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傢醫事 》
中醫治西人
屈維英 Qu Weiying
在19世紀下半葉以前,獨具特色的中華醫藥學已逐漸發展成熟,並廣為傳播。早在秦漢時期,中醫就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鄰國。唐宋時期傳到印度、阿拉伯國傢和歐洲。
到了明清時期,隨着中外交通的發展和中外往來人員的不斷增加,中外醫學交流盛況空前:外國來華學習中醫或是中國人把中醫帶到外國,其人數和規模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中醫中藥傳到國外後,在國外繼續發展,有不少西方人翻譯的中醫藥學著作陸續出版,並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學派。一些來華傳教的西洋人士,也開始以試探的心理服用中藥,並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與此同時,西方醫學也越來越多地傳入中國。
在浩繁的清宮醫案中可以發現,隨着西方傳教士的進入中國,有兩名西洋人在清朝前期就開始請中醫治病了。第一位是在清宮內廷工作的意大利畫傢、耶穌會郎士寧(1688~1766)。
乾隆年間的一個盛夏,太醫院院使、《醫宗金鑒》主編劉裕鐸,醫士李永泰奉皇上旨意,“看得西洋人郎士寧脈息浮洪,由內受暑熱,外感風涼,以致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咽喉作痛,胸悶口渴,擬用疏風清暑調治。”處方是宮中常用之疏風清暑飲:香薷二錢,羌活三錢,防風一錢,荊芥一錢,前鬍一錢,薄荷一錢,川芎一錢,牛蒡子二錢炒研,桔梗二錢,甘草八分生,引生薑一片。並將診斷和處方上奏皇帝,皇帝朱批道:“知道了。”郎士寧服藥後,諸癥俱好。
當年秋天,太醫李永泰又一次給郎士寧診病,並奏報皇上道:“醫士臣李永泰看得西洋人郎士寧原係內停暑熱,外感風涼之癥,服過疏風清暑和中等湯,諸癥已好,惟腰腿軟些,今用金匱腎氣丸常服調理。謹此奏聞。”皇上通過小太監鬍世傑回答說:“知道了。”當時,郎士寧大約60歲左右,脾胃之病比較嚴重,故用補氣健脾之劑,以補氣生跡
意大利畫傢郎士寧,於乾隆五十四年(1715年)秋天來華,專門以繪畫供奉清廷,歷仕康、雍、乾三朝,並以著名的“香妃像”而名噪一時。其畫多參西洋畫法並施以中國筆法,可謂亦中亦西,中西合壁,頗有名氣。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灣故宮博物院,至今都保存着郎士寧的畫作。據說乾隆帝曾數次親臨其側,觀其作畫。郎士寧78歲時逝於北京,葬於阜成門外。為郎士寧診病的太醫院右院判劉裕鐸等宮廷名醫多次奉旨為其診病處方,可見清帝對這位外國畫傢何等重視。但太醫在為其看病時仍用“看得”,而不用“請得”,以示同皇帝之區別。
另一位接受中醫藥治療的西洋人,是在清宮工作的法國傳教士張誠。據清宮醫案記載,乾隆十二年鼕天,曾因“中氣不足”、“肚腹溏瀉”、“形氣疲弱”之癥,由太醫院禦醫陳止敬、王鳳翔、李德晟為其會診,共商治療之法。三位太醫“看得張誠原係脾胃兩虧,中氣不足之癥。飲食懶少,肚腹溏瀉,有時咽幹咳嗽,形氣疲弱;惟形氣羸瘦……現今服歸芍異功散及雲林潤身丸,以補氣生肌,緩緩調治。”
太醫們開出的歸芍異功散的組成是:人參三錢,白术一錢五分炒,茯苓一錢,陳皮八分,當歸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炒,扁豆二錢,麥鼕一錢,𠔌芽八分炒,甘草五分炙,引建蓮肉二錢,煎湯分服。從處方看,禦醫為西洋人看病非常小心謹慎,藥物炮炙考究,用量很小,帶有試探的性質。據中醫專傢分析,歸芍異功散養血補氣,滋養營衛,調理脾肺,常服可以治療氣血不足、飲食欠佳、面黃肌瘦、皮皺毛落等證。
據史書記載,為張誠治病的太醫品級都很高。陳止敬任太醫院左院判,王鳳翔為著名太醫,李德晟為從九品醫士。可見太醫院對西洋人士之重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