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大話方言   》 行盡瀟湘到洞庭(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相比而言,楚國的情況要差得多。
  楚國原本也是南方之強。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有它,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也有它,而且五霸也好,七雄也好,要說地大物博人口多,還得數楚國。戰國時,楚的疆域,東至海濱,北至中原,西有黔中,南有蒼梧,差不多占了當時中國的半壁江山。
  楚人原來也是“南蠻”,芈姓,西周時立國於荊山一帶,周人管他們叫“荊蠻”。武王伐紂時,楚人也隨了大流,算是“同盟國”。因此後來論功行賞,坐地分贓,也有楚的一份。然而衹封了個子爵,四等,可見地位之低。後來楚國一天天強大,也就耗子腰裏別了桿槍,起了打貓的心思,要“問鼎中原”。九鼎,是三代時的傳國之寶,政權的象徵。楚子居然藉着周王派人來勞軍的時候,問九鼎有多大多重,那意思便很明顯。
  楚人也有資格牛逼。因為楚人比吳人和越人都尚武好鬥,而且還有一股子蠻勁。湘語中至今還有一個詞,叫“霸蠻”(不管條件怎樣,硬要如何如何的意思)。又霸又蠻,當是楚人的性格。然而楚人霸則霸矣,蠻則蠻矣,智商卻不低。楚辭是可以和北方歌詩平分秋色的,楚歌也不比吳歌差,楚國的政治傢更是多為棟梁之材。搞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惟楚有纔”,雖然“楚纔”難免會被“晉用”。
  自強不息的楚人也不以南人為恥,上下君臣,都自稱蠻夷,專一和華夏諸侯作對,五年不出兵,就算是奇恥大辱,死後不得見祖先。春秋前後,楚吞併的諸侯國,大大小小四十五個,越國就是被他滅掉的。也就是說,楚國原本也有資格有條件統一中國,所以,秦滅六國,楚最不服,以至於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
  不過,亡秦的雖然是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都可以算是楚人),漢代的皇帝也像楚王一樣好細腰(能作掌中舞的趙飛燕就是典型),統一了的中國的政治中心還是在北方。楚語不但沒能成為“國語”,反倒是楚都所在的湖北,也基本上變成了北方方言區。衹有戰國時纔被楚人占領的湖南,還保留着古楚語的一個分支——南楚江湘,它後來就發展成又一種南方方言——湘語。
  在南方六大方言中,湘語也許要算是最可憐的一個。它的使用人口不算最少。最少的是贛語,衹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多一點。次為閩語和客傢話,各占百分之四。湘語則和粵語差不多,各占百分之五,在南方方言中僅次於吳語。但湘語的地位和影響,又豈敢望吳語、粵語之項背?就連和閩語、客傢話,也不能比。這也沒法子,人傢財大氣粗麽!上海和長江三角區說吳語,香港、廣州說粵語,臺灣、福建說閩語,客傢則動不動就開世界客籍大會,聚在一起說客傢話,湘語哪有這個條件?
  可見光是人多,也未必頂用。事實上湘語的地盤最小,受其他方言的影響最多,內部的分歧也很大,純粹的湘語方言點又一天比一天少,以至於有人懷疑它是不是還有資格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和其他六大方言平起平坐。也有人幹脆主張將湘語和贛語合併,並稱為湘贛方言,或者將湘語“五馬分屍”,分別歸屬西南方言、客傢方言和贛方言。
  說起來湘語也是窩囊。湘語,顧名思義也就是湖南話,然而湖南一省之中,真正說湘語的不過三十多個縣市,連一省的半數都不到,其他地方分別被西南方言和贛客方言占領。西南方言占據了湖南西北、湘水以南和京廣綫以西廣大地區,贛客方言則占據了湘東狹長的一帶,留給湘語的地盤所剩無幾。即便是湘語方言區,也分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流行在長沙、益陽、株州、湘潭等城市,老湘語流行於寧鄉、湘鄉、雙峰、衡陽等地。湘諺有雲:“長沙裏手(內行)湘潭俏(漂亮),湘鄉嗯啊做牛叫。”可見新老湘語之間也是不能對話的。如果按照某些方言學家的意見,把新湘語歸入西南方言,湘語的地盤可就所剩無幾,更加少得可憐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易中天:話說說話(1)易中天:話說說話(2)目錄南方與北方(1)
南方與北方(2)南腔與北調(1)南腔與北調(2)方言與官話(1)
方言與官話(2)誰跟誰學(1)誰跟誰學(2)多樣與統一(1)
多樣與統一(2)再說南方(1)再說南方(2)再說北方(1)
再說北方(2)南徵北戰(1)南徵北戰(2)英雄與美人(1)
英雄與美人(2)行盡瀟湘到洞庭(1)行盡瀟湘到洞庭(2)吳楚東南坼(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