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遼海丹忠錄   》 第二十二回 屬國變生肘腋 帥臣勢定輔車      陸人竜 Liu Renlong

  強臣昧在三,鷸蚌鬥方酣。骨肉且成敵,分義應未諳。
  正名乃迂說,討逆幾空談。是非孰與明,欲按匣中鐔。
  臣弒君,子弒父,天下大逆,況殺其身,據其位,明明是篡,百口怎解。但夫子不能去衛輒,若到事勢去之不得,還恐為我害,這也衹得隱忍,留他為我用。當日朝鮮國李暉,資毛帥土地,也資他糗糧,也不是個背叛中國的。衹因他有病,把國事托與侄兒李綜,李綜憑關自己有謀勇,有異相,有不良之心,每與邊臣相結。天啓二年正月,將他黨與平山節度李貴召入王京防禦,到三月初九,約人在宮舉火,他把救火為名,與李貴入宮,恰遇李暉慌慌張張而來,指望他相救,不意李綜竟將來一把拿住,攛入火中,並把他世子宮眷盡皆殺戮。
  數年血戰走倭夷,仗義勤王數舉師。變起蕭墻嗟莫禦,故宮煙草日離離。
  停了五六日,繼祖母王太妃傳令,數李暉罪惡道:“他嗣位來,失道悖德,罔有紀極。聽信讒言,自生猜嫌,不以予為祖母,戕害我父母,虐殺我孺子,幽囚睏辱,無復人理。彝倫滅絶,禽獸一邦,屢起大獄,毒痛無辜。先朝耆舊,斥逐殆盡,惟姻婭婦寺之徒,是崇是信。政以賄成,昏黑盈朝。撤毀民傢,創建兩宮,土木之營,十年未已,賦役煩重,誅求無已,生民塗炭,嗷嗷度日。又復忘恩悖德,罔畏天威,督府東來,義聲動人,策臣不誠,未效同仇。神人之忿,至此已極,宗社之危,有若綴旒。何幸大小臣工,不謀而同,合詞舉義,鹹以陵陽君綜仁聲夙着,天命攸歸,以今十三日,討平昏亂,已定禍亂,以嗣先王之後,彝倫攸敘,宗祀再安。”李綜就即了位,把一個宿將張曉,做了總兵,鎮守鴨緑一帶,內戚韓復遠,做本國都總兵,鎮守王京。差人到平壤殺了那樸燁並鄭邁,數他元年鼕引奴酋釘遼人、謀毛帥之罪。着議政府左議政樸弘等,把這事一面具疏,一面咨會督撫,申文毛帥,稱陵陽君綜乃昭敬王定遠君之第一子,乞承襲。
  毛帥想:李綜力能弒一君,豈不能挾一老孀婦,聽他指揮,況李暉罪矣,其嗣何罪,並行殺戮?即以為廢昏立明,亦當白大妃廢之,何為殺之?殺者李綜,嗣位者李綜,明是不殺,李綜不得立,這篡奪更何必言!但皮島依朝鮮為輔車,不無資籍,朝鮮又地與奴連,毛帥仗義執言,正名討罪,亦無不可,衹是李綜添設總兵,已預防備,若戰而勝,已自疲兵力,恐為奴酋乘兩虎之弊;戰而不勝,李綜必與奴連,各島必勢成岌岌,豈可收討叛者虛名,迫屬國入於奴酋!況他殺樸燁等以自白於中國,還有個可允從之機。隨為他具揭登撫,備述乞轉奏之意,且道:“鎮係武弁,罔知可否。因據其臣民推代,位分已定,況今夷狄竊發之際,東西多事之日,鎮唯麯慰溫詞,冀無意外之虞。雖然鎮居其東,稍知始未,今據來申,合無揭報,該否承襲,得無僭越,請乞上裁。”
  揭至登撫,袁可立具疏,請討復,雲“倘為封疆多事,恐勞師害民,當遣使宣整流佈告彼邦,明正其罪,使彼中臣民,知君不可易,禮宜亟討篡逆之罪,復立已廢之王。若果李綜迫於妃命,臣民歸心,亦當退避待命,而後朝廷徐頒赦罪之詔,令其祗奉國事。”督餉畢侍郎條陳,不必議討者三,不可遽封者三,乞明旨責問李綜輸服,或俟其進兵剿奴立功而許之。遊御史請於討賊之中,神滅奴之用。禮兵二部奉旨計議,差官查明,兵部欲行毛帥訪確回報,明把事權與毛帥,有以製李綜,使他感恩效用。禮部一面移咨登撫,一面札付毛帥,聽其酌遣得當官員,到彼詳加體訪,取有該國臣民公本回覆,限閏十月中復奏。
  登撫委了個加銜遊擊李惟棟往朝鮮,毛帥差中軍參將陳繼盛行查。到地方會議,衹見朝鮮文職領中樞府事李光庭三百十七員,武職知訓練院事李守一四百十四員,會議具結,遂會議得:
  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人倫也。人倫滅絶,而子不父其父,臣不君其君,則無復為人之理,而其違禽獸不遠矣,亦安能君國子民,而保天子之寵命乎!此廢君之所以自絶於天,而一國臣民之所以為嗣君請命者也。何意封典久稽,查命遽下,舉國民情,怏望遑遑。非不知朝廷之視我邦,有同內服,咨訪周詳,乃所以重其事也。但查以得實,既實何查,必欲無已,則亦觀於天命之去就,人心之離合而已。一則戕人倫而得罪於天,一則撫植民彝而迓續天命,此二者不待辯說而明若觀火矣。
  惟我昭敬王,初無嫡嗣,用庶子光海君為後,臨終末命,勉以忠孝。而襲位未幾,背厥先訓不遵,插棄黎老,舊有任人不庸,乃唯讒夫孽臣,是崇是長。逢惡嗜欲,不一其途,穢瀆之行,傳播中外,爵紊於賣,刑亂於鬻,猶撤民廬捨,增修宮苑,築怨興傜,迨無虛日。構獄立威,鉗製衆口,淫刑炮烙,法陛唯腥,忠言逆耳,輒加罪黜,投畀海裔,冤死是快。嫌憤教戒,積成猜憾,幽母冷宮,穴通飲食,屠母之父兄,竄母之族黨,甚至八歲之兒,奪之於母懷而殺之。顛覆典刑,毒痛生靈,不可枚數。而始不以父心為心,終不以子道事母,其於父子之倫何如也!神宗皇帝,臨禦萬邦,迄渝四紀。惟我東藩,偏承寵綏。逮於壬辰,兵火最酷,剪焉傾覆,大邦是控,十萬之衆,前後暴露,百萬之帑,捐費靡惜。亨屯濟難,振扶終始,邦之剋世,如木有櫱,今之生者,死敵之孤也。先君當日,嘗教臣工曰:皇上之恩,生死肉骨,雖使鐵輪旋於頂上,有不敢辭。言猶在耳,孰不銘鏤!廢君敢二天朝,潛與虜和,渾河之役,陰持將臣,輕泄師期,忍使我王之爪士,橫罹鋒鏑,誅屠披血,沸聲如雷,劉喬二帥,一時並命。舉國之人,痛苦刺心,廢君聞之,恬莫之隱。宣川之警,潛寇猝襲,褊麾鏖死,生將幾獲。邊吏引入,其跡莫掩,不懲厥罪,猶奬其姦。至如死事陪臣,賞戰之金,監軍御史,犒軍之幣,俱入內府,終不■給。賊艮涓尊,以國汗取媚,乞憐無所不至。自知負犯,必欲掩惡,王人在館,另加遮護。徒衆以衛之,其實益禁;豐賄以勞之,其實防口。其它期負天朝,觀望成敗,非一二計。而始不以父戒為念,終不以臣道事君,其於君臣之倫,果何如哉!
  嗚呼!父子君臣,綱常之重,窮天地、亙萬古而不泯。苟工事一日得罪於斯,則匹夫匹婦猶不得保,況為千乘之君乎!其神怒人怨,衆叛親離,而自底滅亡,理所必至,無足怪者。所賴祖先舊業,幸有攸托,先君血肉,莫親於孫。惟我嗣君,乃昭敬王第三子,定遠君之長子也。聰明絶倫,仁孝出天,先君撫愛,夙加稱異,隱隱昏朝,令聞彌彰。天命人心,默有所屬,如水就下,莫之能禦。耆老宿德,忠臣義士,大小軍民,不謀同辭。乃於三月十三日,相率而拜迎昭敬王妃於幽閉之中,恭承妃命,俾之權署國事。是其循至正之名,而行大順之舉,回垂亡之運,而纂幾絶之緒,其所以表着天心,維持人紀,日月重陽,區域再造者,揆諸往古,則可以無歉,垂之來紀,永世有辭。今略言其初政,則怡怡愉愉,養奉慈老,日勤三問,友睦親命,禮遇備至,有同傢人,存念廢君嬪禦,服食少無欠缺,骨肉俱全,共處畿邦。反正之夕,都民揮涕。莅事之初,即將樸燁、鄭邁梟首境上。拮据糧餉,以助海鎮之饋。省財貶用,民隱是恤,輿情感悅,搜兵索賊,敵愾禦侮,將士厲氣。其它立綱陳紀,興利除害,次第修舉,而風彩有立變者矣。夫何一種流言,詿誤聽聞,指如市之從者,曰稱兵詣闕;失火廊廄,旋即撲滅者,曰焚燒宮室;承母後之明命,從臣民之歸已者,曰篡逆;至於引用倭寇,綁縛投諸火之說,尤不近理。又以不先稟命為咎焉,春秋之義,內有所承,然後上有所請,次第之間,理勢誠然,凡此數語,不待辯說而明矣。目今專價赴訴,朝議未準,程行李,往復難明,黠虜伺釁,江冰已合,事機之變,急於呼吸,未知此何等機會,何等爻象,而尚且遲疑不决誤大事乎!伏願備將小邦群情,亟奏朝廷,速下册命,不勝幸甚!
  朝鮮陪臣把這結具呈了毛帥,毛帥又嚮原差官陳繼盛、李惟棟問了他情實,大抵無異,毛帥就將他公本一本、結狀四紙,與李惟棟回覆登撫,使登撫具奏部復,請旨册立。自此朝鮮感毛帥為他請封之恩,自然有急相顧,再撫攜二三心,可得安處鐵山、可以安心滅奴了。
  屬國凜稟威,馳封恩更巍。敢辭相犄角,共奏凱歌回。
  若使毛帥是個貪夫,藉此恐嚇,有所需求;是個憨夫,欲要樹功,出師吊伐,至失朝廷字小之體,生屬國怏望之心,或引奴寇東江,或坐視觀成敗,不惟失了唇齒,還怎為意腹心,能搗奴麽!此雖廟算能固東江,亦是毛帥能審時度勢。
  (朝鮮之役,人謂朝廷以屬國與毛鎮,使感恩圖報,為毛鎮用,不知乃毛鎮縻屬國歸朝廷,伏首降心為朝廷用。試問鎮江一綫,渺為虜隔,而大海茫茫,朝使不接,若非毛鎮枕其側,何懼而請封,何惜而不折入於奴。今日朝鮮,猶受羈縻,猶係虜內顧心者,東江之烈也。謂牽虜者,非以製朝鮮哉!
  朝中有創討之論而不敢執者,猶見群公之不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斬叛夷奴酋濫爵 急備禦群賢伐謀第二回 哈赤計襲撫順 承胤師覆清河
第三回 拒招降張旆死事 議剿賊楊鎬出師第四回 牙旗折報杜鬆亡 五星鬥兆劉挺死
第五回 作士氣芝岡斬將 死王事臺失自焚第六回 振南出奇毒 虜芝岡力固全遼
第七回 易經臣禍産亡遼 收降夷謀疏覆瀋第八回 侍禦駡賊殉節 兩賢殺身成仁
第九回 款西夷牽東虜 撫南衛固西河第十回 遍巡島嶼扶窮民 夜戰鎮江擒叛將
第十一回 避敵鋒寄跡朝鮮 得地勝雄據皮島第十二回 劉渠力戰鎮武 一貴死守西川
第十三回 廣寧城叛將降奴 鬆山堡監軍死義第十四回 群賢憂國薦纔 奇士東徵建節
第十五回 陳方略形成聚術 分屯駐勢合聯珠第十六回 大屯田戰守兼 行通商賈軍資兼足
第十七回 毛帥規取建州路 陳忠首捷櫻桃渦第十八回 大孝剋伸母節 孤忠上格天心
第十九回 張盤恢復金州 杜貴大戰滿浦第二十回 亮馬佃官兵破賊 牛毛寨虜衆再衄
第二十一回 鐵山八路興師 烏雞連戰破敵第二十二回 屬國變生肘腋 帥臣勢定輔車
第二十三回 王千總臘夜擒鬍 張都司奇兵拒敵第二十四回 皇恩兩敕褒忠 偏師三戰奏捷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