟來抵抗後秦的進攻。(幾乎是涼州諸國唯一的一次攜手)但大傢都想着別人當炮灰,誰也不願去當冤死鬼,這種鬆散聯盟很快在後秦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解體。
  呂隆沒見過世面,不知道後秦軍隊的厲害,他手頭的那些所謂精兵和後秦軍一戰就被打得找不着北,衹好攖城固守。周圍觀戰的三國也見風使舵,一齊象後秦稱臣。掉轉槍口嚮後涼趁火打劫。姑臧城裏餓死數十萬人,城裏的鳥在數百裏找不到吃的東西,也跟着餓死數萬。呂隆衹好嚮後秦投降,後涼滅亡。
  後秦先後滅亡了西秦和後涼,並臣服了其他割據勢力。下一步姚興希望嚮東發展,在東方碰到了新興的強大帝國北魏的挑戰。姚興的四萬先頭部隊在汾河𠔌一戰全軍覆沒,把姚興的自信心一擼到底。這樣一來後秦對涼州的控製就弱化了很多。不知道是頭腦發熱還是一時發昏,姚興竟然把涼州州城姑臧贈送給了南涼,代價是南涼進貢的三千匹馬和三萬衹羊。
  後涼滅亡的前夕,坐鎮後方的南涼王禿發利鹿孤病死,由弟弟禿發傉檀繼位。禿發傉檀從小聰明過人,能斷大事,整個國傢都把他當作聖人轉世,希望他將來能領着南涼出人頭地。這次禿發傉檀果然不負衆望,沒費一兵一卒得到了姑臧,這是前秦解體後姑臧城的第二次易手。
  姚興的以土地換和平思想在崇尚強權的五鬍十六國簡直是癡人說夢,他先後主動割讓土地給北魏、東晉、南涼,並沒換來什麽好處,倒是換來個活災星赫連勃勃。使得後秦徹底衰落,同時鬍夏也取代後秦成為涼州最強大的國傢。
  赫連勃勃本姓劉,是劉淵的親戚,(還有記得劉淵是誰的沒?)出身的鐵弗族也是匈奴的一支,是對父親匈奴母親鮮卑的後代的稱呼。匈奴鐵弗部是鮮卑拓拔部的世仇,劉勃勃父親劉衛辰是鐵弗大酋長,前秦擴張時受到前秦的支持進攻鮮卑代國取得了勝利,結果前秦一解體,代國的後人十六歲的天才少年拓拔珪又統一了鮮卑拓拔部,並打鐵弗劉衛辰,將劉衛辰的宗族數千人全部斬首,推進黃河。劉勃勃衹身逃跑,躲在叱幹部落。叱幹部酋長叱幹他鬥伏準備把劉勃勃送給北魏,但兒子叱幹阿利很欣賞劉勃勃,兩人一塊逃跑到後秦,擔任戍邊的士兵。
  劉勃勃長的“身長八尺五寸,腰帶十圍,性辯慧,美風儀。”後秦邊帥沒奕於也很欣賞他,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並推薦給姚興。姚興也很看重劉勃勃的才能,和他討論兵書戰策常通宵達旦。不過姚興的弟弟姚邕卻反對說:“勃勃不可近也。”姚興很奇怪說:“勃勃有濟世之才,吾方與之平天下,奈何逆忌之1姚邕就回答:“勃勃奉上慢,禦衆殘,貪猾不仁,輕為去就。寵之逾分,恐終為邊患。”姚興還是不聽,撥給劉勃勃重兵鎮守朔方。
  劉勃勃一心想造反,這機會很快就到來。不久姚興和北魏簽署停戰協定,雙方開展密切的各種交流,而北魏和劉勃勃的傢族是百年的世仇,這給了劉勃勃一個造反的藉口。(雖然劉勃勃因此而造反,但終其一生都不敢進攻他所謂的世仇北魏,而是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來對付他的大恩人後秦上)於是他召集部下襲殺自己的嶽父沒奕於並招降了他的勢力。建立鬍夏。公開和後秦叫板。
  劉勃勃的戰略戰術都煞是厲害。當時劉勃勃占領了後秦多個戰略要地,部將建議說:“陛下將欲經營宇內,南取長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憑係,然後大業可成。高平險固,山川沃饒,可以都也。”希望劉勃勃早日確定都城。劉勃勃的回答足可以列為世界戰爭史的經典:“吾大業草創,衆旅未多,姚興亦一時之雄,關中未可圖也。且其諸鎮用命,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並力於我,衆非其敵,亡可立待。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待姚興死後,徐取長安。姚泓凡弱小兒,擒之方略,已在吾計中矣。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餘年,豈獨我乎1
  劉勃勃把遊擊戰和運動戰都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是典型的戰略上的持久戰,戰術上的速决戰。這種以速度的優勢來打擊敵人的戰術是中國本土沒有的。(比如孫子兵法所說“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什麽什麽”,和赫連勃勃的戰術完全是兩回事(慕容恪倒是典型的“孫子”式武將)。由於中原軍隊主力是步兵,習慣用嚴謹的陣型配合多樣的戰術和計謀,軍事理論是講究的“穩重”,而北方遊牧騎兵則擅長以速度優勢突襲敵人,一旦成功就給敵人以“爆發式”的重大打擊。即使不成功的話也可以利用速度優勢快速逃跑,轉瞬即逝。雖然戰術相對單調些,但在中國歷史上,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遊牧民族的戰術幾千年不變,但崇尚孫子戰術的中原國傢與崇尚赫連戰術的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仍然屢屢吃虧,莫非是這裏不如人傢的原因?)記得小時候看毛澤東選集就覺得毛的軍事思想最適合快速機動部隊使用,陝北一帶也正是當年鬍夏的故國,(赫連勃勃的墓地在延安地區)以毛對歷史研究的透徹,這個應該很容易聯想到吧。
  在先進的戰略戰術指導下,劉勃勃的戰果相當顯著。沒多久後秦就“嶺北諸城門不晝啓。”姚興這纔後悔萬分,但已無力對抗鬍夏騎兵的襲擊,衹好采取關門閉戶這種消極防禦戰術。不久鬍夏又出兵進攻南涼,大聖人禿發傉檀瞧不起劉勃勃的戰術,認為是“勃勃以死亡之餘,率烏合之衆,犯順結禍,幸有大功。”結果一戰就讓南涼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被連續追擊八十裏,戰死大將十餘人。還丟了一路屍體被劉勃勃拿去堆成景觀做留念。
  鬍夏擊敗南涼,又掉過頭來進攻後秦,後秦軍也乖乖地慘敗,損失三萬餘人。實力進一步大減,基本喪失了對涼州諸附庸國的控製權。不久後秦苑川鎮將,乞伏乾歸的兒子乞伏熾磐叛變,擁立乞伏乾歸復國,重建西秦。涼州六國爭霸,全中國十一國並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頂峰。
  鬍夏踩着後秦和南涼的屍骨變的強大,而在西秦脫離之後,曾是涼州地區最強大的國傢後秦更是衰弱到傢。為了節省點體力,姚興就想辦法利用自己僅有的那點威望挑唆其他國傢互相爭鬥,別說還真有上當的。南涼禿發傉檀接了姚興的聖旨就興衝衝地進攻北涼沮渠蒙遜,結果三戰皆敗,被北涼趕出了姑臧。這時候南涼還有閑工夫去攻打吐𠔌渾,不知腦子怎麽想的。結果被等候一旁的西秦撿了漏子,西秦王乞伏乾歸被一場未遂政變所殺,敢冒險的乞伏熾磐繼位,趁禿發傉檀帶兵走在半路上的時候出兵接管了南涼的土地。南涼衹好滅亡。
  北涼和西秦瓜分了南涼的土地,實力增強,和鬍夏開始鬼打鬼。而劉勃勃正忙着遷都統萬城並改姓名赫連(堅固無比的統萬城一直保存到今天,整理出來的這個寫統萬城的文章挺不錯的),西涼勢力本來就弱,後秦則進一步衰弱,無力在涼州和這三位較量。又撐了年把姚興病死,兒子們互相攻殺。後秦被東晉劉裕給輕鬆消滅。
  劉裕也沒有笑到最後,很快就被赫連勃勃所襲全軍覆沒,鬍夏成為涼州最有實力的國傢。而不聲不響悶聲發展的北涼混的也不賴,沒多久西涼公李暠病死,兒子李歆剛繼位就發重兵進攻北涼的姑臧,中了沮渠蒙遜的包圍被殺。北涼大軍一個反撲,西涼李傢也不得不放棄國土去西域流浪了。
  赫連勃勃晚年極其殘忍好殺(其實他一直就是殘忍好殺)。經常帶着弓箭在城樓上看誰不順眼就射誰。他的大臣們更混的慘,“忤視者毀其目,笑者决其唇,諫者截其舌。”不久把他的太子赫連璝也殺了,另立赫連昌為太子。並一心撲在尋歡作樂上,酒色財氣樣樣都沾的赫連勃勃很快就病入膏肓而死。
  赫連勃勃死後,長期被鬍夏打壓的涼州諸國都鬆了一口大氣。不久北魏嚮鬍夏發動了強大的攻勢,赫連昌在作戰中被俘,鬍夏遭到了致命的打擊,弟弟赫連定帶着鬍夏殘部西遷,順路滅掉了西秦(西秦王乞伏熾磐也在赫連勃勃死後沒多久去世,兒子乞伏暮末繼位),屠殺了西秦全族。在赫連定抖擻精神進攻北涼沮渠蒙遜的路上,鬍夏殘部十萬餘人遭到吐𠔌渾的伏擊而全軍覆沒。
  悶聲大發財的北涼在老謀深算的沮渠蒙遜指揮下成為涼州大戰最後的幸存者。但涼州的統一不是靠北涼一步步打出來的,而是靠許多個湊巧湊出來的。再加上連年戰亂涼州幾乎全境廢墟。所以儘管北涼的領土不少,國力仍然很衰弱。沮渠蒙遜死後不久,北魏就滅掉北涼,標志着五鬍十六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標志着與中國作戰近千年的匈奴政權的徹底滅亡。
  涼州七國大都衹撐了三代左右,一般第一代創業第二代揮霍第三代滅亡。和五鬍十六國其他國傢差不多,涼州七國君主基本上都以滅族而告終,但乞伏、禿發、沮渠、赫連等都有少數的後人生存下來。不過這裏面最有意義的是南涼。據說禿發傉檀的弟弟禿發樊尼在南涼滅亡後投奔北涼,擔任北涼臨鬆太守。北涼滅亡後,禿發樊尼嚮西方逃亡,渡過黃河來到羌中地區重建故國。以姓為國名,故稱為吐蕃。由於年代久遠,逐漸和中原失去聯繫,直到唐朝纔重入史書。另外一個是鬍夏,寧夏就是因此而來。鬍夏的故都統萬城沉寂了五百年後又成為党項族西夏的搖籃。
  統萬城遺址、統萬城銘、赫連勃勃之墓
  被遺忘的廢都——統萬城
  尋訪統萬城的路是艱難的。它位於陝蒙交界的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南靠無定河,北臨毛烏素沙漠,這裏地廣人息交通不便。從靖邊縣城所在地張傢畔嚮北行90多公裏路,其中一半路程是黃土沙路,兩旁黃沙彌漫,植被稀疏,幾乎看不見村莊。鄉間客車到統萬城所屬的紅敦澗鄉後,就沒有車嚮前去了,必須沿一條沙土小路步行六七裏,方可到統萬城遺址。
  有關統萬城的歷史與傳說,因年代久遠,史書記載有限,加之它地處偏僻,這個大約在東晉末年興起的,曾經繁榮顯赫了近500年的古城幾經毀廢,最終沉寂於歷史的長河,並鮮為人知。
  公元4世紀至5世紀間,隨着晉王朝日益衰落,中國進入史稱“五鬍十六國”的大分裂時代。
  匈奴末代單於赫連勃勃指揮他的“鐵弗”騎兵,東徵西殺,奪取大片土地,創立了大夏國。其疆域包括今陝西秦嶺以北,內蒙古河套地區、山西太原、臨汾西南及甘肅東南部,儼然北方強國。它的國都乃統萬城。統萬城意為:一統天下,君臨萬邦。《太平御覽》記載,當時赫連勃勃北遊契吳山,面對這一片形勝之地,不禁失聲贊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遂徵數十萬民夫,耗5年時間,修築了這座盛極一時的都城。
  在紅敦潤鄉白城子村,當地人稱統萬城為白城子。一位看守遺址的文管所老人對我講起有關統萬城的種種傳說。
  在紅築城的土,是用米湯和羊血攪拌且用鍋煮過。監造城池的大將軍叱幹阿利是赫連勃勃的親信大臣。史稱每築一段城墻,必用鐵釘錐之,若錐進一寸殺工匠,並當即拆除重築且連人築進城墻裏。惟錐進不到一寸,驗城者與築城者的人頭方幸免落地。據史料記載,當時“其城土色白而堅固”,“硬可礪斧”。
  《統萬城銘》是這樣描繪當時城池之勝景的:“崇臺霄峙,秀闕雲停,千榭連隅,萬閣接屏……宮室嵯峨,層城參差,楹聯雕獸,節鏤竜璃……”足見其當時之豪奢。
  北魏時,太武帝拓拔燾率兵攻破統萬城曾度圖毀廢此城,卻因其城池堅固無比,衹好作罷,不久改其名為統萬鎮,後稱為夏州。
  唐朝末年,世居夏州的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助唐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有功,受封賜姓,封夏州定難軍節度使,以統萬城為治所。至五代、宋初、党項李氏巨居夏州100餘年,後遷河西建立西夏王朝。
  史書記載,統萬城曾是党項族的搖籃和西夏王朝的發祥地。宋朝為扼製党項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曾下詔毀廢夏州城,遷民於綏、銀二州(今陝西綏德、榆林)。但因夏州城地處大漠,自唐代起連連不斷受到沙害侵襲,大概於宋、元以後就逐漸被漫漫黃沙所淹沒了。清道光年間,著名的西北史學家徐鬆任榆林知府時,尋訪到夏州統萬城遺址。從那時起,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中沉寂了近千年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夏國古都又被重新發現。
  統萬城距今1500多年,雖歷經風沙剝蝕,但城郭仍清晰可辨,隆墩高聳。外城輪廓明析,斷斷續續的城坦高出地面2~10米。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西城西南墩臺高聳,高31米。東南角有宮殿遺址,坐北朝南,城墻高20米,四墻外加築馬面若幹,每個長18米左右,寬16米左右,裏面可儲糧亦可禦敵。整個城墻看呈現白色,因此俗稱白城子。
  統萬城四周的墻垣,多已被黃沙掩埋,衹剩下西南頽廢的城墻依然顯現當年之神韻。踩着沒踝的黃沙,沿着殘破的城垣,我登上一座數十丈高的墩臺,那是大夏國“崇基萬仞”的宮殿遺址。伫立高聳的墩臺,環顧四野,統萬城東北、西北僅殲留着兩座已風化的角樓兀立於沙海。此刻,浩瀚無垠的毛烏素沙漠闃無人跡,過往的奢華、戈鐵馬的徵殺早已如眼前的黃沙將一切湮滅在無邊無際的尋常歲月中。然萬裏長風拂來,仍使人體味到唐詩中描述的“寒聲獵獵戍旗風,獨倚危欄悵惘中。萬裏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這歷史的蒼涼與悲壯。(好濕!好濕!)
  大夏世祖赫連勃勃嘉平陵
  赫連勃勃(?—公元425年),本姓劉,字屈孑,匈奴族鐵弗部,十六國時期夏國創建者。公元407年—425年在位。赫連勃勃驍勇驃悍,善騎射,多智謀,稱雄漠北,早年歸附後秦姚興,深得姚興信任。歷任驍騎將軍,奉車都尉,持節、安北將軍,並封為五原公。後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出鎮朔方。是年殺害嶽父沒亦幹。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反叛後秦,起兵自立。稱大單於,大夏天王,年號竜升,並改姓赫連氏。公元413年改元鳳翔,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名曰統萬(今靖邊縣北白城子),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同時重用後秦降將王買德為謀士,設置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國傢制度,圖謀發展。赫連勃勃生性殘暴,草菅人命,殺戮無度。凡造兵器完成後必殺工匠,死者數千;經常自立城頭,手執弓劍,見不順眼者,輒殺之,臣下進諫,視為誹謗,先割舌頭而後殺頭。公元417年東晉圍長安,後秦姚泓投降國亡。赫連勃勃乘晉軍劉裕還軍東返時,南下關中,占領長安。公元418年即帝位於霸上,改元昌武,又改為真興,仍定都統萬城,長安為南都,命太子赫連璝鎮守,赫連璝為“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臺尚書”等。後來赫連勃勃厭惡太子,想廢掉赫連璝另立太子,赫連璝得知後起兵反,被其弟赫連昌所殺。於是赫連勃勃改立赫連昌為太子。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謚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嘉平陵。
  赫連勃勃葬地,史載不詳,衹有世傳,僅供參考。清嘉慶《延安府志》載:“赫連勃勃疑塚,在延川縣東南六十裏白浮圖寺前。有七塚,相傳為夏王疑塚雲”。《延川縣志》載:“白浮圖寺,在縣城南六十裏,寺前有七塚,前人以為夏王疑塚”。《延綏欖勝》也載:“白浮圖寺,在(延川)城南七十裏處,相傳赫連勃勃葬地”。現僅存二塚,位於延川縣稍道河鄉古裏村東1.5公裏處。墓地北臨交口河水,東西南三面環山塬,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二塚間距18米,塚呈橢園形,高10米,長徑17米,短徑9.6米,周長60米。塚北200米處為白浮圖寺遺址,近年村民建起一座簡易廟宇,內塑赫連勃勃像。1991年9月延川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妥善保護。
  統萬城銘:(相當精彩的銘文)
  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刊之業;道積慶隆者,必享無窮之祚。昔在陶唐,數鐘厄運,我皇祖大禹以至聖之姿,當經綸之會,鑿竜門面闢伊闕,疏三江而决九河,夷一元之窮災,拯六合之瀋溺,鴻績侔於天地,神功邁於造化,故二儀降祉,三靈葉贊,揖讓受終,光啓有夏。傳世二十,歷載四百,賢闢相承,哲王繼軌,徽猷冠於玄古,高範煥乎疇昔。而道無常夷,數或屯險,王桀不綱,網漏殷氏,用使金暉絶於中天,神轡輟於促路。然純曜未渝,慶綿萬祀,竜飛漠南,鳳峙朔北。長轡遠馭,則西罩昆山之外;密網遐張,則東亙滄海之表。爰始逮今,二千餘載,雖三統迭製於崤、函,五德革運於伊、洛,秦、雍成篡殺之墟,周、豫為爭奪之藪,而幽朔謐爾,主有常尊於上;海代晏然,物無異望於下。故能控弦之衆百有餘萬,躍馬長驅,鼓行秦、趙,使中原疲於奔命,諸夏不得高枕,為日久矣。是以偏師暫擬,涇陽摧隆周之鋒;赫斯一奮,平陽挫漢祖之銳。雖霸王繼蹤,猶朝日之升扶桑;英豪接踵,若夕月之登濛汜。自開闢已來,未始聞也。非夫卜世與乾坤比長,鴻基與山嶽齊固,孰能本枝於千葉,重光於萬祀,履寒霜而逾榮,蒙重氛而彌耀者哉!
  於是玄符告徵,大猷有會,我皇誕命世之期,應天縱之運,仰協時來,俯順時望。竜升北京,則義風蓋於九區;鳳翔天域,則威聲格於八表。屬姦雄鼎峙之秋,群兇嶽立之際,昧旦臨朝,日旰忘膳,運籌命將,舉無遺策。親禦六戎,則有徵無戰。故偽秦以三世之資,喪魂於關、隴;河源望旗而委質,北虜欽風而納款。德音著於柔服,威刑彰於伐叛,文教與武功並宣,俎豆與幹戈俱運。五稔之間,道風弘著,暨乎七載而王猷允洽。乃遠惟周文,啓經始之基;近詳山川,究形勝之地,遂營起都城,開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裏。其為獨守之形,險絶之狀,固以遠邁於鹹陽,超美於周洛,若乃廣五郊之義,尊七廟之製,崇左社之規,建右稷之禮,禦太一以繕明堂,模帝坐而營路寢,閶闔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虛而嶽峙,華林靈沼,崇臺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可以陰映萬邦,光覆四海,莫不鬱然並建,森然畢備,若紫微之帶皇穹,閬風之跨後土。然宰司鼎臣,群黎士庶,僉以為重威之式,有闕前王。於是延王爾之奇工,命班輸之妙匠,搜文梓於鄧林,采綉石於恆嶽,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瑰寶,親運神奇,參製規矩,營離宮於露寢之南,起別殿於永安之北。高構千尋,崇基萬仞。玄棟鏤榥,若騰虹之揚眉;飛檐舒咢,似翔鵬之矯翼。二序啓矣,而五時之坐開;四隅陳設,而一禦之位建。溫宮膠葛,涼殿崢嶸,絡以隋珠,綷以金鏡,雖曦望互升於表,而中無晝夜之殊;陰陽迭更於外,而內無寒暑之別。故善目者不能為其名,博辯者不能究其稱,斯蓋神明之所規模,非人工之所經製。若乃尋名以求類,蹤狀以效真,據質以究名,形疑妙出,雖如來、須彌之寶塔,帝釋、忉利之神宮,尚未足以喻其麗,方其飾矣。
  昔周宣考室而詠於詩人,閟宮有侐而頌聲是作。況乃太微肇製,清都啓建,軌一文昌,舊章唯始,鹹秩百神,賓享萬國,群生開其耳目,天下詠其來蘇,亦何得不播之管弦,刊之金石哉!乃樹銘都邑,敷贊碩美,俾皇風振於來葉,聖庸垂乎不朽。其辭曰:
  於赫靈祚,配乾比攏巍巍大禹,堂堂聖功。仁被蒼生,德格玄穹。帝錫玄珪,揖讓受終。哲王繼軌,光闡徽風。道無常夷,數或不競。金精南邁,天輝北映。靈祉逾昌,世葉彌盛。惟祖惟父,剋廣休命。如彼日月,連光接鏡。玄符瑞德,乾運有歸。誕鐘我後,應圖竜飛。落落神武,恢恢聖姿。名教內敷,群妖外夷。化光四表,威截九圍。封畿之製,王者常經。乃延輸、爾,肇建帝京。土苞上壤,地跨勝形。庶人子來,不日而成。崇臺霄峙,秀闕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離宮既作,別宇雲施。爰構崇明,仰準乾儀。懸薨風閱,飛軒雲垂。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雕虯獸,節鏤竜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稱因褒著,名由實揚。偉哉皇室,盛矣厥章!義高靈臺,美隆未央。邁軌三五,貽則霸王。永世垂節,億載彌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序章-暴風雨前的海洋
第一章八王之亂第二章匈奴的復興
第三章從奴隸到皇帝第四章四分天下
第五章大哉前秦第六章單於折箭
第七章英雄折腰第八章涼州風雲
第九章劉裕北伐第十章佛狸祠下
後記二讀五鬍錄 前言
煮酒論英雄之一東晉一司馬一傢子煮酒論英雄之二匈奴劉淵石勒
煮酒論英雄之三鮮卑一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煮酒論英雄之四東晉二遺臭流芳本一身的桓溫
煮酒論英雄之五涼州前期推翻紙上談兵定理的謝艾煮酒論英雄之六氐羌姚傢父子苻堅王猛
煮酒論英雄之七鮮卑二十六國的縮影慕容垂煮酒論英雄之八涼州後期戰神赫連勃勃
煮酒論英雄之九東晉三氣吞萬裏的劉裕煮酒論英雄之十鮮卑三人人喊打的諸葛亮崔浩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