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记   》 卷二十一 五代史      Zhang Yi

  薛居正五代史
  宋太祖开宝六年四月,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其五代史者乃后人总括之名也。七年闰十月,书成,凡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监修者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为卢多逊、扈蒙、张淡、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见宋史及晁公武读书志、玉海所引中兴书目)皆本各朝实录为稿本。此官修之史也。
  其后欧阳修私撰五代史记七十五卷藏于家,修没后,熙宁五年,诏求其书刊行。(见宋史)
  于是薛、欧二史并行于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止用欧史,于是薛史渐湮。惟前明永乐大典多载其遗文,然已割裂淆乱,非薛史篇第之旧。恭逢我皇上开四库馆,命诸臣就永乐大典中甄录排纂,其缺逸者,则采宋人书中之征引薛史者补之。于是薛史复为完书,仍得列于正史,遂成二十三史之数。今覆而案之,虽文笔迥不逮欧史,然事实较详。盖欧史专重书法,薛史专重叙事,本不可相无,以四、五百年久晦之书,一旦复出,俾考古者得参互核订,所以嘉惠后学,诚非浅鲜也。
  薛史全采各朝实录
  五代虽乱离,而各朝俱有实录。
  梁贞明中,诏李琪、张衮却、殷象、冯锡嘉修太祖实录,共成三十卷。寻以事多漏略,又诏敬翔补缉,翔乃别成三十卷,名曰「大梁编遗录」,与实录并行。(见薛史李琪及敬翔传)此梁祖实录,贞明中所成也。(其庶人友珪及末帝实录,则周时补修,说见后。)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诏卢质、何瓒、韩彦晖纂修武皇以上及庄宗实录,瓒奏「张昭有史才,(即张昭远,后单名昭,宋史有传)尝私撰同光实录,又欲撰三祖志,并藏唐昭宗赐武皇制诏九十余,请以昭为修撰,并其所撰送史馆。」从之。昭以懿献及武皇不践帝位,乃为纪年录二十卷、庄宗实录三十卷上之,(见薛史唐纪及五代会要、宋史张昭传)此唐武皇以上载纪及庄宗实录,乃天成中所成也。(薛史李愚传:明宗时愚监修国史,与诸儒修创业功臣传三十卷。又李之仪集,记:赵凤修庄宗实录,不载何挺劾刘昫疏,昫德之。是实录并有诸臣列传,不特朝廷政事也。)
  清泰二年,命史官修明宗实录,次年,监修国史姚顗、史官张昭、李祥、吴承范等修成三十卷上之。(见薛史唐纪及吴承范传、宋史张昭传)此明宗实录,清泰中所成也。(其闵帝、废帝实录,则周广顺中补修,说见后。)
  晋在汉前,而晋祖实录反成在后。后周广顺元年七月,史官贾纬等以所撰晋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上之。此晋二帝实录,皆周广顺中所成也。
  汉干佑二年二月,诏左谏议大夫贾纬等修高祖实录,是年十月,监修国史苏逢吉、史官贾纬等修成二十卷上之。(见汉纪)此汉祖实录,干佑中所成也。(其隐帝实录,亦周显德中补修,说见后。)
  周显德三年,诏兵部尚书张昭纂修太祖实录,五年,昭等修成二十卷上之。六年,世宗崩,王溥请修世宗实录,以扈蒙、张淡、王格、董淳为纂修官。(见周纪及宋史王溥传)此周太祖实录,皆显德中所成。而世宗实录亦是时所修也。
  其梁庶人友珪及末帝等实录,亦皆周代所修。显德三年,诏张昭补修梁末帝及唐清泰帝两朝实录,昭奏「本朝太祖历试之事在汉隐帝时,请先修隐帝实录,以全太祖之事。又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弒逆,数月未有纪录,请仿宋书元凶劭之例,书为元凶友珪。唐清泰帝前,尚有闵帝在位四月,亦未有编纪,并请修闵帝实录,其清泰帝请书为废帝。」从之。(见周纪及五代会要、宋史张昭传)此梁庶人友珪及末帝、唐闵帝、废帝、汉隐帝实录,皆周显德中所补修也。
  可见五代诸帝本各有实录,薛居正即本之以成书,故一年之内,即能告成。今案其纪载,不惟可见其采取实录之迹,而各朝实录之书法,亦并可概见焉。
  薛史书法回护处
  梁太祖纪:
  朱瑄、朱瑾救汴,后帝(即朱温)以其有力于己,厚礼而归之。瑄、瑾以帝军士勇悍,悬金帛诱之,军士利其赀,赴之者众,帝乃移檄让之,瑾等来使不逊,乃命朱珍侵曹伐濮。案通鉴考异及五代史补:朱温常患兵力不足,敬翔说「令麾下士诈为叛逃,即奏于唐帝,并告四邻,以追叛为名,可以拓地广众。」温大喜,从之。是兖郓本无诱兵之事,特温托词以为兵端也。而薛史云云,是真谓瑄、瑾以诱兵启衅矣。欧史则直书宣(欧史瑄作宣)、瑾助汴,已破秦宗权东归,王(朱温时已封王)移檄兖郓,诬其诱汴亡卒,乃发兵攻之。
  天佑元年七月,帝发东都至河中。八月壬寅,昭宗遇弒于大内,遗制以辉王柷为嗣。十月,帝至洛阳,临于梓宫,祇见于嗣君。案李彦威(即朱友恭)、氏叔琮等传:温既迁唐昭宗于洛阴,遣敬翔至洛,令彦威、叔琮行弒,以龙武兵夜入叩宫奏事,夫人裴正一开门,问「奏事何得以兵入?」牙官史太杀之,直趋椒兰殿,昭宗方醉,起走,太持剑逐而弒之。是昭宗之被弒,实温使彦威等行事也。而薛史云温在河中,昭宗遇弒于大内。一若昭宗之弒,无与于温者。下又云温至洛,临于梓宫,祇见于嗣君。一似能曲尽臣节者。欧史则直书温遣朱友恭、氏叔琮、蒋元晖等行弒,昭宗崩。
  二年十一月,天子(唐昭宣帝,亦称哀帝)命帝(朱温)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帝为魏王,兼备九锡之命,帝让相国、魏王、九锡。案孔循传:唐哀帝封温魏王备九锡,拒不受,蒋元晖、柳灿驰谓温曰「自古革易之际,必先建国,备九锡,然后禅位。」温曰「我不由九锡作天子可乎?」是温急于篡国,非让殊礼也。而薛史云云,则似温真能辞让矣。欧史则云温怒不受。
  是岁唐昭宣帝卜祀天于南郊,温怒,以为蒋元晖等欲延唐祚,昭宣帝惧,遂改卜郊。薛史不书。
  又是岁,温遣人告蒋元晖私侍何太后,遂杀元晖,弒太后。薛史亦不书。
  昭宣帝禅位后,梁封为济阴王。开平二年正月弒之。薛史亦不书。
  干化二年,温为其子友珪所弒。薛史亦不书,但书友珪葬太祖于伊阙,号宣陵。
  唐明宗纪:
  帝奉庄宗命讨赵在礼,至邺城,夜有军士张破败等鼓噪逼营曰「城中兵何罪?直畏死耳!今已与城中约,欲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帝力拒之,乱兵益擐甲露刃,环帝左右,安重诲、霍彦威蹑帝足,请诡许之,因为乱兵拥入城,夕乃得出。帝欲归藩上章,图再举,重诲等谓「元行钦已弃甲而去,(行钦亦以兵攻邺,闻兵变,别拔营去)不知其所奏如何,正当赴阙自陈以杜谗口。」帝从之。至相州,获官马二千匹。元行钦已以蜚语入奏。及至汴,有姚彦温来投,谓「主上已惑行钦之言,事势已离,不可再合。」帝曰「卿自不忠,言何悖也!」庄宗寻为郭从谦所弒,帝急入洛,时魏王继岌征蜀未还,帝谓朱守殷曰「公善巡抚以待魏王,吾奉大行梓宫,礼毕即归藩矣!」而群臣上笺劝进至再三,请监国,帝始从之。据此,则明宗遇军变后,率兵向京师,并无反心,祇欲自诉,迨庄宗被弒,犹欲俟其子继岌至而奉之,可谓纯臣也。然考当日情事,有不尽然者。明宗性本淳实,兵变之初,固不肯因以为利,即兵变后,欲归藩待罪,欲上章申理,亦属实情。然是时惟有只身归朝,庶明心迹,而明宗武夫,岂能知此?方外怵于元行钦之奏其反,内惑于石敬瑭、安重诲等之劝其反,势当骑虎难下之时,不得不为挺鹿走险之计。 (左传「鹿死不择音,挺而走险,急何能择?」) 则当其率兵而南,固已变计决反,非真欲面诉于庄宗之前也。天下岂有欲自诉不反,而转举兵向阙者?本纪所云赴阙自陈,可不辨而知其饰说也?且是时甫一举足,反形已露。康义诚曰「今从众则有归,守节则将死。」明宗纳其言。(义诚传)非决计反,则何以纳其言也?郑琮在营中,安重诲欲征四方兵,琮历数诸道屯兵之数,附口传檄,相次而至。(琮传)王晏球率兵戍瓦桥关,明宗招之,即以兵来会。(晏球传)非决计反,则何以征诸道兵也?至相州,即掠官马以益军矣;至河上,则劫上供船绢帛以犒军矣。既先以三百骑付敬瑭,使速入汴。(石晋传)又养子从珂自横水率兵与王建立倍道驰至,由是军声大振。(废帝传)其抗逆之迹已不待言。而本纪犹谓其入汴、入洛,犹怀退让。盖当时实录,例有隐讳,修史者但照本抄录,不复改订耳。欧史则书军变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以其兵南,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嗣源至巨鹿,掠马三千以益军。是明着其反逆之迹,可谓直笔。而其先本无欲反之意,则于石晋纪及霍彦威传内见之。是又不没其初念,以见其仓卒被逼,不同于郭威之自澶州入也。
  汉隐帝纪:
  帝密诏李洪义诛王殷,又诏郭崇诛郭威、王峻,而洪义不敢发,反以诏示威,威即召王峻、郭崇及诸将校至,曰「君等当奉行诏书,断予首以报天子。」崇等曰「此必李业等所诬构,事可陈论,何须自弃?」于是争劝威入朝。乃率众南行。周太祖纪亦云:帝(郭威)途次,又谓将校曰「吾此来万不得已,然以臣拒君,宁论曲直?汝等不如奉行前诏,我以一死谢天子,实无所恨!」是郭威本志似尚能守臣节者。案魏仁浦传:郭威得洪义所示密诏,即召仁浦于卧内,仁浦教威倒用留守印,更为诏书,令威诛诸将校以激怒之,将校皆愤然效用,遂举兵渡河。是威方更诏书以欺众,讵肯以天子诛己之诏出示诸将,使奉诏杀己乎?本纪所云,诬饰显然。欧史帝纪则直书郭威反。
  周太祖纪:
  汉隐帝遣慕容彦超拒郭威于刘子坡,王师败,威谓宋延渥曰「尔国亲,可速往卫主上。」明日,望见帝旗在高坡之上,谓隐帝在其下,即免冑而前,左右劝止之,威曰「吾君在此,又何忧焉!」及至,则隐帝已去矣。案刘子坡之战,隐帝亲在阵中,威果欲自诉,何不于是时释甲趋谒?乃方遣何福进、王彦超、李筠等大合骑以乘之。既败王师,岂有明日又欲束身见主之理?且明日清晨,隐帝已为郭允明所弒,又安得有旌旗在高坡之上?其为饰说,亦不待辨也。
  隐帝既崩,郭威遣人迎湘阴公赟来即位,已而威至澶州,兵变入京,王峻闻赟已至宋州,虑左右变生,遣郭崇以七百骑往卫之。案十国春秋:崇至宋州,赟召见于楼上,判官董裔说赟曰「崇瞻视举措,必有异谋,不如杀之。」赟犹豫不决,崇遂幽赟于外馆。是峻之遣崇,本欲害赟于途也。而本纪反云卫之,尤属矛盾。欧史则直书王峻遣郭崇以七百骑逆赟于宋州,杀之。
  薛史失检处
  唐庄宗之被弒也,弟存霸自河中奔太原,存渥亦自洛与刘后奔太原。薛史苻彦超传谓:存霸至太原,与吕、郑二内官谋杀留守张宪及其部将苻彦超,彦超觉之,部下大噪,宪出奔,军士杀存霸及吕、郑。而张宪传则谓:存渥奔太原,左右见其马已断饰,必战败而逃者,因欲杀吕、郑,系存渥以观变,宪不可,而彦超已诛吕、郑,军士大乱。是一事也,彦超传则以为存霸,宪传则以为存渥,殊属两岐。案存渥出奔,行至风谷,为部下所杀,惟存霸剪发为僧,求彦超庇护,而军士杀之。是与吕、郑同被杀者,乃存霸非存渥也。欧史则宪、彦超二传,皆书存霸。
  又南唐刘仁赡死守寿州。薛史则列在周书,盖以其有降表至,周世宗加以官秩,既没,又赠恤极隆,故列之于周臣也。然仁赡固守无二志,其子崇谏劝之降,即斩以徇。及病甚,不知人事,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降,且舁至周营,世宗嘉其忠于所事,加爵进官,诏出而仁赡已卒。是仁赡实未尝降也。薛史周纪既书刘仁赡上表乞降,令其子崇让请罪。仁赡传亦云赡病急,翻然纳款。末又云先斩其子崇谏,其后出降,乃欲保其后嗣,抑有由焉。是真谓仁赡之初抗节而终改节矣。若非欧史辨明,岂不受诬千载邪?
  苻彦饶斩白奉进之兵,奉进来责,彦饶麾下兵噪而杀奉进,已而军将马万等作乱,缚彦饶送京,诬其通范延光谋反。晋祖遂使人杀之于途。薛史竟称彦饶通延光反,伏诛。欧史则直书其事,谓以反诛,非其罪也。可见薛史全据各朝实录,而不复参考事之真伪,此欧史之所以作也。
  薛史亦有直笔
  薛史虽多回护处,然是非亦有不废公道者。
  列传诸臣多与居正同仕前朝,否则其子孙亦有与居正同官于宋者。赵延寿子廷赞,仕宋为卢延等州节度使,而延寿传不讳其背晋附辽,求为辽太子之事。崔协子颂,仕宋为谏议大夫,而协传直书任圜讥其没字碑。符存审子彦卿,仕宋封魏王,而存审传不讳其少时犯罪,将就戮,以善歌,得妓者救免之事。王继宏子永昌,仕宋为内诸司使,而继宏传载其曾为高唐英将,唐英待之甚厚,后竟杀唐英,自为留后,曰「吾侪小人若不因利乘便,何以得志?」尹晖子勋,仕宋为防御使,而晖传不讳其反戈推戴唐废帝之事,传赞并谓因倒戈而杖钺,岂义士之所为?赵在礼孙廷勋仕宋,历岳、蜀二州刺史,而在礼传载其在宋州贪暴,及移镇,民相贺曰「拔去眼中钉矣!」在礼闻之怒,又乞留宋一年,每户征钱一千,号「拔钉钱」。后契丹入汴,索在礼货财,在礼不胜愤,以衣带就马枥自缢死。安审琦三子皆仕宋为显官,而审琦妾通于隶人,遂与之通谋,杀死审琦之事,传中亦不讳。此足见其直笔,不以同官而稍有瞻徇也。
  他如高汉筠子贞文,仕宋为开封尹,而汉筠传历叙其洁己爱民,则以汉筠本良二千石也。高行周子怀德,仕宋为驸马都尉,而行周传叙其历官政绩,则以行周本能以慎重自处者也。此薛史之终不可没也。
  薛欧二史体例不同
  薛史梁祖纪开首即以帝称之,欧史则先称朱温,赐名后称全忠,封王后称王,僭位后始称帝。盖薛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则仿史记之例也。
  薛史于各国僭大号者,立僭伪传,其不僭号而自传子孙者,立世袭传。欧则概列为世家,亦仿史记也。
  薛史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欧史则但书除拜宰相及枢密使,其余不书,以省繁冗也。
  五代革易频仍,惟梁、唐创业各三十余年,故其臣有始终在一朝者,其他未有不历仕数朝。薛史则以死于某朝者即入于某朝传内。如张全义、朱友谦、袁象先等,事迹多在梁朝,而编入唐书。杨思权佐唐废帝篡位,而编入晋书。冯道历唐、晋、汉、周皆为相,而编入周书。欧史则以专仕一朝者系于某朝,其历仕数朝者,则另为杂传,以叙其历宦之迹,此又创例之最得者。
  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
  欧史虽多据薛史旧本,然采证极博,不专恃薛本也。宋初薛史虽成,而各朝实录具在,观通鉴考异,尚引梁太祖、唐庄宗实录,则欧公时尚在可知也。欧史郭崇韬传赞云「余读梁宣底,则实录之外,又有宣底等故籍,皆不遗也。」刘昫之旧唐书修成亦未久,其所援据底本,方藉以修新唐书,凡唐末交涉五代之事,又足资考订。至宋初诸臣记五代事者尤多。案宋史:范质尝述朱梁至周为通鉴六十五卷。(质传)王溥亦采朱梁至周为五代会要,共三十卷。(溥传)王子融集五代事,为唐余录六十卷。(子融传)路振采五代九国君臣事迹,作世家列传。(振传)郑向以五代乱亡,史多缺漏,着开皇纪三十卷。(向传)此外又有孙光宪北梦琐言、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刘恕十国春秋、龚颖运历图(见于宋艺文志)及晁公武读书志者,皆在欧公之前,足资考订。其出自各国之书,如钱俨之吴越备史、备史遗事、汤悦之江南录、徐铉之吴录、王保衡之晋阳见闻要录,又皆流布。而徐无党注中所引证之唐摭言、唐新纂、九国志、五代春秋、鉴戒录、纪年录、三楚新编、纪年通谱、闽中实录等书,又皆欧所参用者。盖薛史第据各朝实录,故成之易,而记载或有沿袭失实之处。欧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见而是非得其真。故所书事实、所纪月日,多有与旧史不合者,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
  欧史书法谨严
  不阅旧唐书,不知新唐书之综核也;不阅薛史,不知欧史之简严也。
  欧史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
  其用兵之名有四:
  两相攻曰攻。如梁纪:孙儒攻杨行密于扬州是也。
  以大加小曰伐。如梁纪:遣刘知俊伐岐是也。
  有罪曰讨。如唐纪:命李嗣源讨赵在礼是也。
  天子自往曰征。如周纪:东征慕容彦超是也。
  攻战得地之名有二:
  易得曰取。如张全义取河阳是也。
  难得曰克。如庞师古克徐州是也。
  以身归曰降。如冯霸杀潞将李克恭来降是也。
  以地归曰附。如刘知俊叛附于岐是也。
  立后得其正者曰以某妃、某夫人为皇后。如唐明宗纪:立淑妃曹氏为皇后是也。
  立不以正者曰以某氏为皇后。如唐庄宗纪:立刘氏为皇后是也。
  凡此皆先立一例,而各以事从之,褒贬自见。
  其他书法亦各有用意之处。
  如梁纪书弒济阴王,王即唐昭宣帝也。不曰昭宣帝而曰济阴王者,逊位后,梁所封之王书之,以着其实;又书弒,以着梁罪也。
  襄州军乱,杀其刺史王班。不书王班死之,而以被杀为文者,智不足以卫身而被杀,不可以死节予之也。
  杀王师范。不曰伏诛,而曰杀者,有罪当杀曰伏诛;不当杀则以两相杀为文也。
  郢王友珪反。反与叛不同,叛者,背此附彼;反则自下谋上,恶逆更大也。反不书日者,反非一朝一夕,难得其日也。
  梁太祖、唐庄宗皆被弒,故不书葬。唐明宗考终,宜书葬矣,以贼子从珂所葬,故亦不书也。
  梁纪:天雄军乱,节度使贺德伦叛附于晋。乱首系张彦而书德伦者,责在贵者也,而德伦究不可加以首恶而可责以不死,故书叛附于晋也。
  唐灭梁,敬翔自杀。翔因梁亡而自杀,可谓忠矣。不书死之而但书自杀,以梁祖之恶,皆翔所为,故不以死节予之也。
  除官非宰相、枢密使不书。(说见前)而唐纪书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者,着其授官之太滥也。
  明宗纪:先书皇帝即位于柩前,继书魏王继岌薨。见其即位时,君之子尚在,则其反不待辨而自明也。
  又书郭从谦为景州刺史,既而杀之。从谦弒庄宗,乃不讨而反官之,见明宗之无君也。其罪本宜诛,乃不书伏诛,而书杀者,明宗亦同罪,不得行诛,故以两相杀为文也。
  秦王从荣以兵入兴圣宫,不克伏诛。从荣本明宗子,以明宗病,恐不得立,以兵自助,故不书反。而擅以兵入宫,其罪当诛,故其死书伏诛也。
  汉纪:隐帝崩,即书汉亡。隐帝被杀后,尚有李太后临朝,及迎湘阴公赟嗣位之事,汉犹未亡也,而即书汉亡,见太后临朝等事,皆周所假托,非汉尚有统也。
  周太祖纪:书汉人来讨,周祖篡汉得位。崇之于周,义所当讨,故书讨也。
  世宗纪:书帝如潞川攻汉。不曰伐而曰攻者,曲在周也。
  此可见欧史本纪书法一字不苟也。
  其列传亦有折衷至当者,死节分明。
  如王彦章、裴约、刘仁赡既列之死节传矣。尚有宋令询、李遐、张彦卿、郑昭业等,皆一意矢节,以死殉国,而传无之,则以其事迹不完,不能立传故也。然于本纪特书死之,以表其忠,固不在传之有无矣。
  张宪留守太原,庄宗被弒后,皇弟存霸来奔,或劝宪拘存霸以俟朝命,张昭又劝其奉表明宗,宪皆涕泣拒之,已而存霸为苻彦超军士所杀,宪出奔沂州。薛史书宪坐弃城,赐死。欧独明其不然,然以其不死于太原,故亦不入于死事传,但书宪出奔沂州见杀而已。
  药彦稠、王思同皆以兵讨潞王从珂,为从珂所执而死。乃思同入死事传,而彦稠不入,则以思同词义不屈,系甘心殉国者。彦稠第被执见杀,不可竟以死节予之也。于此可见欧史之斟酌至当矣。
  欧史传赞不苟作
  欧史纪传各赞皆有深意。
  于张承业传则极论宦官之祸,而推明郭崇韬之死由于宦官之谮,使崇韬不死,其所将征蜀之兵皆在麾下,明宗能取庄宗之天下而代之哉?追原祸本,归狱貂珰,可谓深切着明矣!
  唐六臣张文蔚等押传国宝逊位于梁,此事与朋党何涉?而传赞忽谓此时君子尽去,小人满朝,故其视亡国易朝,恬不知怪。而所以使君子尽去者,皆朋党之说中之也。盖宋仁宗时,朝右党论大兴,正人皆不安其位,故借以发端,警切时事,不觉其大声疾呼也。
  至晋出帝纪赞,深明以侄为子而没其本生父为非,谓出帝本高祖兄敬儒之子,当时以为高祖子则得立,为敬儒子则不得立,于是深讳其所生而绝之以欺天下,以为真高祖子也。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自古虽出继为人后,未有绝其本生而不称父母者。余书曰「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者,以见其绝天性,臣其父而爵之也。」于晋家人传赞,又反复申明之。则以当时濮议纷呶,朝臣皆以英宗当考仁宗,而以本生濮王为伯,欧公与韩琦等独非之,故因是以深斥其非礼也。可见欧史无一字苟作。
  欧史失检处
  欧史亦有失检处。
  唐昭宗之被弒也。李彦威传则云:梁祖遣敬翔至洛,与彦威等谋弒之。李振传又云:梁祖遣振至洛,与彦威等谋弒之。此必有一误。
  梁本纪书:朱友谦叛,杀同州节度使程全晖。而全晖传则云:全晖奔京师。是纪传两不符合。薛史则纪传皆称奔京师,当不误也。
  罗绍威传: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军,岁久益骄,至绍威时,已二百年。案承嗣至绍威,实止百五十年。欧史所云亦行文之误。
  郑傲传:遨与李振善,方振贵显,遨不一顾,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视之。案振仕梁为枢密使,并无远谪之事,及唐灭梁,振即被诛,又未尝贬窜也。而遨传何以云耶?
  唐庄宗被弒后,其弟存霸奔太原。据苻彦超传则云:彦超欲留之,军士大噪,遂杀之。张宪传又云:宪欲纳之,彦超不从,存霸乃见杀。亦不画一。
  且欧史例以历仕数朝者入杂传,专仕一朝者入某朝传。氏叔琮、李彦威、李振、韦震皆只仕梁一朝,何以不入梁传而入杂传?元行钦先事刘守光,继降唐,何以反不入杂传,而列于唐臣传?此不免自乱其例也。
  至如宋太祖奋迹全在周朝,建立战功,勋望由此大着。薛史于周纪一一叙之。如高平之战,则书今上先犯其锋。清流关之战,书今上破淮贼万五千人,擒皇甫晖、姚凤。六合之战,书今上大破江南军于六合。楚州之役,书今上在城北,亲冒矢石,登城拔之。迎銮江口之捷,书今上率战棹(舟船),直抵南岸,焚栅而还。此皆宋太祖历试之迹也。欧史一概不书,但云周师击败之而已,岂以宋祖仕周为讳耶?然宋祖由周臣为军士拥立,固不能讳,亦不必讳也。居正在太祖时修史,必进御览,并不隐讳。欧史修于仁宗时,乃转讳之耶?盖第欲取其行文之净耳。
  一产三男入史
  一产三男、四男入史,自旧唐书始。高宗纪:嘉州辛道让妻一产四男。高苑县吴文威妻魏氏一产四男。哀帝纪:颖州汝阴县彭文妻一产三男。欧阳五代史仿之,亦载于本纪。如同光二年,军将赵晖妻一产三男是也。
  或以为瑞而记之,不知此乃记异耳。徐无党注云「此因变异而书,重人事,故谨之。后世以此为善祥,故于乱世书之。」以见其不然也。今案唐高宗后即有武氏之祸。哀帝正当失国时,尚有此事。又宋哲宗绍圣四年,宣州民妻一产四男。元符二年,河中猗氏县民妻一产四男。徽宗重和元年,黄岩民妻一产四男。未几,即有金人之祸。可知一产三男、四男,皆是变异,非吉祥也。
  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
  宋太祖由陈桥兵变,遂登帝位。查初白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盖以为世所稀有之异事也。不知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废帝潞王从珂;从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辙也。
  赵在礼为军士皇甫晖等所逼,据邺城叛。庄宗遣嗣源讨之,方下令攻城,军吏张破败忽纵火噪呼,嗣源叱之,对曰「城中之人何罪?但思归不得耳。今宜与城中合势,请天子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涕泣谕之,乱兵呼曰「令公不欲,则他人有之。我辈狼虎,岂识尊卑?」安重诲、霍彦威等劝嗣源许之,乃拥嗣源入城,与在礼合,率兵而南,遂得为帝。(见霍彦威等传)此唐明宗之由军士拥立也。
  潞王从珂为凤翔节度使,因朝命移镇,心怀疑惧,遂据城拒命。愍帝命王思同等讨之,张虔钊会诸镇兵皆集,杨思权攻城西,尹晖攻城东。从珂登城呼外兵曰「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士卒固尝从我矣!今先帝新弃天下,我实何罪而见伐乎?」因恸哭,外兵闻者皆哀之,思权呼其众曰「潞王真吾主也。」即拥军士入城。晖闻之,亦解甲降,从珂由是率众而东,遂得为帝。(见王思同、杨思权等传)此废帝之由军士拥立也。
  郭威以汉隐帝欲诛己,遂起兵犯阙,隐帝遇弒,威请太后临朝,又迎立湘阴公。会契丹兵入滑州,威率兵北伐,至澶州,军校何福进等与军士大呼,越屋而入,请威为天子,或有裂黄旗以加其身者,山呼震地,拥威南还,遂得为帝。(见汉、周各本纪)此周祖之由军士拥立也。
  尚有拥立而未成者:
  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时,因出猎,军中忽有拥之呼万岁者,敬瑭惶惑,不知所为。段希尧劝其斩倡乱者李晖等三十余人,乃止。(希尧传)
  敬瑭为帝后,命杨光远讨范延光,至滑州,军士推光远为主,光远曰「天子岂汝等贩弄之物?」乃止。(光远传)
  苻彦饶率兵戍瓦桥关,裨将张谏等迎彦饶为帅,彦饶伪许之,约明日以军礼见于南衙,遂伏甲尽杀乱者。(彦饶传)
  郭威自澶州入京,有步军校因醉扬言「昨澶州马军扶策,今我步军亦欲扶策。」威闻,急擒其人斩之,令步军皆纳甲仗,始不为乱。(周本纪)
  此皆拥立未成,故其事未甚着,然亦可见是时军士策立天子,竟习以为常。
  推原其始,盖由于唐中叶以后,河朔诸镇各自分据,每一节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军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节。(见新旧唐书藩镇传)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帅、立一帅,有同儿戏。今就唐末及五代计之:
  黄巢之乱,武宁节度使支详遣时溥率兵赴难,兵大呼,反逐支详,推溥为留后。(溥传)
  青州王敬武卒,三军推其子师范为留后。(师范传)
  义武王处存卒,军中推其子郜为留后。
  李克用之起也,康君立等推为大同军防御使。
  朱瑄本郓州指挥使,军中推为本州留后。
  天雄军乱,囚其节度使乐彦贞,并杀其子从训,聚而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罗弘信出应之,牙军遂推为留后。(弘信传)
  夏州李思谏卒,军中立其子彝昌为留后。
  赵在礼之被逼而反也,军士皇甫晖因戍兵思归,劫军将杨仁晸为帅,仁晸不从,晖杀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不从,亦杀之,乃携二首诣在礼曰「不从者视此。」在礼不得已从之,遂为其帅。
  如此类者,不一而足。计诸镇由朝命除拜者十之五六,由军中推戴者十之三四。藩镇既由兵士拥立,其势遂及于帝王,亦风会所必至也。
  乃其所以好为拥立者,亦自有故。拥立藩镇,则主帅德之、畏之,旬犒月宴,若奉骄子,虽有犯法,亦不敢问。如魏博牙兵是也。(说见后)拥立天子,则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如:
  明宗之立,赵在礼即授沧州节度使,皇甫晖亦擢陈州刺史。杨思权叛降废帝于凤翔时,先谓废帝曰「望殿下定京师后,与臣一镇,勿置在防御团练之列。」乃怀中出一纸,废帝即书「可邠宁节度使。」后果与尹晖皆授节镇。同时立功之相里金、王建立亦擢节度使。
  周祖即位,亦以佐命之王峻为枢密使,郭崇为节度使。
  此将校之所以利于拥立也。至军士之得重赏恣劫夺,更无纪极。
  明宗之入洛也,京师大乱,焚剽不息,明宗亟命止焚掠,百官皆敝衣来见。(本纪)
  废帝之反,愍帝遣兵讨之,幸左藏库赏军人各绢二十匹、钱五千,军士负物,扬言于路曰「到凤翔,更请一分。」(康义诚传)王师既降,废帝许以事成重赏,军士皆过望,及入立,有司献库籍甚少,废帝大怒,自诸镇至刺史皆进钱帛助赏,犹不足,乃率民财佐用,囚系满狱,又借民屋课五月。(卢质、李专美等传)诸军犹不满欲,相与谣曰「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本纪)先是帝在凤翔,许入洛后,人各赏百缗,至是以禁军在凤翔降者,杨思权等,各赏马二、驼一、钱七十缗,军士二十缗,在京者十缗。(通鉴)
  周太祖初至滑州时,王峻谕军士曰「我得公处分,俟入京,许尔等旬日剽掠。」众皆踊跃。(本纪)及至汴,自迎春门入,诸军大掠,烟火四发。明日,王峻、郭崇曰「若不禁止,比夜化为空城矣!」由是命诸将斩其尤甚者,晡时乃定。(本纪)而前滑州节度使白再荣已为乱军所害,侍郎张允坠屋死,(隐帝纪)安叔千家赀已掠尽,军士犹意其有所藏,棰掠不己,伤重归于洛阳。(叔千传)时有赵童子者,善射,愤军士剽掠,乃大呼曰「太尉志除君侧之恶,鼠辈敢尔!乃贼也!」持弓矢据巷口,来犯者辄杀,由是保全者数十家。后周祖闻民间有赵氏当有天下之谣,疑此童子,遂使人诬告杀之。(五代史补)又赵凤见居民无不剽之室,亦独守里门,军不敢犯。(凤传)是周祖犯阙时,居民得免劫夺者,惟此二赵之里,其他自公卿以下,无不被害也。
  此军士之利于拥立也。
  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开辟以来,一大劫运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廿二史札记卷一 史记 汉书卷二 史记 汉书卷三 史记 汉书
卷四 后汉书卷五 后汉书卷六 三国志卷七 三国志 晋书
卷八 晋书卷九 宋齐梁陈书卷十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卷十一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卷十二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卷十四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卷十五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六 新旧唐书卷十七 新旧唐书卷十八 新旧唐书卷十九 新旧唐书
卷二十 新旧唐书卷二十一 五代史卷二十二 五代史卷二十三 宋辽金史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