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蘇軾的夫人王弗病逝後,棺槨寄放於汴京城西的一個寺院內。後因蘇軾的官職不斷提升,王弗作為原配夫人,先後被朝廷追贈“魏城君”、“崇德君”、“通義郡君”等稱號,辭世多年之後,纔因蘇軾當上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要職,榮膺“誥命夫人”。
  宋神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王弗去世尚不足一年,官為霸州文安縣主簿(正九品下)、在太常禮院參與編修禮書的蘇洵因病在汴京去世。宋英宗下詔撫恤,並賜給銀兩、絹帛,宰相韓琦等要員也都有銀錢饋贈。蘇軾卻謝絶了這些賜贈,衹請求朝廷能給父親一個名副其實的官職。宋英宗答應了他的請求,追贈蘇洵為光祿寺丞(從六品上,與兒子蘇軾大理寺丞相同),又特令有關部門出具朝廷官船,運送蘇洵靈柩回眉山安葬,王弗的靈柩因此而得以隨行,並安葬於公公和婆婆的墓側。蘇軾在他為愛妻所寫的《墓志銘》中悲嘆道:
  君得從先夫人於九原,餘不能。嗚呼哀哉!餘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
  古代為父母丁憂,名義上是守喪三年,實際每年以九個月計,共兩年零三個月。就在蘇軾兄弟遠離京師,在眉山給父親服喪期間,朝廷發生了巨大變化,三十六歲的宋英宗因病而亡,他的兒子、年方二十的宋神宗即位。待他們服喪期滿,已到了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七八月間。
  就在此後秋鼕之際,蘇軾續娶王弗的堂妹王閏之。蘇軾後來在哀悼第二位嶽父的《祭王君錫文》中說:
  軾始婚媾,公之猶子。
  允有令德,夭閼莫遂。
  惟公幼女,嗣執罍篚。
  恩厚義重,報宜有以。
  ——《蘇軾文集》捲六十三
  “猶子”便是侄輩,這說明王君錫是王弗的叔叔,閏之即是王弗的堂妹。“罍”是燒茶的泥罐,“篚”為采桑用的竹筐,這兩個字雖是謙辭,卻恰如其分地表明閏之的身份,一個擅長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
  值得註意的是,蘇軾所娶的王閏之,當年已經二十一歲 。根據宋代禮儀,“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喪服在身,“皆可成婚 ”。從蘇傢的八娘十六歲嫁給程之才、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史氏十五歲嫁給蘇轍來看,眉山女子,出嫁之日多在十五六歲之間。那麽,閏之為何二十一歲還待字閨中呢?
  原因衹能有一個,那就是三年前王弗病逝時,蘇王兩傢已經議定,將閏之嫁到蘇傢接替堂姊,給蘇軾當繼室。這樁姻緣,極有可能是王弗在病危之際作出的安排,否則,蘇軾身為兩中製舉的“天子門生”、從六品的直史館官員、歐陽修多次公開宣稱他將是未來天下的文章宗師,不可能去娶一名韶華已逝的村姑。
  這一點,確實被研究蘇軾、為其修譜作學者們所忽略了。
  元祐八年,閏之病逝於汴京,蘇軾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終於清楚地道出原委:
  昔通義君,沒不待年;
  嗣為兄弟,莫如君賢。
  婦職既修,母儀甚敦。
  三子如一,愛出於天。
  ——《蘇軾文集》捲六十三
  “通義君”為朝廷後來對王弗的追封,“沒有待年”,說明在王弗去逝尚不到一年,蘇軾和閏之的婚事便已定下。這樣做目的很簡單:惟有閏之作為繼室,王弗所留下的幼兒蘇邁纔會得到精心呵護。果然,閏之對姐姐的兒子和自己後來所生的蘇迨、蘇過,“三子如一”,皆同己出,蘇軾不久便重新有了和諧、美滿的家庭。
  根據自己在娘傢的排行,新娘子原叫二十七娘,“閏之”這個名字,顯然是蘇軾給取的,她所出生的慶歷八年閏正月,而閏之恰恰生於這個閏月裏,“閏”的字面意義就是不期然而然地“增多”,對於蘇軾來說,中年喪妻,衹好無奈地給孩子找個繼母,也與“閏”字吻合。
  考察蘇傢族譜,我們發現,蘇傢的女人與當時社會大多數女性一樣,都沒有正式名字。蘇軾祖母稱史氏,母親也衹叫程夫人,而蘇轍的妻子一輩子安於“史氏”之稱,惟有蘇軾的兩個夫人和侍妾朝雲,都和男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名、字,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從這一點來說,嫁給蘇軾這樣一位大文人,是她們莫大的幸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