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考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   》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4)      嶽南 Yue Na

  兩座都城的性質相繼否定,到底商湯所居的“亳”在何處?鄒衡根據多方考證,特別是對鄭州商城出土的“亳”字陶文的辨認和考釋,大膽地提出鄭州商城就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湯所居的“亳”。
  既然鄭州商城是“亳”,那就意味着這裏應是商文化的起點,而二裏頭文化又早於鄭州商城文化,且兩種文化又不相同,因此鄒衡認為二裏頭文化屬於夏文化。因為二裏頭文化是屬於一脈相承的同一類型的文化,不存在突然斷裂和突然侵入、興起的外來因素,所以就用不着操刀在這個文化整體上切來切去,大呼小叫地一番亂掄了。也就是說,原來由學術界認可的一、二、三、四期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而這個整體全部屬於夏文化。
  鄒衡的“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與“二裏頭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說”的提出,如同一塊巨石砸進平靜的水面,立刻在學術界掀起了巨浪,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有關夏文化的探索也相繼進入了一個高潮迭起、色彩紛呈的新時代。
  正當鄒衡引爆的關於夏商文化的爭論越演越烈,各種觀點、各種理由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繁,甚至越來越亂騰之時,許多有識之士感到這一問題的討論已形同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處於難分難解的膠着狀態。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癥結就是各種說法都有證據和理由,又有明顯不足的一面。於是,學術界希冀有一天通過地下最新的發現,使這個懸而未决的疑案雲消霧散,水落石出。可能這個心願感動了上蒼或者土地廟中的神靈,來了個天、地、人聯合大行動,使這個機會很快到來了。
  1983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故城工作隊段鵬琦等人,在配合河南首陽山火力發電廠基建選址過程中,在偃師縣城(今偃師市區)西部,距二裏頭遺址6公裏的地方發現了一段夯土城墻,隨即進行了大規模鑽探和局部解剖發掘。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初步確認了西、北、東三面城墻的位置、走嚮、長度、夯築結構及保存狀況,並由此判定城的形狀為長方形,其中南北最長達1700米、東西寬約1215米,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城墻寬度一般為17—21米,最寬處竟達28米,但未發現南城墻,據段鵬琦等考古專傢推測,此段城墻已被洛河水衝毀。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北城墻中部發現“城門”一座及由此“城門”嚮南的大道,並在城內發現數處大型建築夯土基址群。在編號為第1的建築群中有一圈圍墻,通過考察認為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小城,應是宮殿區所在。考古人員經過對城墻及其附近試掘,發現了大量具有商代鄭州二裏崗時期文化特徵的遺物,由此初步推斷該城的年代與鄭州二裏崗商代早期相當。
  而最令發掘者為之激動和振奮的是,有一條低窪地貫穿城址,顯然是早年一條幹涸的河道。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幹河溝,當地土著世代相傳喚作“屍鄉溝”,而《漢書·地理志》在河南郡偃師縣條下明確記載:“屍鄉,殷湯所都。”據此,發掘者首次嚮世人提出了如下三種學術觀點:
  一、偃師商城具有都城性質,宮殿區分佈在城南部。
  二、偃師城早於鄭州商城,其城址和二裏頭遺址關係密切,兩者同處古洛河的北岸,相距如此之近,若將兩者聯繫起來進行係統研究,“定會有助於二裏頭文化時代及其性質的問題早日解决,加速夏商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
  三、古文獻所言的“屍鄉”、“亳坂”等就在偃師商城所在的地域,而偃師商城很可能就是商代前期商王湯率衆攻滅夏朝之後所營建的都城——“西亳”。
  從發掘者的觀點看,既然偃師商城為西亳,那麽以前爭論不休的二裏頭和鄭州商城遺址都不存在誰是亳都的問題了。
  偃師商城的發現,猶如一聲震耳的春雷在學術界炸響,與此相關的各色人等都用驚奇的目光註視着這一重大考古新成果。此時,持各種不同觀點的學者,不得不暫時停止爭吵和辯論而面對這一現實,並以此重新檢索、思考自己的觀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千年夢尋(1)序章 千年夢尋(2)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1)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2)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3)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4)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5)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6)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7)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8)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産(9)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1)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2)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3)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4)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5)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6)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裏(7)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1)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2)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3)
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4)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5)第三章 在夏文化迷宮中穿行(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