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春秋繁露義證 》
考功名第二十一
蘇輿 Su Yu
考 之法。考其所積也。天道積聚衆精以為光,聖人積聚衆善以為功。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濼也;聖人緻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明所從生,不可為源,善所從出,不可為端,量勢立權,因事製義。故聖人之為天下同利也,其猶春氣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各順其勢,傾側而製於南北。故異孔而同歸,殊施而鈞德,其趣於同利除害一也。是以同利之要在於致之,不在於多少;除害之要在於去之,不在於南北。考 絀陡,計事除廢,有益者謂之公, 名責實,不得虛言,有功者賞,有罪者罰,功盛者賞顯,罪多者罰重。不能緻功,雖有賢名不予之賞;官職不廢,雖有愚名,不加之罰。賞罰用於實,不用於名,賢愚在於質,不在於文。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傾,姦軌不能弄,萬物各得其冥,則百官勸職,爭進其功。
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考試之法,合其爵祿,並其秩,積其日,陳其實,計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實,先內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為上中下,以考進退,然後外集。通名曰進退,增減多少,有率為弟。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為最,五為中,九為殿。有餘歸之於中,中而上者有得,中而下者有負。得少者以一益之,至於四,負多者以四減之,至於一,皆逆行。三四十二而成於計,得滿計者絀陟之。次次每計,各逐其弟,以通來數。初次再計,次次四計,各不失故弟,而亦滿計絀陟之。
初次再計,謂上弟二也。次次四計,謂上弟三也。九年為一弟,二得九,並去其六,為置三弟,六六得等,為置二,並中者得三盡去之,並三三計得六,並得一計得六,此為四計也。絀者亦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自序 | 楚莊王第一 | 玉杯第二 | 竹林第三 | 玉英第四 | 精華第五 | 王道第六 | 滅國上第七 | 滅國下第八 | 隨本消息第九 | 盟會要第十 | 正貫第十一 | 十指第十二 | 重政第十三 | 服製像第十四 | 二端第十五 | 符瑞第十六 | 俞序第十七 | 離合根第十八 | 立元神第十九 | 保位權第二十 | 考功名第二十一 | 通國身第二十二 |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