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新解——思与行 》
里仁篇第四(2)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4.6)孔子说:“我不曾见过喜爱仁善的人,也不曾见过厌恶不仁善的人。爱好仁善的人,至高无上。厌恶不仁善的人,本身就是仁善,因为他不使不仁善沾染于自身。有没有能成天将全部力气用于实践仁善者呢?我没有见过能力不够的。也许有,但我没有见过。”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②。”
[译文]
(4.7)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总是会有同类的错误。观察别人犯过的错误,也就知道什么才是仁善了。”
[注释]
①于,读为有。党,类也。
②按:《后汉书·吴祐传》引此文仁作“人”。何按:读“仁”是。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义略同此。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4.8)孔子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去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4.9)孔子说:“一个士人如果立志追求真理,却又耻于穿得差吃得差,就不值得同他谈论什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①,义之与比②。”
[译文]
(4.10)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一定可以做的,没有一定不可以做的,就看它是否合于礼仪。”
[注释]
①或说:“无适,读为无敌。无莫,读为无慕。”“无所为仇,无所欣羡。”
②义,礼仪。比,比较。以礼仪与之相比。杨伯峻说:比,去声,读必,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主张‘无必无固’(9.4),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圣之时’。”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①。君子怀刑②,小人怀惠③。”
[译文]
(4.11)孔子说:“君子心中怀想德行,小人心中怀想乡土。君子心中怀想法度,小人心中怀想利益。”
[注释]
①乡土。土,解为田土,亦通。
②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型”(型,范型),刑罚的“刑”,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此“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③惠,利也。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②。”
[译文]
(4.12)孔子说:“放任人只追求私利而行动,会使人们互相结怨。”
[注释]
①放,放任。
②多怨:由相互争利而生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序 | 学而篇第一(1) | 学而篇第一(2) | 学而篇第一(3) | 学而篇第一(4) | 为政篇第二(1) | 为政篇第二(2) | 为政篇第二(3) | 为政篇第二(4) | 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里仁篇第四(1) | 里仁篇第四(2) | 里仁篇第四(3) | 里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