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病隙碎筆   》 第22節:病隙碎筆2(9)      史鐵生 Shi Tiesheng

  二十七
  作傢陳村說過:讓中國人心裏不平衡的事情有兩件,一是世界杯總不能入圍,二是諾貝爾文學奬總不能到手,這兩件事弄得球迷和文人都有點魔魔道道。關於後一項,真是不大好再說什麽了,要麽是酸,要麽是苦,甚至於辣,敬仰與渴望、菲薄與譏嘲也都表達過了,剩下的似乎衹有悶悶不樂。
  說一件真事:五六淑女閑聊,偶爾說起某一女大學生做了"三陪小姐",不免嗤之以鼻。"一晚上掙好幾百哪!"--嗤之以鼻。"一晚上掙好幾千的也有!"--還是嗤之以鼻。有一位說:"要是一晚上給你幾十萬呢?"這一回大傢都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相視大笑。這剎那間的沉默頗具深意--潛意識總是誠實的。那麽,做一次類推的設想:五六作傢,說起各種文學奬,一致的意見是:藝術不是為了誰來拍拍你的後腦勺兒。此一奬--搖頭。彼一奬--撇嘴。諾貝爾奬呢?--我總想,是不是也會有那麽一瞬間的沉默以及隨後的大笑?
  幾位淑女沉默之後的大笑令人欽佩,她們承認了幾十萬元的誘惑,承認自己有過哪怕是幾秒鐘的動搖,然後以大笑驅逐了誘惑,輕鬆坦然地確認了以往的信念。若非如此,沉默就可能隱隱地延長,延長至魔魔道道,酸甜苦辣就都要來了。
  很難有絶對公正的評奬這誰都知道,何不實實在在把諾貝爾奬看作是幾位瑞典老人對文學--包括中國文學--的關懷和好意?瑞典我去過一次,印象是:離中國真遠呀。
  二十八
  殘疾人中想寫作的特別多。這是有道理的,殘疾與寫作天生有緣,寫作,多是因為看見了人間的殘缺,殘疾人可謂是"近水樓臺"。但還有一個原因不能躲閃:他們企望以此來得到社會承認,一方面是"價值實現",還有更具體的作用,即改善自己的處境。這是事實。這沒什麽不好意思。他們和衆人一道來到人間,卻沒有很多出路,上大學不能,進工廠不能,自學外語嗎?又沒人聘你當翻譯,連愛情也對你一副冷面孔,而這恰好就幫你積纍起萬千感慨,感慨之餘看見紙和筆都現成,他不寫作誰寫作?你又不是木頭。以史鐵生為例,我說過,他絶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我記得他曾在某一條少為人知的小巷深處,一傢街道工廠裏,一邊做工一邊做過多少好夢,我知道是什麽樣的夢使他屢屢决心不死,是什麽樣的美景在前面引誘他,在後面推動他……總之,那個殘疾的年輕人以為終有大功告成的一天,那時,生命就可以大步流星如入無人之境。他决心賭一把。就像歌中唱的:我以青春賭明天。話當然並不說得這麽直接,賭--多難聽,但其實那歌詞寫得坦率,衹可惜今天竟自信到這麽流行。賭的心情,其實是很孱弱、很擔驚受怕的,就像足球的從决心變成擔心,它很容易離開寫作的根本與自信,把自己變成別人,以自己的眼睛去放映別人的眼色,以自己的心魂去攀登別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腳去走別人的步。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乃至太渴望被世界承認了,渴望之下又走進殘疾。
  二十九
  二十多年前,殘疾人史鐵生改變了幾次主意之後,選中了寫作。當時我真不知這會把他帶到哪兒去,就是說,連我都不知道那終於會是一個陷阱還是一條出路。我們一起坐在地壇的老柏樹下,看天看地,聽上帝一聲不響。上帝他在等待。前途莫辨,我衹好由着史鐵生的性子走。福禍未卜很像是賭徒的路,這一點由他當時的迷茫可得確證。他把一切希望都壓在了那上面,但一直疑慮重重。比如說,按照傳統的文學理論,像他這樣寸步難行的人怎麽可能去深入生活?像他這麽年輕的人,有多少故事值得一寫?像他這麽幾點兒年紀便與火熱的生活斷了交情的人,就算寫出個一章半節,也很快就要枯竭的吧,那時可怎麽辦?我記得他真嚇得夠嗆,哆嗦,理論們讓他一身一身地冒汗--見過就要輸光的賭徒嗎?就那樣兒。他一把一把地賭着,盡力嚮那些理論靠攏,盡力去外面拾撿生活,但已明顯入不敷出,眼看難以為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病隙碎筆1(1)第2節:病隙碎筆1(2)第3節:病隙碎筆1(3)第4節:病隙碎筆1(4)
第5節:病隙碎筆1(5)第6節:病隙碎筆1(6)第7節:病隙碎筆1(7)第8節:病隙碎筆1(8)
第9節:病隙碎筆1(9)第10節:病隙碎筆1(10)第11節:病隙碎筆1(11)第12節:病隙碎筆1(12)
第13節:病隙碎筆1(13)第14節:病隙碎筆2(1)第15節:病隙碎筆2(2)第16節:病隙碎筆2(3)
第17節:病隙碎筆2(4)第18節:病隙碎筆2(5)第19節:病隙碎筆2(6)第20節:病隙碎筆2(7)
第21節:病隙碎筆2(8)第22節:病隙碎筆2(9)第23節:病隙碎筆2(10)第24節:病隙碎筆2(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