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記   》 捲二十一 五代史      張翼 Zhang Yi

  薛居正五代史
  宋太祖開寶六年四月,詔修梁、唐、晉、漢、周書。其五代史者乃後人總括之名也。七年閏十月,書成,凡一百五十捲,目錄二捲。監修者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為盧多遜、扈蒙、張淡、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見宋史及晁公武讀書志、玉海所引中興書目)皆本各朝實錄為稿本。此官修之史也。
  其後歐陽修私撰五代史記七十五捲藏於傢,修沒後,熙寧五年,詔求其書刊行。(見宋史)
  於是薛、歐二史並行於世。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詔止用歐史,於是薛史漸湮。惟前明永樂大典多載其遺文,然已割裂淆亂,非薛史篇第之舊。恭逢我皇上開四庫館,命諸臣就永樂大典中甄錄排纂,其缺逸者,則采宋人書中之徵引薛史者補之。於是薛史復為完書,仍得列於正史,遂成二十三史之數。今覆而案之,雖文筆迥不逮歐史,然事實較詳。蓋歐史專重書法,薛史專重敘事,本不可相無,以四、五百年久晦之書,一旦復出,俾考古者得參互核訂,所以嘉惠後學,誠非淺鮮也。
  薛史全采各朝實錄
  五代雖亂離,而各朝俱有實錄。
  梁貞明中,詔李琪、張袞卻、殷象、馮錫嘉修太祖實錄,共成三十捲。尋以事多漏略,又詔敬翔補緝,翔乃別成三十捲,名曰「大梁編遺錄」,與實錄並行。(見薛史李琪及敬翔傳)此梁祖實錄,貞明中所成也。(其庶人友珪及末帝實錄,則周時補修,說見後。)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詔盧質、何瓚、韓彥暉纂修武皇以上及莊宗實錄,瓚奏「張昭有史纔,(即張昭遠,後單名昭,宋史有傳)嘗私撰同光實錄,又欲撰三祖志,並藏唐昭宗賜武皇製詔九十餘,請以昭為修撰,並其所撰送史館。」從之。昭以懿獻及武皇不踐帝位,乃為紀年錄二十捲、莊宗實錄三十捲上之,(見薛史唐紀及五代會要、宋史張昭傳)此唐武皇以上載紀及莊宗實錄,乃天成中所成也。(薛史李愚傳:明宗時愚監修國史,與諸儒修創業功臣傳三十捲。又李之儀集,記:趙鳳修莊宗實錄,不載何挺劾劉昫疏,昫德之。是實錄並有諸臣列傳,不特朝廷政事也。)
  清泰二年,命史官修明宗實錄,次年,監修國史姚顗、史官張昭、李祥、吳承範等修成三十捲上之。(見薛史唐紀及吳承範傳、宋史張昭傳)此明宗實錄,清泰中所成也。(其閔帝、廢帝實錄,則周廣順中補修,說見後。)
  晉在漢前,而晉祖實錄反成在後。後周廣順元年七月,史官賈緯等以所撰晉高祖實錄三十捲、少帝實錄二十捲上之。此晉二帝實錄,皆周廣順中所成也。
  漢幹佑二年二月,詔左諫議大夫賈緯等修高祖實錄,是年十月,監修國史蘇逢吉、史官賈緯等修成二十捲上之。(見漢紀)此漢祖實錄,幹佑中所成也。(其隱帝實錄,亦周顯德中補修,說見後。)
  周顯德三年,詔兵部尚書張昭纂修太祖實錄,五年,昭等修成二十捲上之。六年,世宗崩,王溥請修世宗實錄,以扈蒙、張淡、王格、董淳為纂修官。(見周紀及宋史王溥傳)此周太祖實錄,皆顯德中所成。而世宗實錄亦是時所修也。
  其梁庶人友珪及末帝等實錄,亦皆周代所修。顯德三年,詔張昭補修梁末帝及唐清泰帝兩朝實錄,昭奏「本朝太祖歷試之事在漢隱帝時,請先修隱帝實錄,以全太祖之事。又梁末帝之上有郢王友珪弒逆,數月未有紀錄,請仿宋書元兇劭之例,書為元兇友珪。唐清泰帝前,尚有閔帝在位四月,亦未有編紀,並請修閔帝實錄,其清泰帝請書為廢帝。」從之。(見周紀及五代會要、宋史張昭傳)此梁庶人友珪及末帝、唐閔帝、廢帝、漢隱帝實錄,皆周顯德中所補修也。
  可見五代諸帝本各有實錄,薛居正即本之以成書,故一年之內,即能告成。今案其紀載,不惟可見其采取實錄之跡,而各朝實錄之書法,亦並可概見焉。
  薛史書法回護處
  梁太祖紀:
  朱瑄、朱瑾救汴,後帝(即朱溫)以其有力於己,厚禮而歸之。瑄、瑾以帝軍士勇悍,懸金帛誘之,軍士利其貲,赴之者衆,帝乃移檄讓之,瑾等來使不遜,乃命朱珍侵曹伐濮。案通鑒考異及五代史補:朱溫常患兵力不足,敬翔說「令麾下士詐為叛逃,即奏於唐帝,並告四鄰,以追叛為名,可以拓地廣衆。」溫大喜,從之。是兗鄆本無誘兵之事,特溫托詞以為兵端也。而薛史雲雲,是真謂瑄、瑾以誘兵啓釁矣。歐史則直書宣(歐史瑄作宣)、瑾助汴,已破秦宗權東歸,王(朱溫時已封王)移檄兗鄆,誣其誘汴亡卒,乃發兵攻之。
  天佑元年七月,帝發東都至河中。八月壬寅,昭宗遇弒於大內,遺製以輝王柷為嗣。十月,帝至洛陽,臨於梓宮,祇見於嗣君。案李彥威(即朱友恭)、氏叔琮等傳:溫既遷唐昭宗於洛陰,遣敬翔至洛,令彥威、叔琮行弒,以竜武兵夜入叩宮奏事,夫人裴正一開門,問「奏事何得以兵入?」牙官史太殺之,直趨椒蘭殿,昭宗方醉,起走,太持劍逐而弒之。是昭宗之被弒,實溫使彥威等行事也。而薛史雲溫在河中,昭宗遇弒於大內。一若昭宗之弒,無與於溫者。下又云溫至洛,臨於梓宮,祇見於嗣君。一似能麯盡臣節者。歐史則直書溫遣朱友恭、氏叔琮、蔣元暉等行弒,昭宗崩。
  二年十一月,天子(唐昭宣帝,亦稱哀帝)命帝(朱溫)為相國,總百揆,以宣武等二十一道為魏國,進封帝為魏王,兼備九錫之命,帝讓相國、魏王、九錫。案孔循傳:唐哀帝封溫魏王備九錫,拒不受,蔣元暉、柳燦馳謂溫曰「自古革易之際,必先建國,備九錫,然後禪位。」溫曰「我不由九錫作天子可乎?」是溫急於篡國,非讓殊禮也。而薛史雲雲,則似溫真能辭讓矣。歐史則雲溫怒不受。
  是歲唐昭宣帝卜祀天於南郊,溫怒,以為蔣元暉等欲延唐祚,昭宣帝懼,遂改卜郊。薛史不書。
  又是歲,溫遣人告蔣元暉私侍何太後,遂殺元暉,弒太後。薛史亦不書。
  昭宣帝禪位後,梁封為濟陰王。開平二年正月弒之。薛史亦不書。
  幹化二年,溫為其子友珪所弒。薛史亦不書,但書友珪葬太祖於伊闕,號宣陵。
  唐明宗紀:
  帝奉莊宗命討趙在禮,至鄴城,夜有軍士張破敗等鼓噪逼營曰「城中兵何罪?直畏死耳!今已與城中約,欲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帝力拒之,亂兵益擐甲露刃,環帝左右,安重誨、霍彥威躡帝足,請詭許之,因為亂兵擁入城,夕乃得出。帝欲歸藩上章,圖再舉,重誨等謂「元行欽已棄甲而去,(行欽亦以兵攻鄴,聞兵變,別拔營去)不知其所奏如何,正當赴闕自陳以杜讒口。」帝從之。至相州,獲官馬二千匹。元行欽已以蜚語入奏。及至汴,有姚彥溫來投,謂「主上已惑行欽之言,事勢已離,不可再合。」帝曰「卿自不忠,言何悖也!」莊宗尋為郭從謙所弒,帝急入洛,時魏王繼岌徵蜀未還,帝謂朱守殷曰「公善巡撫以待魏王,吾奉大行梓宮,禮畢即歸藩矣!」而群臣上箋勸進至再三,請監國,帝始從之。據此,則明宗遇軍變後,率兵嚮京師,並無反心,祇欲自訴,迨莊宗被弒,猶欲俟其子繼岌至而奉之,可謂純臣也。然考當日情事,有不盡然者。明宗性本淳實,兵變之初,固不肯因以為利,即兵變後,欲歸藩待罪,欲上章申理,亦屬實情。然是時惟有衹身歸朝,庶明心跡,而明宗武夫,豈能知此?方外怵於元行欽之奏其反,內惑於石敬瑭、安重誨等之勸其反,勢當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 (左傳「鹿死不擇音,挺而走險,急何能擇?」) 則當其率兵而南,固已變計决反,非真欲面訴於莊宗之前也。天下豈有欲自訴不反,而轉舉兵嚮闕者?本紀所云赴闕自陳,可不辨而知其飾說也?且是時甫一舉足,反形已露。康義誠曰「今從衆則有歸,守節則將死。」明宗納其言。(義誠傳)非决計反,則何以納其言也?鄭琮在營中,安重誨欲徵四方兵,琮歷數諸道屯兵之數,附口傳檄,相次而至。(琮傳)王晏球率兵戍瓦橋關,明宗招之,即以兵來會。(晏球傳)非决計反,則何以徵諸道兵也?至相州,即掠官馬以益軍矣;至河上,則劫上供船絹帛以犒軍矣。既先以三百騎付敬瑭,使速入汴。(石晉傳)又養子從珂自橫水率兵與王建立倍道馳至,由是軍聲大振。(廢帝傳)其抗逆之跡已不待言。而本紀猶謂其入汴、入洛,猶懷退讓。蓋當時實錄,例有隱諱,修史者但照本抄錄,不復改訂耳。歐史則書軍變後,嗣源入於魏,與在禮合,以其兵南,遣石敬瑭將三百騎為先鋒,嗣源至巨鹿,掠馬三千以益軍。是明着其反逆之跡,可謂直筆。而其先本無欲反之意,則於石晉紀及霍彥威傳內見之。是又不沒其初念,以見其倉卒被逼,不同於郭威之自澶州入也。
  漢隱帝紀:
  帝密詔李洪義誅王殷,又詔郭崇誅郭威、王峻,而洪義不敢發,反以詔示威,威即召王峻、郭崇及諸將校至,曰「君等當奉行詔書,斷予首以報天子。」崇等曰「此必李業等所誣構,事可陳論,何須自棄?」於是爭勸威入朝。乃率衆南行。周太祖紀亦云:帝(郭威)途次,又謂將校曰「吾此來萬不得已,然以臣拒君,寧論麯直?汝等不如奉行前詔,我以一死謝天子,實無所恨!」是郭威本志似尚能守臣節者。案魏仁浦傳:郭威得洪義所示密詔,即召仁浦於臥內,仁浦教威倒用留守印,更為詔書,令威誅諸將校以激怒之,將校皆憤然效用,遂舉兵渡河。是威方更詔書以欺衆,詎肯以天子誅己之詔出示諸將,使奉詔殺己乎?本紀所云,誣飾顯然。歐史帝紀則直書郭威反。
  周太祖紀:
  漢隱帝遣慕容彥超拒郭威於劉子坡,王師敗,威謂宋延渥曰「爾國親,可速往衛主上。」明日,望見帝旗在高坡之上,謂隱帝在其下,即免冑而前,左右勸止之,威曰「吾君在此,又何憂焉!」及至,則隱帝已去矣。案劉子坡之戰,隱帝親在陣中,威果欲自訴,何不於是時釋甲趨謁?乃方遣何福進、王彥超、李筠等大合騎以乘之。既敗王師,豈有明日又欲束身見主之理?且明日清晨,隱帝已為郭允明所弒,又安得有旌旗在高坡之上?其為飾說,亦不待辨也。
  隱帝既崩,郭威遣人迎湘陰公贇來即位,已而威至澶州,兵變入京,王峻聞贇已至宋州,慮左右變生,遣郭崇以七百騎往衛之。案十國春秋:崇至宋州,贇召見於樓上,判官董裔說贇曰「崇瞻視舉措,必有異謀,不如殺之。」贇猶豫不决,崇遂幽贇於外館。是峻之遣崇,本欲害贇於途也。而本紀反雲衛之,尤屬矛盾。歐史則直書王峻遣郭崇以七百騎逆贇於宋州,殺之。
  薛史失檢處
  唐莊宗之被弒也,弟存霸自河中奔太原,存渥亦自洛與劉後奔太原。薛史苻彥超傳謂:存霸至太原,與呂、鄭二內官謀殺留守張憲及其部將苻彥超,彥超覺之,部下大噪,憲出奔,軍士殺存霸及呂、鄭。而張憲傳則謂:存渥奔太原,左右見其馬已斷飾,必戰敗而逃者,因欲殺呂、鄭,係存渥以觀變,憲不可,而彥超已誅呂、鄭,軍士大亂。是一事也,彥超傳則以為存霸,憲傳則以為存渥,殊屬兩岐。案存渥出奔,行至風𠔌,為部下所殺,惟存霸剪發為僧,求彥超庇護,而軍士殺之。是與呂、鄭同被殺者,乃存霸非存渥也。歐史則憲、彥超二傳,皆書存霸。
  又南唐劉仁贍死守壽州。薛史則列在周書,蓋以其有降表至,周世宗加以官秩,既沒,又贈恤極隆,故列之於周臣也。然仁贍固守無二志,其子崇諫勸之降,即斬以徇。及病甚,不知人事,副使孫羽詐為仁贍書以降,且舁至周營,世宗嘉其忠於所事,加爵進官,詔出而仁贍已卒。是仁贍實未嘗降也。薛史周紀既書劉仁贍上表乞降,令其子崇讓請罪。仁贍傳亦云贍病急,翻然納款。末又云先斬其子崇諫,其後出降,乃欲保其後嗣,抑有由焉。是真謂仁贍之初抗節而終改節矣。若非歐史辨明,豈不受誣千載邪?
  苻彥饒斬白奉進之兵,奉進來責,彥饒麾下兵噪而殺奉進,已而軍將馬萬等作亂,縛彥饒送京,誣其通範延光謀反。晉祖遂使人殺之於途。薛史竟稱彥饒通延光反,伏誅。歐史則直書其事,謂以反誅,非其罪也。可見薛史全據各朝實錄,而不復參考事之真偽,此歐史之所以作也。
  薛史亦有直筆
  薛史雖多回護處,然是非亦有不廢公道者。
  列傳諸臣多與居正同仕前朝,否則其子孫亦有與居正同官於宋者。趙延壽子廷贊,仕宋為盧延等州節度使,而延壽傳不諱其背晉附遼,求為遼太子之事。崔協子頌,仕宋為諫議大夫,而協傳直書任圜譏其沒字碑。符存審子彥卿,仕宋封魏王,而存審傳不諱其少時犯罪,將就戮,以善歌,得妓者救免之事。王繼宏子永昌,仕宋為內諸司使,而繼宏傳載其曾為高唐英將,唐英待之甚厚,後竟殺唐英,自為留後,曰「吾儕小人若不因利乘便,何以得志?」尹暉子勳,仕宋為防御使,而暉傳不諱其反戈推戴唐廢帝之事,傳贊並謂因倒戈而杖鉞,豈義士之所為?趙在禮孫廷勳仕宋,歷嶽、蜀二州刺史,而在禮傳載其在宋州貪暴,及移鎮,民相賀曰「拔去眼中釘矣!」在禮聞之怒,又乞留宋一年,每戶徵錢一千,號「拔釘錢」。後契丹入汴,索在禮貨財,在禮不勝憤,以衣帶就馬櫪自縊死。安審琦三子皆仕宋為顯官,而審琦妾通於隸人,遂與之通謀,殺死審琦之事,傳中亦不諱。此足見其直筆,不以同官而稍有瞻徇也。
  他如高漢筠子貞文,仕宋為開封尹,而漢筠傳歷敘其潔己愛民,則以漢筠本良二千石也。高行周子懷德,仕宋為駙馬都尉,而行周傳敘其歷官政績,則以行周本能以慎重自處者也。此薛史之終不可沒也。
  薛歐二史體例不同
  薛史梁祖紀開首即以帝稱之,歐史則先稱朱溫,賜名後稱全忠,封王後稱王,僭位後始稱帝。蓋薛則仿宋、齊、梁、陳書之例,歐則仿史記之例也。
  薛史於各國僭大號者,立僭偽傳,其不僭號而自傳子孫者,立世襲傳。歐則概列為世傢,亦仿史記也。
  薛史凡除官自宰相至於刺史,皆書於本紀,幾同腐爛朝報。歐史則但書除拜宰相及樞密使,其餘不書,以省繁冗也。
  五代革易頻仍,惟梁、唐創業各三十餘年,故其臣有始終在一朝者,其他未有不歷仕數朝。薛史則以死於某朝者即入於某朝傳內。如張全義、朱友謙、袁象先等,事跡多在梁朝,而編入唐書。楊思權佐唐廢帝篡位,而編入晉書。馮道歷唐、晉、漢、周皆為相,而編入周書。歐史則以專仕一朝者係於某朝,其歷仕數朝者,則另為雜傳,以敘其歷宦之跡,此又創例之最得者。
  歐史不專據薛史舊本
  歐史雖多據薛史舊本,然采證極博,不專恃薛本也。宋初薛史雖成,而各朝實錄具在,觀通鑒考異,尚引梁太祖、唐莊宗實錄,則歐公時尚在可知也。歐史郭崇韜傳贊雲「餘讀梁宣底,則實錄之外,又有宣底等故籍,皆不遺也。」劉昫之舊唐書修成亦未久,其所援據底本,方藉以修新唐書,凡唐末交涉五代之事,又足資考訂。至宋初諸臣記五代事者尤多。案宋史:範質嘗述朱梁至周為通鑒六十五捲。(質傳)王溥亦采朱梁至周為五代會要,共三十捲。(溥傳)王子融集五代事,為唐餘錄六十捲。(子融傳)路振采五代九國君臣事跡,作世傢列傳。(振傳)鄭嚮以五代亂亡,史多缺漏,着開皇紀三十捲。(嚮傳)此外又有孫光憲北夢瑣言、陶嶽五代史補、王禹稱五代史闕文、劉恕十國春秋、龔穎運歷圖(見於宋藝文志)及晁公武讀書志者,皆在歐公之前,足資考訂。其出自各國之書,如錢儼之吳越備史、備史遺事、湯悅之江南錄、徐鉉之吳錄、王保衡之晉陽見聞要錄,又皆流佈。而徐無黨註中所引證之唐摭言、唐新纂、九國志、五代春秋、鑒戒錄、紀年錄、三楚新編、紀年通譜、閩中實錄等書,又皆歐所參用者。蓋薛史第據各朝實錄,故成之易,而記載或有沿襲失實之處。歐史博採群言,旁參互證,則真偽見而是非得其真。故所書事實、所紀月日,多有與舊史不合者,捲帙雖不及薛史之半,而訂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稱良史也。
  歐史書法謹嚴
  不閱舊唐書,不知新唐書之綜核也;不閱薛史,不知歐史之簡嚴也。
  歐史不惟文筆潔淨,直追史記,而以春秋書法,寓褒貶於紀傳之中,則雖史記亦不及也。
  其用兵之名有四:
  兩相攻曰攻。如梁紀:孫儒攻楊行密於揚州是也。
  以大加小曰伐。如梁紀:遣劉知俊伐岐是也。
  有罪曰討。如唐紀:命李嗣源討趙在禮是也。
  天子自往曰徵。如周紀:東徵慕容彥超是也。
  攻戰得地之名有二:
  易得曰取。如張全義取河陽是也。
  難得曰剋。如龐師古剋徐州是也。
  以身歸曰降。如馮霸殺潞將李剋恭來降是也。
  以地歸曰附。如劉知俊叛附於岐是也。
  立後得其正者曰以某妃、某夫人為皇后。如唐明宗紀:立淑妃曹氏為皇后是也。
  立不以正者曰以某氏為皇后。如唐莊宗紀:立劉氏為皇后是也。
  凡此皆先立一例,而各以事從之,褒貶自見。
  其他書法亦各有用意之處。
  如梁紀書弒濟陰王,王即唐昭宣帝也。不曰昭宣帝而曰濟陰王者,遜位後,梁所封之王書之,以着其實;又書弒,以着梁罪也。
  襄州軍亂,殺其刺史王班。不書王班死之,而以被殺為文者,智不足以衛身而被殺,不可以死節予之也。
  殺王師範。不曰伏誅,而曰殺者,有罪當殺曰伏誅;不當殺則以兩相殺為文也。
  郢王友珪反。反與叛不同,叛者,背此附彼;反則自下謀上,惡逆更大也。反不書日者,反非一朝一夕,難得其日也。
  梁太祖、唐莊宗皆被弒,故不書葬。唐明宗考終,宜書葬矣,以賊子從珂所葬,故亦不書也。
  梁紀:天雄軍亂,節度使賀德倫叛附於晉。亂首係張彥而書德倫者,責在貴者也,而德倫究不可加以首惡而可責以不死,故書叛附於晉也。
  唐滅梁,敬翔自殺。翔因梁亡而自殺,可謂忠矣。不書死之而但書自殺,以梁祖之惡,皆翔所為,故不以死節予之也。
  除官非宰相、樞密使不書。(說見前)而唐紀書教坊使陳俊為景州刺史,內園栽接使儲德源為憲州刺史者,着其授官之太濫也。
  明宗紀:先書皇帝即位於柩前,繼書魏王繼岌薨。見其即位時,君之子尚在,則其反不待辨而自明也。
  又書郭從謙為景州刺史,既而殺之。從謙弒莊宗,乃不討而反官之,見明宗之無君也。其罪本宜誅,乃不書伏誅,而書殺者,明宗亦同罪,不得行誅,故以兩相殺為文也。
  秦王從榮以兵入興聖宮,不剋伏誅。從榮本明宗子,以明宗病,恐不得立,以兵自助,故不書反。而擅以兵入宮,其罪當誅,故其死書伏誅也。
  漢紀:隱帝崩,即書漢亡。隱帝被殺後,尚有李太後臨朝,及迎湘陰公贇嗣位之事,漢猶未亡也,而即書漢亡,見太後臨朝等事,皆周所假托,非漢尚有統也。
  周太祖紀:書漢人來討,周祖篡漢得位。崇之於周,義所當討,故書討也。
  世宗紀:書帝如潞川攻漢。不曰伐而曰攻者,麯在周也。
  此可見歐史本紀書法一字不苟也。
  其列傳亦有折衷至當者,死節分明。
  如王彥章、裴約、劉仁贍既列之死節傳矣。尚有宋令詢、李遐、張彥卿、鄭昭業等,皆一意矢節,以死殉國,而傳無之,則以其事跡不完,不能立傳故也。然於本紀特書死之,以表其忠,固不在傳之有無矣。
  張憲留守太原,莊宗被弒後,皇弟存霸來奔,或勸憲拘存霸以俟朝命,張昭又勸其奉表明宗,憲皆涕泣拒之,已而存霸為苻彥超軍士所殺,憲出奔沂州。薛史書憲坐棄城,賜死。歐獨明其不然,然以其不死於太原,故亦不入於死事傳,但書憲出奔沂州見殺而已。
  藥彥稠、王思同皆以兵討潞王從珂,為從珂所執而死。乃思同入死事傳,而彥稠不入,則以思同詞義不屈,係甘心殉國者。彥稠第被執見殺,不可竟以死節予之也。於此可見歐史之斟酌至當矣。
  歐史傳贊不苟作
  歐史紀傳各贊皆有深意。
  於張承業傳則極論宦官之禍,而推明郭崇韜之死由於宦官之譖,使崇韜不死,其所將徵蜀之兵皆在麾下,明宗能取莊宗之天下而代之哉?追原禍本,歸獄貂璫,可謂深切着明矣!
  唐六臣張文蔚等押傳國寶遜位於梁,此事與朋黨何涉?而傳贊忽謂此時君子盡去,小人滿朝,故其視亡國易朝,恬不知怪。而所以使君子盡去者,皆朋黨之說中之也。蓋宋仁宗時,朝右黨論大興,正人皆不安其位,故藉以發端,警切時事,不覺其大聲疾呼也。
  至晉出帝紀贊,深明以侄為子而沒其本生父為非,謂出帝本高祖兄敬儒之子,當時以為高祖子則得立,為敬儒子則不得立,於是深諱其所生而絶之以欺天下,以為真高祖子也。禮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自古雖出繼為人後,未有絶其本生而不稱父母者。餘書曰「追封皇伯敬儒為宋王者,以見其絶天性,臣其父而爵之也。」於晉傢人傳贊,又反復申明之。則以當時濮議紛呶,朝臣皆以英宗當考仁宗,而以本生濮王為伯,歐公與韓琦等獨非之,故因是以深斥其非禮也。可見歐史無一字苟作。
  歐史失檢處
  歐史亦有失檢處。
  唐昭宗之被弒也。李彥威傳則雲:梁祖遣敬翔至洛,與彥威等謀弒之。李振傳又云:梁祖遣振至洛,與彥威等謀弒之。此必有一誤。
  梁本紀書:朱友謙叛,殺同州節度使程全暉。而全暉傳則雲:全暉奔京師。是紀傳兩不符合。薛史則紀傳皆稱奔京師,當不誤也。
  羅紹威傳: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軍,歲久益驕,至紹威時,已二百年。案承嗣至紹威,實止百五十年。歐史所云亦行文之誤。
  鄭傲傳:遨與李振善,方振貴顯,遨不一顧,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裏往視之。案振仕梁為樞密使,並無遠謫之事,及唐滅梁,振即被誅,又未嘗貶竄也。而遨傳何以雲耶?
  唐莊宗被弒後,其弟存霸奔太原。據苻彥超傳則雲:彥超欲留之,軍士大噪,遂殺之。張憲傳又云:憲欲納之,彥超不從,存霸乃見殺。亦不畫一。
  且歐史例以歷仕數朝者入雜傳,專仕一朝者入某朝傳。氏叔琮、李彥威、李振、韋震皆衹仕梁一朝,何以不入梁傳而入雜傳?元行欽先事劉守光,繼降唐,何以反不入雜傳,而列於唐臣傳?此不免自亂其例也。
  至如宋太祖奮跡全在周朝,建立戰功,勳望由此大着。薛史於周紀一一敘之。如高平之戰,則書今上先犯其鋒。清流關之戰,書今上破淮賊萬五千人,擒皇甫暉、姚鳳。六合之戰,書今上大破江南軍於六合。楚州之役,書今上在城北,親冒矢石,登城拔之。迎鑾江口之捷,書今上率戰棹(舟船),直抵南岸,焚柵而還。此皆宋太祖歷試之跡也。歐史一概不書,但雲周師擊敗之而已,豈以宋祖仕周為諱耶?然宋祖由周臣為軍士擁立,固不能諱,亦不必諱也。居正在太祖時修史,必進御覽,並不隱諱。歐史修於仁宗時,乃轉諱之耶?蓋第欲取其行文之淨耳。
  一産三男入史
  一産三男、四男入史,自舊唐書始。高宗紀:嘉州辛道讓妻一産四男。高苑縣吳文威妻魏氏一産四男。哀帝紀:穎州汝陰縣彭文妻一産三男。歐陽五代史仿之,亦載於本紀。如同光二年,軍將趙暉妻一産三男是也。
  或以為瑞而記之,不知此乃記異耳。徐無黨註云「此因變異而書,重人事,故謹之。後世以此為善祥,故於亂世書之。」以見其不然也。今案唐高宗後即有武氏之禍。哀帝正當失國時,尚有此事。又宋哲宗紹聖四年,宣州民妻一産四男。元符二年,河中猗氏縣民妻一産四男。徽宗重和元年,黃岩民妻一産四男。未幾,即有金人之禍。可知一産三男、四男,皆是變異,非吉祥也。
  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
  宋太祖由陳橋兵變,遂登帝位。查初白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着黃袍便罷兵。」蓋以為世所稀有之異事也。不知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擁立,相沿為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廢帝潞王從珂;從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轍也。
  趙在禮為軍士皇甫暉等所逼,據鄴城叛。莊宗遣嗣源討之,方下令攻城,軍吏張破敗忽縱火噪呼,嗣源叱之,對曰「城中之人何罪?但思歸不得耳。今宜與城中合勢,請天子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涕泣諭之,亂兵呼曰「令公不欲,則他人有之。我輩狼虎,豈識尊卑?」安重誨、霍彥威等勸嗣源許之,乃擁嗣源入城,與在禮合,率兵而南,遂得為帝。(見霍彥威等傳)此唐明宗之由軍士擁立也。
  潞王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因朝命移鎮,心懷疑懼,遂據城拒命。愍帝命王思同等討之,張虔釗會諸鎮兵皆集,楊思權攻城西,尹暉攻城東。從珂登城呼外兵曰「吾從先帝二十年,大小數百戰,士卒固嘗從我矣!今先帝新棄天下,我實何罪而見伐乎?」因慟哭,外兵聞者皆哀之,思權呼其衆曰「潞王真吾主也。」即擁軍士入城。暉聞之,亦解甲降,從珂由是率衆而東,遂得為帝。(見王思同、楊思權等傳)此廢帝之由軍士擁立也。
  郭威以漢隱帝欲誅己,遂起兵犯闕,隱帝遇弒,威請太後臨朝,又迎立湘陰公。會契丹兵入滑州,威率兵北伐,至澶州,軍校何福進等與軍士大呼,越屋而入,請威為天子,或有裂黃旗以加其身者,山呼震地,擁威南還,遂得為帝。(見漢、周各本紀)此周祖之由軍士擁立也。
  尚有擁立而未成者:
  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時,因出獵,軍中忽有擁之呼萬歲者,敬瑭惶惑,不知所為。段希堯勸其斬倡亂者李暉等三十餘人,乃止。(希堯傳)
  敬瑭為帝後,命楊光遠討範延光,至滑州,軍士推光遠為主,光遠曰「天子豈汝等販弄之物?」乃止。(光遠傳)
  苻彥饒率兵戍瓦橋關,裨將張諫等迎彥饒為帥,彥饒偽許之,約明日以軍禮見於南衙,遂伏甲盡殺亂者。(彥饒傳)
  郭威自澶州入京,有步軍校因醉揚言「昨澶州馬軍扶策,今我步軍亦欲扶策。」威聞,急擒其人斬之,令步軍皆納甲仗,始不為亂。(周本紀)
  此皆擁立未成,故其事未甚着,然亦可見是時軍士策立天子,竟習以為常。
  推原其始,蓋由於唐中葉以後,河朔諸鎮各自分據,每一節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軍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節。(見新舊唐書藩鎮傳)至五代其風益甚,由是軍士擅廢立之權,往往害一帥、立一帥,有同兒戲。今就唐末及五代計之:
  黃巢之亂,武寧節度使支詳遣時溥率兵赴難,兵大呼,反逐支詳,推溥為留後。(溥傳)
  青州王敬武卒,三軍推其子師範為留後。(師範傳)
  義武王處存卒,軍中推其子郜為留後。
  李剋用之起也,康君立等推為大同軍防御使。
  朱瑄本鄆州指揮使,軍中推為本州留後。
  天雄軍亂,囚其節度使樂彥貞,並殺其子從訓,聚而呼曰「孰願為節度使者?」羅弘信出應之,牙軍遂推為留後。(弘信傳)
  夏州李思諫卒,軍中立其子彝昌為留後。
  趙在禮之被逼而反也,軍士皇甫暉因戍兵思歸,劫軍將楊仁晸為帥,仁晸不從,暉殺之,又推一小校,小校不從,亦殺之,乃攜二首詣在禮曰「不從者視此。」在禮不得已從之,遂為其帥。
  如此類者,不一而足。計諸鎮由朝命除拜者十之五六,由軍中推戴者十之三四。藩鎮既由兵士擁立,其勢遂及於帝王,亦風會所必至也。
  乃其所以好為擁立者,亦自有故。擁立藩鎮,則主帥德之、畏之,旬犒月宴,若奉驕子,雖有犯法,亦不敢問。如魏博牙兵是也。(說見後)擁立天子,則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如:
  明宗之立,趙在禮即授滄州節度使,皇甫暉亦擢陳州刺史。楊思權叛降廢帝於鳳翔時,先謂廢帝曰「望殿下定京師後,與臣一鎮,勿置在防禦團練之列。」乃懷中出一紙,廢帝即書「可邠寧節度使。」後果與尹暉皆授節鎮。同時立功之相裏金、王建立亦擢節度使。
  周祖即位,亦以佐命之王峻為樞密使,郭崇為節度使。
  此將校之所以利於擁立也。至軍士之得重賞恣劫奪,更無紀極。
  明宗之入洛也,京師大亂,焚剽不息,明宗亟命止焚掠,百官皆敝衣來見。(本紀)
  廢帝之反,愍帝遣兵討之,幸左藏庫賞軍人各絹二十匹、錢五千,軍士負物,揚言於路曰「到鳳翔,更請一分。」(康義誠傳)王師既降,廢帝許以事成重賞,軍士皆過望,及入立,有司獻庫籍甚少,廢帝大怒,自諸鎮至刺史皆進錢帛助賞,猶不足,乃率民財佐用,囚係滿獄,又藉民屋課五月。(盧質、李專美等傳)諸軍猶不滿欲,相與謠曰「去卻生菩薩,扶起一條鐵。」(本紀)先是帝在鳳翔,許入洛後,人各賞百緡,至是以禁軍在鳳翔降者,楊思權等,各賞馬二、駝一、錢七十緡,軍士二十緡,在京者十緡。(通鑒)
  周太祖初至滑州時,王峻諭軍士曰「我得公處分,俟入京,許爾等旬日剽掠。」衆皆踴躍。(本紀)及至汴,自迎春門入,諸軍大掠,煙火四發。明日,王峻、郭崇曰「若不禁止,比夜化為空城矣!」由是命諸將斬其尤甚者,晡時乃定。(本紀)而前滑州節度使白再榮已為亂軍所害,侍郎張允墜屋死,(隱帝紀)安叔千傢貲已掠盡,軍士猶意其有所藏,棰掠不己,傷重歸於洛陽。(叔千傳)時有趙童子者,善射,憤軍士剽掠,乃大呼曰「太尉志除君側之惡,鼠輩敢爾!乃賊也!」持弓矢據巷口,來犯者輒殺,由是保全者數十傢。後周祖聞民間有趙氏當有天下之謠,疑此童子,遂使人誣告殺之。(五代史補)又趙鳳見居民無不剽之室,亦獨守裏門,軍不敢犯。(鳳傳)是周祖犯闕時,居民得免劫奪者,惟此二趙之裏,其他自公卿以下,無不被害也。
  此軍士之利於擁立也。
  王政不綱,權反在下,下凌上替,禍亂相尋。藩鎮既蔑視朝廷,軍士亦脅製主帥,古來僭亂之極,未有如五代者。開闢以來,一大劫運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廿二史札記捲一 史記 漢書捲二 史記 漢書捲三 史記 漢書
捲四 後漢書捲五 後漢書捲六 三國志捲七 三國志 晉書
捲八 晉書捲九 宋齊梁陳書捲十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一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
捲十二 宋齊梁陳書並南史捲十三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四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捲十五 魏齊周隋書並北史
捲十六 新舊唐書捲十七 新舊唐書捲十八 新舊唐書捲十九 新舊唐書
捲二十 新舊唐書捲二十一 五代史捲二十二 五代史捲二十三 宋遼金史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