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大城北京   》 第22节:皇宫和御苑(7)      Lin Yutang

  在远近各处,特别是北面,小山上遍布着亭台楼谢,游廊隧洞,石甬路引人游历各处奇绝的景点。向低处的水平线看去,北面横亘着一道游廊,现已显出几分破旧之迹。我记得在那游廊上曾品尝过一种中国式的玉米糕,是用皇家御膳房的方法蒸制的(北海在一九二五年对公众开放)。这窝窝头用中国玉米制成,平时被看作穷人的食物,是买不起稻米的农人们吃的。可在彻厨们的调制下,这粗糙的食品却变成了可口的美味。
  在湖的北面,和白塔相对处有两座建筑。其中一座确是美矣美轮,那就是九龙壁。我记得它足有三十或四十英尺长,由龙云交织的浮雕构成,雕像皆覆以光彩夺目的琉璃瓦。另有一座九龙壁存于内廷的东部,但常人难得见到。在湖的最西北角上,坐落着两个非比寻常的建筑物,即小西天和大西天。大西天中有一座小山,山上四雕着数百个高憎的造像。这一景观与其说是为了引起赞佩之情,毋宁说是为了镇服信徒。它令我心生一丝恐惧,犹如柬埔寨吴哥窟和印度庙宇给我的感受,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塞着人的形象。有时我从中能见出一种倾向,我称它为中国的罗可可,一种过于雕饰的倾向。这种情形在中国的园林中亦有表现,形状各异的门窗太多,普通的院墙也要在顶部现出波浪状的饰样,那种简洁线条的古典美已被置诸脑后。同样,出现在彩绘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也往往显得过分,比之宋代的白色单彩瓷瓶具有的朴素美,已显得大为逊色。
  在中国的园林中,亭子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亭子是一种很小、很简单的建筑,它的轮廓让人一目了然。它还必得作为一种美,独立在那儿,如花瓶一般。亭子的形制、比例、飞檐彩饰等方面都凝聚着深远的匠心。若要达到完美,便须依据特别的目的选择色调和形体,上下高低都要比例匀称,或小巧或雍容,风韵有别、若干亭子联合在一处,其色调与形制就更显重要了。我们在这一带便可以见到两处实例。
  第一处是玉亭岭,坐落在西北角。那岭的形体恰似舞动之龙,跃入水中,五座亭子略呈半圆状分布,像通常那样以廊道相连。这一布局造成的美妙组合打破了湖岸轮廓的单调之感。
  另一组亭子见于煤山的岭上,在北海北面入口不远处。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过的煤山,在内延后面中央处拔地而起,也
  图86青瓷盘元代作品
  图87《花鸟》刺绣(宋代作品)
  许有三百英尺高,且与内廷相隔,因而它与许多城门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中轴线是从外城的南门延伸过来的。因为北面没有中心门,所以煤山便成了这条线的终点。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山岭上的五座亭子顺着向下的山势匀称地分布,它们的造型和色彩总是令游人赞叹不已。据朱丽叶·布莱顿(19)的记述,这些亭子经过使臣们的描绘,其美名传到了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里,于是她命人在彼得格勒的皇宫中为她复制了一座。
  再向下去,便有一株铁链拦护的树,指示出明朝末帝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上吊自尽的地点。皇帝一大早便换了衣裳,脱去了皇袍,宫中响起了早朝的钟声,可是没有一人上朝。皇帝穿了一件短小的绣龙上衣和黄紫二色长袍,赤着左脚,由一名叫王承安的忠心太监陪伴,从神武门出宫,进到煤山园内。他凄然凝望着城中,在长袖的袖口上写下了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他便在有名的“皇家冠带”亭内上吊而死,那位忠心的太监也一同赴死。(20)
  颐和园有着同北海、中南海一样的景致。它也是建在山水之间,装点有塔庙、游廊,只是它规模要大得多,也更加奢华。有案可稽的是,它是一个老太婆的五千万美元的即兴之作。慈禧太后挪用了二千四百万两银子,营造这座供她玩赏的巨大游乐场。
  常听人说中国为此付出了高的代价,因为海军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之手,致使中国不得不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我很怀疑这一说法。即便中国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海军,它也会在战争打响后片刻即告溃灭。挪用海军军费的主意是受到太后的著名首席大臣李鸿章的赞同的,即便当时朝廷的情形换个模样,中国也不会拥有像样的海军。李鸿章的搜刮之手从煤铁矿到河运是无孔不入的,他和盛宣怀都是那一代人中的首富。他们所办的中国轮船运输公司以贪污腐败而臭名昭著。一九一一年中国革命民众的大暴动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推倒盛宣怀。如果说这类人连赢利性的商业航运公司都办不好,还谈得上什么办海军呢?在天津,八国联军打算将带来的近百万磅弹药和杂凑的来福枪、炮弹卖给买办,这些军火都是俄、德、法、英、捷克诸国造的,实际上是否能用就另当别论了。在一艘海战中被俘获的中国炮舰上,人们发现它只携有两发炮弹。如此看来,即便是那笔钱不被那满脑子私欲的老太婆挪作他用,难道中国就能在海战中战胜日本吗?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曾想部分毁掉颐和园,可他们终于未能做成。几年以后,园子又经修复,得以重放昔日光彩。
  有一幅传世的画轴,是为庆贺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作的,节日中充满喜庆气氛的城市风光尽展在妙笔长卷之中。它引导观赏者的视线从内宫经过城西北的景致,再穿过西直门,进入西北郊,停在老颐和园外的几道门那儿。画面展现了那个重大日子的庆贺场面。列阵的士兵、骑兵、御用车马仪仗、聚集在各处的满族旗手以及乐工和杂技艺人,最后还有沿西郊大路分布的客栈,来自各省的行会把它们都占用了。画上的文字说明着各个戏院是由哪个行会或衙门出资承办的。
  颐和园即新圆明园,它的园址毗连圆明园的废墟。那场浩
  图88《枇杷戏猿图》宋代作品
  图89《泼墨仙人》梁楷(宋代)作
  劫发生在咸丰朝。那时,著名的慈禧太后还是个年轻姑娘。她随同她的国王夫君一道,可耻地逃到热河。那段回忆想必如创痛一样令她无法释怀,她是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昔日风采的,可眼下却为兵燹所夷,显然再无修复之望。那是一种惨绝的践踏文明的行径。她在晚年以为她应当建一座新园以享快慰,于是便有了现在这座颐和园。她为此颇觉得意,以致于在这新游乐处所竣工后,她在里面度过了她的大部分时日。
  这座颐和园,从建筑学的观点看,确实代表了中国关于地上天堂的幻想。有时它被称为万寿山,因为园中最显耀的便是万寿山,它坐落在西山之麓,靠近玉泉山。山上的建筑鳞次格比,山北的入口处还有一座建筑群,人口通至湖的北岸,那里有一座宏伟的佛香阁,燹丽高峻,矗立山顶,直薄云天。这座建筑最能代表中国人“阁”建筑的理想,建阁于高处意在望远。在园中不计其数的建筑物中,包含着一座三层的戏台,一个设有铁制转藏轮的亭子和庭院。这是为慈禧太后建成的一处绝妙居处,位于一片美丽的石庭之前,装点有一对铜鹤和其他摆设,最讲究的是从特定角度、位置上观览景致时可见出的匠心。正如现代建筑中观景窗的设计追求那样,亭台楼榭通常都选在前景与远景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之处。从不同的地方都能见到玉泉山上汉白玉塔的姿影,因此人们在远处也会看到装点着汉白玉牌楼的整个景观,犹如置身梦境之中。
  在较低处,一座华美的拱廊立于岸上,两端立有两尊来历久远、闻名遐迩的铜狮。整个湖岸线都是由绵长的汉白玉栏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绘长廊环绕着的,以秀美著称。站在拱廊之下的人们可以看到隔湖相对的龙王岛,以及通向岛上的十七孔桥。再向远望,在岛的一角,横有一座以其精美而著名的桥,人称罗锅桥或驼背桥。“
  那条大石船,又称石舫,有两层楼高,长约八十英尺,伫立不动,泊于水中,其状如真,构想新异。有一次慈禧太后弄来了一条游玩的汽船游湖,船游一周达四英里长,但她后来却没有再游——也许是她买不到零部件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老北京的精神(1)第2节:老北京的精神(2)
第3节:四季(1)第4节:四季(2)
第5节:城市(1)第6节:城市(2)
第7节:城市(3)第8节:古老的辉煌(1)
第9节:古老的辉煌(2)第10节:古老的辉煌(3)
第11节:古老的辉煌(4)第12节:古老的辉煌(5)
第13节:军阀,皇后和嫔妃(1)第14节:军阀,皇后和嫔妃(2)
第15节:军阀,皇后和嫔妃(3)第16节:皇宫和御苑(1)
第17节:皇宫和御苑(2)第18节:皇宫和御苑(3)
第19节:皇宫和御苑(4)第20节:皇宫和御苑(5)
第21节:皇宫和御苑(6)第22节:皇宫和御苑(7)
第23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1)第24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