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劉廣宇 Liu Anyu
魏徵身材矮小,相貌平常,而太宗卻魁梧偉岸,但兩個人爭論起政事來,魏徵總能激昂慷慨,從不看皇帝臉色,常常使太宗盛怒,殿上其他的臣子常常為他捏把汗。其他臣子很難做到這樣,就連跟隨太宗打天下的老臣房玄齡也如此。一次,太宗在北門皇宮區興建房屋,這項工程不在計劃之內,房玄齡已經過問了監工的竇德泰,竇德泰去報告了皇帝,太宗訓斥房玄齡說:“你衹管南衙的事就行了,朕在北門營造,與你何幹?”房玄齡衹得謝罪。魏徵在一旁見了說:“臣不明白,陛下為什麽責備宰相(房玄齡),宰相又為什麽要謝罪?”太宗讓魏徵講明白話的意思,魏徵說:“房玄齡身為宰相,為陛下的股肱耳目,如陛下有營造,他怎麽不可以知道?如果是合理的營造就應該全力幫助陛下建好,如果不合理,就應該奏明陛下停建,這纔是‘君使臣,臣事君’的道理。宰相無罪,陛下責備他,這是我不明白的,宰相自知無罪卻謝罪,這又是我不明白的。”魏徵總是當着大臣的面跟太宗爭論,有時很使太宗下不來臺。一天,太宗散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問:“皇上要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當衆侮辱我。”長孫皇后聽了,急忙回室內穿上朝服出來,嚮太宗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君。”太宗聽了怒氣纔消。
有一年,公卿大臣都主張封禪,太宗也認為自己功德很高,可以封禪了,衹有魏徵不同意,太宗問:“你說為什麽不能封禪?難道是功未高嗎?德未厚嗎?國未安嗎?遠夷未服嗎?年𠔌未豐嗎?”魏徵回答說:“陛下功雖高,老百姓沒有得到恩惠;德雖厚,恩澤還沒有普及;天下雖平定,國傢還未富裕;遠夷雖慕義,財力還未足以奉他們;年𠔌雖豐收,倉廩還空虛,所以我不同意封禪。”他又用一個身體虛弱的人來打比方,使太宗明白了道理,“封禪必然加重百姓的負擔,以後連年免除賦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費。如果再有水旱災害,百姓就無法生存了,這時如有人煽動叛亂,那時就晚了。”太宗聽了無話反駁,衹好作罷。
群臣見太宗善於納諫也鼓勵提意見,因此上書言事的人非常多,有的人說得言不符實,太宗有些生氣,欲加責罰,魏徵認為這樣會堵塞人口,從此再沒有人敢進言,就說:“陛下想聞得失,當讓人們說話,說對了,對陛下有益,說錯了,也無損國傢。”太宗聽了說:“此言是也。”
在這裏,約束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行為,使得他能夠聽從魏徵建議的,正是孔子所提到的德。孔子認為,管理國傢政務的原則,是首先要修養高尚的德品,一旦為政者德品形成強大的感召力,自然而然的就會得到百姓的擁戴,四夷賓服,天下太平。
為政以德,並不意味着排斥法律,更談不上人治。法律是外在的約束,德是內在的約束,唯有內外相合,纔是真正客觀評價孔子思想的態度。
孔子說,為政者修養個人的品德,製定政策註重民衆的感受,讓更多的人從中受惠而不是産生人為的不公正。那麽,政令的推行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強行推動,自然而然地就會受到廣大民衆的支持與歡迎。
最重要的是,孔子在這句話中表述了儒傢最精要的思想,為政者衹有為民衆所想,不懷偏私之念,纔不會為民衆所棄。這種思想穿透了歷史的長河,至今仍然渙發着智慧的光芒,是我們國人永世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為政寬和是為宜
孔子是一個洞察人性的心理學大師。他指出,如果為政者強行推行不得人心的禁令,並輔以嚴苛的刑罰的話,百姓在與官府的博弈之中就會將心思用到免於刑罰上來,不是以觸犯了刑律為恥,而是以觸犯了刑律卻僥幸逃脫了懲罰而為榮。
而如果為政者德庇四方,推行為百姓所期待並擁護的政令,並以禮節約束百姓的行為,就會培養起知恥明德的風氣,國傢的管理與治理,也就相應變得簡單了起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