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宋小迪日进录   》 第22节:理解教育,以自己的方式(1)      Wu Yinghua

  如他所言,他从来不会为了讨好什么人而昧着良心说话与做事。在他的心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对没有什么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于是,在他的口中、笔下,也决不会出现那些类似于“看问题要多角度”等恶心的词语。他的表达只有三种:一、自己真实的思想;二、对某件事主观上的极力赞扬;三、对某件事主观上的极力批评。尽管这些言辞会冲撞某些人,而作为一个作者,得罪的人越多,也就越不好活。可他不在乎———“我”的书是给想看的人看的,不想看就别看。大不了只说明这世界上没人欣赏我罢了。
  然而,这些话语却是被虚伪掩藏的真实,这些真实却来自于将灵魂示众的最大的勇气,即真实。
  文末,引用一段他的话:“古代,中国妇女都是‘小脚’,于是看见正常的脚就叫‘大(丑)脚’;同样,现在的人都说‘小话’,于是听到正常的话就成了‘大(丑)话’。”
  对于他,我想说:“所有或大部分人是虚伪的时,他们看见真实的人就说是‘激进派’。也正因为如此,激进才令人佩服,令人感动。”
  真诚万岁!!!
  我把他这篇作文定为一类卷。
  理解教育,以自己的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
  一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开学了,孩子们涌入学校,他们长着各种形状的脑袋,有三角形的,有椭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梯形的,有菱形的;毕业了,孩子们离开学校,留给读者的背影,都有着跟老师一样的圆形脑袋……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包含着太多的含义,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多少学术精英们的神经。无论如何去定义教育,教育中必定有生活,因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从最原初的意义上,生活是教育的母体;教育中必定有差异,因为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儿童;教育中必定有快乐,因为学校不是监狱,快乐是孩子们不可剥夺的权利。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演,当我们走进教室,在绝大多数的课堂中充斥我们眼帘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知识点、解题步骤、标准答案以及名目繁多的考试和测验。很长时间了,我们的教育被异化为“填鸭”和“灌输”,被异化为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我们的教育,在“应试”的魔棒下,不得不与生活相剥离、与差异相剥离、与快乐相剥离,于是很自然地就失去了很多本来应有的丰富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很是让人无奈,有时让人沉重。在这样的教育面前,我们变得近乎麻木。我们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感动,没有了想像力。
  去年有一天,爱人递给我一本小册子。小册子有着朴素的外表,没有正式出版,封面上只是简单地竖向分两行排列着书名:《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然后在页眉上写着“宋小迪日进录”,页脚写着:“海子出版社”。翻开书,扉页上有几段引用的话,其中有这样一段: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这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夏先生曾在上世纪20年代根据日译本转译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也是他一生光辉的教育思想的写照。那么,作者引用夏丏尊先生的“爱的教育”宣言,是用来铺垫本书的情感基调吗?
  再翻开,就是正文了。作者用日记体裁写作,日记的主角是一名叫宋小迪的孩子:
  2002年10月29日
  宋小迪,男,1989年出生,小学就读于昆山某中心小学,2002年9月考入本校成为初一(3)班的学生。据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他聪明却个性极强,素以调皮捣蛋出名,曾在五年级就公开宣布喜欢某女生,是一个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再婚。
  他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对他十分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
  有哮喘病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第2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2)第3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3)
第4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4)第5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5)第6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6)
第7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7)第8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8)第9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9)
第10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0)第11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1)第12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2)
第13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3)第14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4)第15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5)
第16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6)第17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7)第18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8)
第19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19)第20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20)第21节:孩子,我看着你长大(21)
第22节:理解教育,以自己的方式(1)第23节:理解教育,以自己的方式(2)第24节:理解教育,以自己的方式(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