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與文明   》 4.陽光産品(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墾畦澆曬法出現於1300年前,當時海????各個産區大都是煎煮成????。海????走嚮墾畦曬????,是在宋元以後,一直到明清纔普及開來。運城????池墾畦澆曬法的出現,在世界上的日光曬????史上居於領先地位。
  墾畦澆曬法的出現,使運城????池????的産量、質量都有很大提高。據記載,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全國????利收入達到了600萬緡,占到全國財賦收入的一半,其中運城????池的????利收入達到150萬緡,占全國????利收入的四分之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它說明大唐王朝食用運城????的人一定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不能想象沒有那裏的池????人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
  元代時,運城????池曾廢棄墾畦澆曬法,恢復日光曝曬、集工撈采的舊有方式産????,????産量有較大幅度減少。明代開始????池又逐漸恢復了墾畦澆曬法,生産得以恢復和發展,重新出現勃興之勢。
  清代在運城????池繼續實行墾畦澆曬法,並於清順治六年(1649)在????業政策上進行重大調整,實行“畦歸商種”,由政府將????池的????畦租給????商曬????,並嚮????商徵收畦稅。畦歸商種以後,運城????池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業生産關係發生了變化。????商既是????的生産者,又是????的運銷者,集生産、運銷於一身,這個辦法的實行促進了????池生産的發展。
  硝板上的收穫
  ????池墾畦澆曬的畦地—結晶畦,建造在硝板之上,這是運城????池生産的一個重要特點。
  硝板是硫酸鈉(芒硝)和硫酸鎂結合的食????,其中還包含有少量的氯化鈉(食????)、硫酸鈣及不溶解物,學名為Astrakanite,即白納鎂礬。由於鹵水中含鈉、氯、硫酸、鎂,每年到了鼕季,便會生成硫酸鈉(芒硝)。但到了春季氣溫上升以後,又分解為氯化鈉和硫酸鎂。氯化鈉在夏季氣溫炎熱時結晶析出,而硫酸鎂則留在水中,到秋季溫度達到22℃~24.5℃之間時,就生成硝板。一年一年,愈結愈厚,硝板的厚度一般可達到1~3.5米。這是自然造化之功,運城????工利用這天成的硝板,造成了結晶畦。
  曬????的結晶畦就建造在硝板上面,面積不等,有1~2畝大的,也有10畝上下的。硝板表面很堅硬,如同石塊一般。硝板下面有蜂窩狀的空隙,鹵水可以貫流其間。每個結晶畦的四角都打有鬥窩(孔洞)直達硝板底層,鬥窩用於灌進飽和鹵水,待????結晶之後又可以通過它將畦內餘水撤出,以便於鏟????。結晶畦每年都要在春天整修,達到平整、光潔、堅實、利水的標準。
  硝板結晶畦利用氣溫變化條件,使鹵水在適當時機將硫酸鈉和硫酸鎂析出附着在硝板的表層,使鹵水中氯化鈉的含量提高,既有利於????的結晶,又可以提高????的質量。硝板還有吸熱保溫作用,白天結晶畦裏的鹵水上有陽光的輻射,下有鹵水蓄熱,上下交攻,促其蒸發。夜晚結晶畦硝板下的溫度不會很快降低,有利於????的持續結晶。
  此外硝板還有助長晶析作用,池????結晶析出先成結晶核,結晶核在硝板上晝夜溫度變化適宜的條件下,能夠慢慢生長,最後凝結為顆粒大、形體完整、色澤潔白的食????。
  運城????池在硝板上製畦曬????,是前人長期實踐的智慧結晶,是在運城????池特定環境中的獨特創造。在國內和世界天日曬????的産區中,還沒有發現同樣的例子。
  玄機:鹹鹵配淡水
  運城????池在曬製中,還給鹵水配入淡水,這在天日曬????中也是獨特的發明。搭配淡水最早的記載,是在墾畦澆曬法出現的唐代。淡水質量越純淨越好,如果????在結晶過程中遇到適量雨水,産出的????質量就好,稱為“雨水????”,是????中佳品。
  這正是池????的特別之處。
  鹹鹵配淡水,是古代????工的一個創造。不消說,這也是運城池????生産的一個玄機。
  由於????池鹵水含有相當數量的硫酸鎂和氯化鎂,鹵水的飽和濃度一般在30°左右,????在結晶過程中,硫酸鎂等成分不易析出,會隨着????的晶核生成,影響????的質量,????質不純淨,????味發苦。
  上一頁
  [返回目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鹵(1)2.穿井取鹵(2)2.穿井取鹵(3)2.穿井取鹵(4)
2.穿井取鹵(5)2.穿井取鹵(6)2.穿井取鹵(7)2.穿井取鹵(8)
2.穿井取鹵(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陽光産品(1)4.陽光産品(2)4.陽光産品(3)5.造????者:????丁(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