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
感悟北京
佚名 Yi Ming
當我在藹然的春日陽光下走進深廣的梁傢舊宅時,腦海裏浮現出的卻遠不止梁啓超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同時還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的確,自梁啓超而下,梁傢近10位後輩無一例外都是一代文化名人或學術巨子。 梁氏傢族的文化紐帶宛如一根銀綫,將這一個個閃亮的名字貫穿起來,簡直成為一個明星薈萃的"門戶傢族"。由此,我又想到陳寅恪、陳三立和陳寶箴,俞平伯、俞陛雲和俞樾,這些名字的背後也都同樣有一個"",這個""裏都有幽深淵源的學術文化底藴,這個傢族群體和時代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傢族的輻射力甚至創造出了一個新型概念,就是"文化名門世傢"。 與政治上的名門和經濟上的望族不同,"文化名門"的崛起和發展因其在文化學術方面的斐然成就而卓然自立,名傢輩出、享譽後世,陳寅恪先生就曾在進行古史研究時強調:"學術文化和大族盛門不可分離。"事實上,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當中,文化名門世傢屢見不鮮,像東漢史學世傢班氏(班彪、班固、班昭)傢族,宋代顯赫的文學世傢蘇氏(蘇洵、蘇軾、蘇轍)傢族,明清之際的學術世傢萬氏(萬泰、萬斯同、萬經)傢族和清代樸學世傢王氏(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傢族等等。他們或秉承了達觀進取、博採創新的風範,或世襲了憂鬱凝重、精深固執的氣質,總之,他們每個人都將滿腔才情揮灑自如,又合一傢之力書寫出了文化學術文本的新篇章。 再將眼光拉近,縱覽中國近現代最輝煌的文化名門,要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梁氏傢族應是當之無愧。這個學者之傢、文化之傢,除了梁啓超在民國初年一度從政外,幾乎都沒有過顯赫的官職,從經濟上來說也都遠非豪富而衹能算是中産階級,但這個處於權利和財富邊緣的家庭,卻一路成長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名門,勃興之迅速,學術成就之大,都足以傲視一個時代,令我不禁要探問,這其中到底有什麽奧秘? 最大的秘密首先在於一傢之主梁啓超。他不僅是一位學術大師,同時一生愛國憂國。他愛國,但不屈從於空洞、扭麯的口號和標語,他以推動人們重新認識和發展中國文化為己任,並教育子女皆以鑽研學術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本。學術文化始終是梁氏傢教的主 題,所有梁傢人無一例外地致力於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養成了蔑視物質的"寒士傢風"。同時,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群體,梁傢汲取中西文化之長,既不固守、排外,也不盲目西化,這種融合創新已經超出了學術本身,而升華為文化體驗和人生價值取嚮。這種價值觀最後成為支撐整個梁氏傢族的主心骨,使他們挺立為一代"文化名門世傢"。 今天,當人們開始關註"文化名門"這個概念的時候,必將更加深入地洞悉思想傢和學者們的心靈世界。梁傢的學術貢獻、薪火傳承備受重視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其成就本身,更在於這一文化現象的豐厚底藴。梁門裏各位的"學而優不仕"以及由此獲得的巨大成就,理應給當代學術研究和留學教育體係以深刻的啓示。 展開輝煌的中國文化捲册,文化名門在其間閃耀着別樣光輝,恰似一扇扇剛剛開啓的窗,窗的另一邊,有吸引我等尋覓者用目光和心智去采擷的靈光。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 彈劾嚴嵩的陣地 | 鬆筠畫社的搖籃 | 公車上書的開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審美遠勝視覺的衝擊 | 人頭攢動的"明星"老宅 | 曾經文人薈萃 | 如今遊客如織 | 感悟北京 | 從"隱於朝"到"隱於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這裏激蕩 | 老屋墻上不見青磚 | 也曾俯瞰萬日風雷 | 會館裏的鄉土情誼 | 感悟北京 | 宣南會館裏散發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難掩盛門氣質 | 宅院兩次目睹歷史開的"玩笑" | 老宅院裏也曾天翻地覆 | 梁啓超書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門的幽深底藴 | 在滿院墨香裏回首文豪走過的路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