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促成了人类史上第一场青年文化革命。六○年代的反抗运动,则让这场青年文化"政治化",让他们用各种方式去冲撞那个不正义的政经结构,或是那个已然窒闷的主流文化。
然后,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用音乐与青年亚文化体现了这个年代的精神:爱与和平,但他们拒绝与任何具体政治目标结合。
那是六○年代的高潮,以及结束的开始。
Ⅳ.
跨入1970年,PhilOchs似乎看到了时代的终结:
鼓声初现
人声已杳
看来,将是个无歌的时代了11
很难说何者先结束了:是六○年代的音乐传奇,抑或是狂飙的社会运动;一如我们很难解释是何者先开始的。但是丧钟的同时响起,也再次说明了两者的紧密关系。
离开六○年代,迪伦的政治光彩开始黯淡,虽然他在音乐道路上依然不懈地前进;披头士解散后的约翰·列侬身影却更加灿烂,且在政治立场上更激进,仿佛已经取代迪伦,成为七○年代最鲜明的反抗偶像(名曲如Imagine、GivePeaceaChance、WorkingClassHero、PeopleHavethePower,正如一句句有力的政治口号);琼·贝兹依然坚持她民歌抗议歌手的理念直到二十一世纪;PhilOchs前往非洲和拉丁美洲寻找世界音乐,在智利组织慈善演唱会,但在1976年不幸自杀身亡。迷幻摇滚的风潮更早因"三J"的死亡,让这些自称花之子的嬉皮从迷幻国度中惊醒。
然而,整个音乐史,甚至整个世界,都已经因为这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最剧烈的社会革命而彻底改变。社会抗争进入多元议题和强调认同政治的"新社会运动"时期,经历六○年代的年轻人进入各行各业的主流,甚至当选总统(例如克林顿)。
也有人说,六○年代的革命终究是失败了。政治上,强烈对抗反叛运动的保守主义从那时开始取得霸权;音乐上,流行音乐则进入更商业化、体制化的阶段,音乐工业收编新音乐能量的技巧更强了。还有人相信将摇滚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武器吗?
有的。六○年代作为音乐与社会革命结合的原乡、作为人们永远的乡愁与迷思,它的歌曲与故事还会继续感动一代代的年轻人,让他们/我们去探索音乐、青年文化与政治反抗结合的各种可能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