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弘道悟語   》 第22節:弘道書院(2)      錢弘道 Qian Hongdao

  我出生的南天目南麓一帶,最為狹僻,方圓幾十裏盡是耕戶、山農,大多數人沒見過世面,有的人一輩子也未到過富陽縣城和杭州城。南天目是臨安和富陽的交界山脈,撕開嗓門一喊,居住南天目的富陽人和臨安人可以遙相呼應。臨安出過威震一時的錢王,那就是我的祖宗了。查傢譜得知,我是錢王後裔第三十六代。光緒年間,祖輩遷居於此。在沒有公路的過去,村民用雙腳走到縣城,路上要耽擱幾天,真是令我這種習慣於車來車往的人感慨。前年,我想法籌錢,朋友義舉,政府支持,修了水泥公路,直通村子。富陽至臨安的交通主幹道早已架起了高速公路,因此,現在從杭城到書院僅一個半小時,而我讀小學時要翻山越嶺。現在各村的小學都並到中心小學,小孩們上學更不方便。我背些好書回到山裏,放進書院,雖節假探親不以廢,讀書不輟,也是對家乡後學的一種勉勵。勉勵後學,這是我築書院的另一樣心意。敢言勉勵,大有學問大傢口吻,我似乎有大言不慚之嫌。我或許還會收些弟子,在書院開壇講學,弄點書院門風出來。
  至於為什麽用"弘道"冠書院之名,讀書多一點的人大概總知道這出自孔聖人的至理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會妄責我有意張揚己名罷。"弘道"終究是個好詞。我記不起哪裏讀到這樣兩句:"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邦;安親以成一傢,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道德淪喪的今天,欲利生而捨弘道,難;欲治療身心疾患而捨聖賢良方,難。
  家乡雖屬僻壤,但在我看來,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幽靜的讀書所在,大可以遂讀書人之志。我一直弄不明白,有些人何以能夠一輩子淡漠家乡。去年瞻仰毛澤東故居,我記下毛澤東少年離鄉外出求學時寫給父親的立志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主席非同凡人,偉人胸懷,天下為傢。於我,家乡是無法忘懷的。忘了家乡,我不知道一切的源頭到哪裏去找。父母再普通,但生我養我無法改變;家乡再貧窮,那泥土的親切無法拒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喚起我的記憶,都能給我做人的智慧和奮進的力量。與喧鬧擁擠煩躁的都市相比,家乡的幽靜曠逸安寧真是人生難得的奢侈。習慣於窩在賓館、辦公室、轎車裏趾高氣揚的人或許不以為然或嗤之以鼻,但在我這名微不足道且眼界極窄的讀書人看來,弘道書院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已屬於勝地。
  書院四周,緑色的竹林和如洗的藍天連在一起,山前山後時時送來蕩滌心胸、清洗俗念的陣陣鬆濤。春天,池塘裏蛙聲一片;夏天,蟬鳴此起彼伏。晴天,高高的天空上白雲悠悠;雨天,遠處山頂上白霧繚繞。倦遊可聽雨,玄悟可對雪,空纍可看雲,愁懷可伫月,狂嘯可登山,淡味可掬泉,涉趣可觀魚,閑吟可倚樓。真是,無一處不美,無一樣不樂。讀書人本來心境恬淡,還有什麽不可以知足的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人生大事(1)第3節:人生大事(2)
第4節:山中一日(1)第5節:山中一日(2)第6節:山中一日(3)
第7節:寵辱不驚(1)第8節:寵辱不驚(2)第9節:人非機器(1)
第10節:人非機器(2)第11節:江南的雪(1)第12節:江南的雪(2)
第13節:江南的雪(3)第14節:故鄉的雨第15節:風雨春秋(1)
第16節:風雨春秋(2)第17節:風雨春秋(3)第18節:風雨春秋(4)
第19節:重新讀書(1)第20節:重新讀書(2)第21節:弘道書院(1)
第22節:弘道書院(2)第23節:弘道書院(3)第24節:弘道書院(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