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的幫助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
王蒙 Wang Meng
有時候我覺得無是最高境界的有,是最最美妙的有,是得其神韻的有。一個人沒有最高的頭銜,例如孔子,卻實際上起着萬世師表的作用,不是更偉大嗎?設想一下,如果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如果孔子有過商鞅、吳起、李斯、管仲、蘇秦、張儀式的職位與辛勞,他還能有今天的地位嗎?有了實際事物的充實與疲勞,有了現實主義的妥協與因應,你將失去多少理想主義的美麗!再如鄧小平,他的無最高頭銜身份,正是他對自身的威信、權力、經驗、魄力、把握性與正確性的最高級的自信的結果與表現。而越是一個沒有把握、沒有足夠的貨色和活兒的人,越是計較自己的名位,離了名位一天都不能活,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為什麽我們評價一個人,寧願等到他身後,等到蓋棺之後再來論定?這也是因為無,要求無:他已經不在人間,評價中更少利益考量,更少顧慮畏懼,也更少意氣偏見。沒有現實的非正常因素幹擾你,你的評價更接近真實可信了,更站得住腳了。
老子對於無的闡述教給了我們考慮問題的減法,即無了至少是少了私心雜念,纔有澄明清晰。無了意氣用事,纔有客觀公正。無了雞毛蒜皮,纔有正經成就。無了囉囉唆唆,纔有見識境界。無了少了蠅營狗苟,纔有真正的人物。無了怨天尤人,纔有勇猛精進。無了卑躬屈膝,纔有堂堂正正。
而那些卑微,那些低下,那些愚蠢,那些笑柄,那些倒行逆施,不恰恰是一心占有,一心爭奪,一味計較,一味摳縮的“有”個沒完的結果嗎?他們的惡言惡行,與其是說由於少了什麽無了什麽,不如說是,恰恰是有了太多不該有的神經兮兮、吹牛冒泡、私欲膨脹,患了多動癥嗎?
讓我們想想那些以“無”造的詞吧:無量,無限,無界,無私,無欲,無畏,無疑,無驚,無慮,無愧、無悔、無求,無尤,無(挂)礙,無盡,無等覺(佛教名詞,韓國光州的無等山即因此而命名)。這些詞都有正面的含義和耐人尋味的內涵。另外如無常,無定,無知,無緣,無味,無覺……則雖有中性或負面意思與某種宿命感,仍然給人哲理玄思的啓示。
無,常常是有的前提。有,也常常是無的後續結果或者無的變形。有備無患。有恃無恐。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活。戰無不勝。天下無敵。無懈可擊。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永垂不朽。萬無一失。忍無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最後的兩句話是孔子說的,他說:“寧武子這人,國傢太平時,就聰明;國傢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有的譯成:國傢混亂了他就裝糊塗。我以為不一定是裝糊塗,裝糊塗成了表演藝術了。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合乎大道的本性,邦一無道,他還真的傻了,一條見解也說不清楚,一點策略也搞不出來,既沒有靈氣,也沒有高招,這種本能本性的合於大道是連孔子也學不到的。
從上述的這些成語、熟語中,我們可以探討出許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
再說,無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纔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無了教條崇拜,纔有與時俱進。無了虎狼之心,纔有了心存善良。無了患得患失,纔有了寵辱無驚。無了愚昧迷信,纔有了科學理性。無了自吹自擂,纔有實事求是。無了驚懼焦慮,纔有心理健康。有所不為,也就是無為的起碼條件,纔有了格調與尊嚴;而無所不為,什麽都幹,我們說的要什麽有什麽,就很可悲了。
我早就體會到了什麽叫好人、什麽叫壞人。好人就是有所不為的人。壞人就是無所不為的人。有所不為的人比無所不為的人少一點裝備武器,壞人造謠,好人不能造謠。壞人整天打小報告,好人不能也去打這種類型的報告。壞人招多招奇招狠招毒,而好人衹有一個武器:大道。最後還是好人取勝的機會多。如老子此後所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
|
|
前言:老子的幫助 | 第一章 衆妙之門(1) | 第一章 衆妙之門(2) | 第二章 知美即惡(1) | 第二章 知美即惡(2) | 第三章 虛心實腹 | 第四章 和光同塵(1) | 第四章 和光同塵(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1) | 第五章 天地不仁(2) | 第五章 天地不仁(3) | 第五章 天地不仁(4) | 第六章 𠔌神玄牝 | 第七章 無私成私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第九章 功遂身退(1) | 第九章 功遂身退(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1) | 第十章 如嬰兒乎(2) | 第十章 如嬰兒乎(3)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 |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 |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 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