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大宋帝國的滄海桑田:宋朝那些事兒   》 官學私學(1)      周膺 Zhou Ying

  《論語》上那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人多引為讀書做官論之濫觴。而實際上在孔老夫子的時代,讀書與做官尚未有多大的邏輯關係。當時的仕進之路主要靠獻策和軍功。西漢武帝創立太學,成績優秀的博士弟子可以入仕,而由秀纔、明經等察舉科目入仕的人也須經過考試,讀書與做官始有直接聯繫。上面那句話的原意是做官之人如有餘暇,應該通過學習以彌補做官的不足;讀了書再去當官做事,以檢驗學養,學以致用,並非以讀書為敲門磚。但是自太學特別是科舉興起之後,便有了“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漢書·韋賢傳》)的風氣,與此題旨漸行漸遠。宋真宗曾這樣說:“富傢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顔如玉。男子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嚮窗前讀。”(《古文真寶》前集捲首《真宗皇帝勸學文》)孔子的弟子們讀書和孔子教書都是比較寒酸的,得講個“覺悟”,不如後世之讀書這麽註重實際。
  宋初參加省試的還不過2000人,至太宗第一次貢舉(977年)即增至5300人,真宗第一次貢舉(998年)則增至2萬人。按照《宋會要輯稿·選舉上》的說法,參加發解試按5∶1的比例取得鄉試資格,則當時全國僅參加發解試的讀書人就有10萬人。後來因為貢舉人數太多,改比例解額為固定解額。據歐陽修《論逐路取人札子》載,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東南州軍取解比例是百人取一,西北州軍是十人取一。當時東南州軍人口約為西北州軍人口的2倍,按全國平均人口計,約60名至70名應試者舉選1名,如果按最少5000名省試者計,則全國僅參加發解試的讀書人就達30多萬人。據專傢推算,南宋時參加發解試的讀書人最多達100多萬。北宋晁衝之《夜行》詩有道“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傢夜讀書”,可見讀書之普及。《容齋四筆》捲五《饒州風俗》雲:“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
  這麽多人在哪裏讀書?靠幾個私塾老師即使如孔夫子教3000弟子也教不過來。學校應運而起。其實“學校”也並非宋人發明,像官學漢代已有之。但真正接近於現代學校的規模教育是自宋代開始的。宋時的學校大致有四種類型,即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各地書院、鄉塾村校。
  兩宋中央官學名目繁多,包括國子學、太學、宗學、小學、廣文館、四門學、武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醫學,等等。隋唐以前,由於門閥士族左右朝政,故國子學十分興旺。宋代隨官僚政治之取代門閥政治,國子學漸變為太學的附屬學校。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始建宗學培養宗室子弟,但規模不過百人。元豐年間創設的小學,入學年齡限於8歲至12歲,除徽宗政和年間增至千人外,其餘長期不興。廣文館、四門學應時而設,廢置無常。武學不為宋代所重視。律、算、書、畫、醫等多數技藝學,規製無定,招生很少。中央官學最主要的是太學。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創太學,學生200人,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行太學三捨法,其中中高級的內捨、上捨分別為200人、300人,初級的外捨不限額,元豐二年(1079年)令置2000人。徽宗時三捨俱加倍。崇寧三年(1104年)罷科舉,使太學成為唯一仕進之門。宣和三年(1121年)科舉雖恢復,但太學仍是進士的主要來源之一。太學的解送比例大大高於州軍,而且上捨生優異者,可直接授官。朱熹在《學校貢舉私議》一文中駡其為“聲利之潮。
  地方官學由府、州、軍、監及縣設立,始於漢代武帝時,但與仕進無關。宋仁宗屢次下詔,賜額、賜田、給書,立州縣之學。神宗熙寧年間始設學官,給予師資、經濟的保障,使之走嚮正規化。徽宗時以太學三捨考選法施之州縣學,並一度有取代科舉取士的設計。南宋州縣學比之北宋更加繁榮。
  官學從授課內容和生徒入學目的來看,無不因科舉而設。朝廷衡量州縣學的質量與對學官的奬勵,主要依據科舉考試成績,很像今日中學高考升學率之評定。
  書院起始於唐,至宋方大盛。唐代書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官方收藏、校勘和整理書籍的機構,史載最早的為玄宗時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另一種是私人創辦的書院,為士大夫及其子弟談書論學之所。宋代地方官學推行經歷時間較長,容量也有限,而各類書院發展較快。北宋前期有書院38所,白鹿洞、嶽麓、嵩陽、石鼓、應天府、茅山等著名書院,原為地方官或其他人私創,後來朝廷通過賜額、賜書、賜田和任命教官等手段加以控製,有了半官辦性質。慶歷以後,辦學重點移到州縣學,衆多的書院因經濟等原因而關閉。但南宋地方官學也遇到財政睏難,且管理不善,而書院則管理有方,教學質量高,一些理學家雖自傢仕履不顯,但弟子和私淑卻有勢力把持發解、盛殿試,所以書院又繁榮起來。
  鄉塾村校規模孝分佈廣、收費低,將教育推廣於窮鄉僻壤。這類學校質量好壞不齊,但文化普及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北宋的許多大政治傢、文學家都出自於其間。如本書中常提到的王禹稱、呂蒙正、張齊賢、杜衍、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都受益於鄉村先生的教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目錄序言蝴蝶夢裏傢國(1)序言蝴蝶夢裏傢國(2)900年前的現代化問題
《救荒活民書》紙幣與信用奇璞與良儈(1)奇璞與良儈(2)
開肆三萬傢(1)開肆三萬傢(2)粘在地上的商業皇傢外貿
官辦“公司”專業戶《耕織圖》畫金刺綉滿羅衣
南宋官窯竜井問茶(1)竜井問茶(2)宋學精神
理學為誰用官學私學(1)官學私學(2)選人考什麽纔(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