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4.阳光产品(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垦畦浇晒法出现于1300年前,当时海盐各个产区大都是煎煮成盐。海盐走向垦畦晒盐,是在宋元以后,一直到明清才普及开来。运城盐池垦畦浇晒法的出现,在世界上的日光晒盐史上居于领先地位。
  垦畦浇晒法的出现,使运城盐池盐的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全国盐利收入达到了600万缗,占到全国财赋收入的一半,其中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达到150万缗,占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它说明大唐王朝食用运城盐的人一定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不能想象没有那里的池盐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元代时,运城盐池曾废弃垦畦浇晒法,恢复日光曝晒、集工捞采的旧有方式产盐,盐产量有较大幅度减少。明代开始盐池又逐渐恢复了垦畦浇晒法,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重新出现勃兴之势。
  清代在运城盐池继续实行垦畦浇晒法,并于清顺治六年(1649)在盐业政策上进行重大调整,实行“畦归商种”,由政府将盐池的盐畦租给盐商晒盐,并向盐商征收畦税。畦归商种以后,运城盐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盐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盐商既是盐的生产者,又是盐的运销者,集生产、运销于一身,这个办法的实行促进了盐池生产的发展。
  硝板上的收获
  盐池垦畦浇晒的畦地—结晶畦,建造在硝板之上,这是运城盐池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硝板是硫酸钠(芒硝)和硫酸镁结合的食盐,其中还包含有少量的氯化钠(食盐)、硫酸钙及不溶解物,学名为Astrakanite,即白纳镁矾。由于卤水中含钠、氯、硫酸、镁,每年到了冬季,便会生成硫酸钠(芒硝)。但到了春季气温上升以后,又分解为氯化钠和硫酸镁。氯化钠在夏季气温炎热时结晶析出,而硫酸镁则留在水中,到秋季温度达到22℃~24.5℃之间时,就生成硝板。一年一年,愈结愈厚,硝板的厚度一般可达到1~3.5米。这是自然造化之功,运城盐工利用这天成的硝板,造成了结晶畦。
  晒盐的结晶畦就建造在硝板上面,面积不等,有1~2亩大的,也有10亩上下的。硝板表面很坚硬,如同石块一般。硝板下面有蜂窝状的空隙,卤水可以贯流其间。每个结晶畦的四角都打有斗窝(孔洞)直达硝板底层,斗窝用于灌进饱和卤水,待盐结晶之后又可以通过它将畦内余水撤出,以便于铲盐。结晶畦每年都要在春天整修,达到平整、光洁、坚实、利水的标准。
  硝板结晶畦利用气温变化条件,使卤水在适当时机将硫酸钠和硫酸镁析出附着在硝板的表层,使卤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提高,既有利于盐的结晶,又可以提高盐的质量。硝板还有吸热保温作用,白天结晶畦里的卤水上有阳光的辐射,下有卤水蓄热,上下交攻,促其蒸发。夜晚结晶畦硝板下的温度不会很快降低,有利于盐的持续结晶。
  此外硝板还有助长晶析作用,池盐结晶析出先成结晶核,结晶核在硝板上昼夜温度变化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慢慢生长,最后凝结为颗粒大、形体完整、色泽洁白的食盐。
  运城盐池在硝板上制畦晒盐,是前人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在运城盐池特定环境中的独特创造。在国内和世界天日晒盐的产区中,还没有发现同样的例子。
  玄机:咸卤配淡水
  运城盐池在晒制中,还给卤水配入淡水,这在天日晒盐中也是独特的发明。搭配淡水最早的记载,是在垦畦浇晒法出现的唐代。淡水质量越纯净越好,如果盐在结晶过程中遇到适量雨水,产出的盐质量就好,称为“雨水盐”,是盐中佳品。
  这正是池盐的特别之处。
  咸卤配淡水,是古代盐工的一个创造。不消说,这也是运城池盐生产的一个玄机。
  由于盐池卤水含有相当数量的硫酸镁和氯化镁,卤水的饱和浓度一般在30°左右,盐在结晶过程中,硫酸镁等成分不易析出,会随着盐的晶核生成,影响盐的质量,盐质不纯净,盐味发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