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图说北齐高洋墓   》 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      朱岩 Zhu Yan

  2湾漳墓陶俑(26):772号鼓乐俑,表现了一个正在吹奏笛箫的军卒形象
  陶俑中还有几十件戴平巾帻、穿袴褶的侍从俑和跽坐俑,它们大多都是持乐器演奏的乐人形象。由于手中所持乐器许多为有机物质,已经腐朽,无法得知为何种乐器,但是仍能根据演奏姿势或某些迹象加以推测:有几件立俑的身上有一个或几个小孔,应当是用来插置模型鼓用的;跽坐俑属于抚琴俑,在他的膝上有按压的痕迹,推测原来应放置着木质琴筝类乐器。
  墓中出土的十几件舞俑,应当是与奏乐俑相配合的。他们身穿朝服,头戴官帽,与鼓乐俑组合表现的,应该不是一般的娱乐性舞蹈,而是同礼乐仪式有关。
  
  2湾漳墓陶俑(28):1268号舞蹈俑
  
  2湾漳墓陶俑(30):775号舞蹈俑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一件胡服老人舞蹈俑,造型生动,颇为奇特,和我在磁县博物馆中看到的茹茹公主墓胡服老人俑非常相似。对这种陶俑的身份,目前众说不一,有的把他称为"萨满巫师俑",这恐怕不妥。在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中也有这样的形象,他应该是在礼仪事典中的一位舞人。
  
  2湾漳墓陶俑(31):舞蹈俑。
  和仪仗队列鼓吹有关的,还有另一类军乐队--"横吹"。组成这类军乐队的乐器,主要是鼓和角。角起源于西北地区从事游牧狩猎的古代民族,因为胡角演奏的姿势是横吹,所以这类以角为主的军乐也因此得名。
  一般认为,鼓吹与横吹在使用上的区别是:鼓吹可以进入朝堂,是卤簿仪仗的组成部分;而横吹则一直用于军乐。北朝时期,在鲜卑族的骑兵部队中,使用的军乐主要是横吹。到了隋代,横吹也进入到卤簿仪仗中,和鼓吹一样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北朝时期,鼓吹和横吹除了用于演奏,还配上曲辞进行演唱,曲辞大多采录于当时流行的北方民歌。特别是横吹,其风格浑厚粗犷,伴随着纵横驰骋的游牧铁骑,张显出其豪迈的文化气质。
  北朝出现了许多豪放粗犷的曲辞佳作,如《企喻歌》、《琅邪王歌》、《紫骝马》、《折杨柳》等,这些曲辞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恢弘意境的唐诗,就是在它们的影响下,留下了众多千古绝唱。
  色彩纷呈的时代
  高洋墓壁画规格宏大,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高洋墓的壁画,是经过统一设计筹划的,由起稿、定稿、敷色、勒线强调等步骤完成。
  起稿,主要是用毛笔绘出淡墨线。初稿的淡墨线大体确定了各种形象的位置、轮廓及某些细部。起稿的时候还少量使用了刻划的方法,刻划的线条一般十分浅细,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竹签。
  起稿完成后即以浓墨线、朱红线绘制定稿。定稿在绘画过程中完全不受初稿的束缚,可以说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定稿可以调整初稿中形象位置、相互关系、整体布局等。壁画、地画定稿的工作量极大,远非一人能够胜任,它不可能出自于一位画家之手。
  敷色是定稿后的重要工序。色彩运用得当,可以为壁画增色,可以强化和生动定稿形象的表达,反之则有损原稿精神,严重的还可能遮盖定稿线,成为败笔。
  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期,有的寺观壁画完成之后,由于找不到成色的最佳人选,为了避免出现有损原画精神的情况,于是竟出现了一些不涂颜色的"白画"。高洋墓壁画的敷色与定稿技法纯熟,相得益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第1节:通往湾漳之路第2节:七十二疑冢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第4节:最高大的坟丘天子冢(图)
第5节:开进湾漳村(图)第6节:初见帝王威仪(图)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第8节:墓道壁画人物
第9节:两侧的仪仗队列第10节:地下水出现了(图)第11节:朱雀门中睡国宝(图)第12节:被侵扰的武士(图)
第13节:墓葬部分被盗掘(图)第14节: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图)第15节:锁定陵墓主人第16节:苍狼出世(图)
第17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第18节:双面皇帝第19节: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第20节:乍现盛世曙光(图)
第21节:华丽时代(图)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第23节:画家的线条老到纯熟第24节:迷雾重重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