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巴金“前往复旦大学,应邀出席陈望道、章靳以、萧乾等教授举办的宴会。餐毕到教室参加座谈会,因学生太多,临时改到大礼堂。与会者尚有茅盾、叶圣陶、郑振铎、李健吾、马宗融、卞之琳、王辛笛等。听茅盾讲了目前文化界情况和叶圣陶《关于语言和文字》的讲演”。巴金未发言。
《寒夜》是巴金的顶峰之作,于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中写道:“青年常常受了巴金小说的启发而走上革命。……”在他的《寒夜》、《憩园》等作品中,“收敛或潜藏”了“以前的激动的热情”,“以深厚的人道主义者悲悯的胸怀写出了这些不大合理的社会。……并用作品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动人的场面,但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朴素地写来,仍然是很感动人的。”
1947年5月下旬,巴金获悉萧乾6月初去重庆。返沪之前要到汉口逗留几天,就托付他找田一文谈谈。在四川的期间,萧乾与巴金幼弟李济生同访老画家柯璜,在歌乐山合影留念。
1948年5月下旬,上海一万多名大学生集会,反对复活日本侵略势力。学生的示威游行遍及北平、武汉、成都、昆明。
6月18日,朱自清教授等数百人在北平联名发表宣言,抗议日本侵略势力复活,拒绝领“美援面粉”。
1949年4月上旬,巴金的挚友、原复旦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马宗融病逝。巴金赶到回民联络站,向遗体告别,安抚死者的遗孤,并说服他们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徐家汇回民公墓。参加筹备并出席公葬仪式后,将马宗融从台北带回的书捐赠学校。萧乾在《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一文中最早披露了巴金一家人照顾这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的事,但未指名道姓。巴金在《怀念马宗融大哥》中,只写道:“两个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
解放初期,巴金和胡风经常见面。“出席全国文代会,我们不是在一个团,他先到北平,给编在南方第一团。会后他和我,和第二团的同志们同车回上海。9月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我们同车赴北平,住在华文学校,每人一个房间,我就在他的隔壁,每天总要到他屋里坐十多分钟。”
10月1日巴金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1月3日晚8时,到文艺处参加上海文协常委会,会上决定各部门负责人选。主席冯雪峰,巴金任副主席、创作部长和文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注释:
①引自《最初的回忆》,《巴金全集》第12卷第3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引自《我的几个先生》,《巴金全集》第13卷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引自《家庭的环境》,《巴金全集》第12卷第400页。
④引自陈思和著《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第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⑤引自《新年试笔》,《巴金全集》第12卷第265页。
⑥引自《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第126页。
⑦引自《一篇序言》,《巴金全集》第16卷第4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⑧引自《华兹华斯故宅重新焕发活力》,《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14日。
⑨引自《华兹华斯儿时故居重新开放》,《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⑩引自《最初的回忆》,《巴金全集》第12卷第374页。
引自《巴金全集》第1卷,第443—444页。
同上,第442页。
引自《童年》,《巴金全集》第12卷第316页。
参阅尧枚遗书,转引自《谈〈秋〉》,收《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页。
引自《信仰与活动》,《巴金全集》第12卷第405页。
引自汪应果《巴金论》,第1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引自《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第44—45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