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看罷西遊不成精 》
第22節:唐僧的法力(1)
崔岱遠 Cui Daiyuan
唐僧的法力
《西遊記》說天地,論鬼神。它所描寫的是天上、地下、海裏各類神通廣大、法力高深的神仙、妖精之間的恩恩怨怨。然而,被各路神仙妖怪圍在當中間兒的卻是那麽個手無縛雞之力、見到妖精就被幾乎唬死的肉眼凡胎--唐僧。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儘管唐僧有着求取真經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但回想起唐僧在取經路上的所作所為,給人的印象好像除了無能、沒用就衹剩下掉眼淚了。這樣一個離開別人寸步難行的廢物點心竟然取到了真經,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唐僧有法力嗎?這仿佛是個怪怪的問題。是呀,誰聽說過面瓜一樣的唐僧有法力?唐僧見了妖怪除了束手就擒,哭鼻子,就衹有等着別人來救了。在取經隊伍中若論降妖捉怪的法力,不用說孫猴兒、豬八戒、沙和尚,就連一路上沉悶無語的白竜馬都比唐僧高明無窮多倍。可是,孫猴子他們上天入地一通兒忙活的惟一目的不就是保護這個連俗人看起來都有點窩囊的唐三藏嗎?儘管出盡了風頭的猴頭在人間的崇拜者數量遠遠超過了師父唐僧,可無論孫悟空再怎麽有本事,在取經隊伍中的位置也終究衹能是個最佳配角。正像沙和尚所說的:"自來沒有個'孫行者取經'之說"。沒有唐僧就不可能有取經的故事,也就沒有《西遊記》這部小說了。
如果僅僅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所謂"庸纔領導天才"那未免有些太簡單了。《西遊記》裏衆多的妖精啦、神仙啦、菩薩啦,倒都不是唐僧的徒弟,可他們不也都是在圍着唐僧這個凡夫俗子團團亂轉,忙得不亦樂乎嗎?妖精們是想方設法要吃唐僧肉或攝取唐僧的元陽;神仙們則是明裏暗裏的保護唐僧既要經歷磨難鍛煉身心又不至於真的傷筋動骨。唐僧究竟有什麽力量可以吸引衆多的神仙、妖精前呼後擁呢?
讓我們先藉用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重心。物理學講:所謂重心就是一個係統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那麽,在《西遊記》的係統裏,這位肉眼凡胎的唐三藏恰恰正是承受和平衡大千世界各種力量合力的那個點。不是嗎?他是如來佛祖的第二大弟子金蟬子轉世,由觀音菩薩親自引送投胎,與佛的世界血脈相連;他是東土大唐當朝一路總管殷開山的外孫子,文淵殿大學士、狀元陳光蕊的兒子,在人間有着顯赫的出身,可謂根正苗紅,血統高貴;他的爸爸陳光蕊和老竜王有着過命的交情--在洪江口陳光蕊救過老竜王的命,竜王也還了陳光蕊一條命,說起來唐僧與竜王可以算得上是世交了;同時,又因為主持"水陸大會",唐僧與地府天宮還産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繫。不僅如此,十世修行的唐僧還擁有着一身吃上一口就可以長生不老的唐僧肉和獲取一滴就可以得道成仙的元陽,因此唐僧成為各路妖精瘋狂追逐的目標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此錯綜復雜的《西遊記》世界,竟然被唐僧這樣一個小小的凡人聯繫起來了。平凡與神奇,無能與尊貴就這樣不可思議地融合在一起。看來要平衡神界、仙界、人界、佛界、魔界上上下下各界的關係非唐僧莫屬,自然,要完成求取真經拯救東土的大任也非唐僧莫屬。所以,支撐起這個由各路神仙、菩薩、妖精、帝王所組成的世界的重心,恰恰衹能是肉眼凡胎的唐三藏。
唐僧是取經隊伍的重心;唐僧是神魔世界的重心;唐僧是整部《西遊記》的重心!認識到這一點,《西遊記》的很多疑團立即迎刃而解。
不是常常有人疑惑,唐僧這個在取經路上除了哭鼻子就沒有任何作為,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的傢夥,為什麽有那麽多神仙心甘情願鞍前馬後地伺候着他,那麽多妖怪抓耳撓心地惦記着他呢?這道理很簡單,因為重心完全可以是空的,甚至有時候必須是空的。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皮球的重心在球心,一個鐵環的重心在圓心,但是他們重心的那個點卻都是空空的,什麽也沒有。儘管這個點上什麽都沒有,但這個點又恰恰就是支撐起這個物體的關鍵所在。就像唐太宗送給唐僧的那個紫金鉢盂一樣,正因為它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用它一路上盛水、盛飯,保活命。同樣,唐僧完全可以什麽本事都不會,甚至必須什麽本事都不會,這纔更能反映出他的法力高深。唐僧除了一個稀罕的肉身之外什麽能耐也沒有,而且就連這惟一有價值的肉身最終也拋棄在凌雲渡的河水裏了。他本來就是空的,連沒有底的船都可以載得動他。他僅僅代表着一種專一的信念,一種堅持。然而,有比專一和堅持更厲害的法力嗎?沒有!這樣的法力豈是抓幾個妖精可以比擬的!
人們常聽說"四大皆空",到底空了哪四個大呢?一般人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這個答案其實驢唇不對馬嘴。所謂的"四大"原來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而取經的隊伍的組成正寓意着"四大皆空"。取經隊伍中在八卦爐裏煉出來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意味着跳動不熄的火;當過天蓬元帥、統領過八百裏天河水軍的黑豬豬八戒代表的正是濕潤的水;性情平實面如土色的沙和尚意味的是堅實的地;而一路行走的白竜馬所意味的是行走不息的風。唐僧的四個徒弟代表的正是這"四大",而他們的師父唐三藏恰恰就是四大皆空的"空"。徒弟圍着師父轉,再次說明了"四大皆空"。順便提一下,"四大皆空"的觀念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着同樣的趨勢。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剋裏斯,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看來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於世界的樸素認識其實都差不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第1節:追求大智慧 解讀大智慧 | 第2節:藏在紙縫兒裏的真經(1) | 第3節:藏在紙縫兒裏的真經(2) | 第4節:通天河底下有個洞 | 第5節:孫猴兒就是你的心(1) | 第6節:孫猴兒就是你的心(2) | 第7節:真做假時假亦真(1) | 第8節:真做假時假亦真(2) | 第9節:真做假時假亦真(3) | 第10節:中國馳名妖精(1) | 第11節:中國馳名妖精(2) | 第12節:中國馳名妖精(3) | 第13節:豬八戒的快樂生活(1) | 第14節:豬八戒的快樂生活(2) | 第15節:當妖精觸犯天條(1) | 第16節:當妖精觸犯天條(2) | 第17節:當妖精觸犯天條(3) | 第18節:當妖精觸犯天條(4) | 第19節:沙悟淨不能承受之輕(1) | 第20節:沙悟淨不能承受之輕(2) | 第21節:沙悟淨不能承受之輕(3) | 第22節:唐僧的法力(1) | 第23節:唐僧的法力(2) | 第24節:愛情:幸福的劫難(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