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22節:論修養(8)      李鍌 Li Xian

  (二)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③。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④!"(《憲問》第一四·四二)
  章旨
  孔子為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後修己以安人,最後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註釋
  ①修己以敬用誠敬之心和態度修養自己。以,用。
  ②安人謂使親族朋友皆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③安百姓謂使所有百姓皆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④其猶病諸恐怕還做不到。其,語氣助詞,大約、恐怕之意。猶,尚、還之意。病諸,病之乎,等於"以之為病啊"。病,憂慮,動詞。
  析論
  本章是子路請教君子之道,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項,來說明修身的重要和三種不同層次的君子之道,這三個層次由淺入深,修為時有先後的次序。
  "修己以敬"是以"誠敬"的心和態度來修養自己,自己的品德修養好了,進一步要能幫助別人,就是要"修己以安人"。至於"修己以安百姓",範圍和對象就更廣了。要使每一個人都安居樂業,就連堯、舜都很難完全做到。
  孔子曾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曾子說孔子之道是"忠恕"二字,"忠"是盡己,"恕"是推己,"修己以敬"是"忠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恕道"。這三個層次的重要性沒有差別,但是它們有先後本末的差異。換句話說,要由"修己以敬"入手,進而竭盡所能,一貫地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向開展下去。如果不能"修己以敬",就想"安人"、"安百姓",那是捨本逐末,不會有效果的。
  (三)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①,夫何憂何懼?"(《顔淵》第一二·四)
  章旨
  孔子示司馬牛君子不憂不懼。
  註釋
  ①內省不疚自我反省,毫無愧怍。疚,音jiù,慚愧。
  析論
  司馬牛是宋國桓魋之弟,桓魋作亂,司馬牛憂慮會招致災禍,懼怕宗族滅絶。因此,在他問怎麽樣纔算是君子的時候,孔子藉機用"不憂不懼"來作回答,並為他解說道理,說明君子由於能夠自我反省,察覺自己毫無愧疚,內心充實無虧,自然無所憂懼。孔子一方面勉勵司馬牛要好好修為,做為一個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為兄長的事憂煩,不要為外來的橫逆,常懷憂懼,消除他內心的不安。
  孔子曾說"君子坦蕩蕩","坦蕩蕩"就是內心"不憂不懼",無愧無怍,充實而祥和。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擡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又說:"充實之謂美。"(道德完備內在於己就是美。)這正是不憂不懼的寫照。
  一個人在世上所憂的是德行學問是否修好了,要誠懇自勵,不做對不起人的事,內心自然舒坦充實,不會有不安的愧怍感覺,如此又有什麽可以使我們憂愁,值得我們懼怕的呢?
  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這就是"內省不疚"、"問心無愧"的結果,不怕鬼敲門正是"不憂不懼"的表現。
  (四)
  子曰:"君子不器①。"(《為政》第二·一二)
  章旨
  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纔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