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春節話青田年糕
"忙了一年,炊糕過年"。這是浙江青田城鄉的傳統習俗。回想起來,還是挺有興味的。
進入臘月的下旬,屋外或是雪花飛舞,或是滴水成冰,難得遇上晴朗暖和的好天氣,可是傢傢戶戶的屋內卻是熱氣騰騰的。看吧,成年人胸係圍裙,捲着袖子,碾糕粉、備蒸籠、劈柴禾、燒鍋竈……都在緊張地忙乎着。歡蹦亂跳的孩子走傢串戶,不時回來報告各傢的炊糕信息。
鄉人稱年糕一籠為一格,蒸籠是竹匠用本地盛産的毛竹劈成篾片拱捲而成,外呈圓形,三五格為一幢。籠蓋也是竹衊編製,猶如一個大帽,蓋上嚴嚴實實,不漏氣。製作時,每格選用糯米二十多斤,先浸泡一晝夜,漂清後碾成細末粉,欲稱"糕粉",再把糕粉倒進大木盆內,與紅糖粉、桔餅絲、桔皮絲、花生米、紅赤豆等配料攪拌均勻,加水揉得軟硬適中。在洗淨晾幹備用的蒸籠邊上,縛上幾個透氣用的小竹筒(土名"糕隔"),在籠內鋪上用湯水洗淨的葉,便可將拌好的糕料舀入蒸籠。中間鋪上一兩層切好的肉稱"肉糕";放上豆子稱"豆糕";如果中間不放其他東西,便呼"糖糕"了。拌好的糕料全部裝入籠內後,面上用糖水抹平,講究的人傢還取紅棗、桂花、芝麻等小料在糕面上擺成圖案,如"怪采牡丹"、"竜鳳呈祥"、"恭喜發財"、"五穀豐登"等,也有的撒些紅緑絲。糕蒸好後,色、香、味俱全,非常美觀。
炊糕燒火也有講究。糕上鍋前,鍋裏的水先要燒得滾開;蒸籠上鍋,炊兩個鐘點光景,火不能燒得太旺,防止糕料溢出蒸籠或肉浮上糕面。炊到七個鐘點,就可將火熄滅,利用竈裏的餘熱,悶三至五個鐘頭,就可以把蒸籠端出鍋竈;放置通風處冷卻兩天,從蒸籠內屜倒出來,就成為完整的大圓糕了。
蒸好的一格年糕,足有五十多斤。瞧這"龐然大物",用手掰不開,提不動,怎麽吃法呢?食用時須用刀切,切第一塊時稱"開格",就是開始吃這格糕了。再將大塊切成一方方的小方條,涼嚼津津有味,香甜可口;或放鍋裏蒸熱,上嘴柔軟味鮮,清香撲鼻。大年正月,友鄰互相緻賀後,可聽到"到我傢吃糕去"的熱情邀請。親朋上門,禮品上少不了有年糕。餐桌宴席上也先擺上滿滿一盆切成小條塊的年糕,開宴時相呼"吃糕"或互緻新年豐收康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 第4節:新春話年畫 | 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 | 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 | 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 | 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 第11節:迎春福、祿、壽(1) | 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 | 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 | 第15節:北京"雜拌兒" |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 | 第17節:新春逛廠甸(2) | 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 | 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 | 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 | 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 | 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