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子金山 Zi Jinshan
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有不少專傢斷言:孫子時代還沒有持久戰的軍事理論出現,根據《孫子兵法》判斷,孫子崇尚的是速戰速决,堅决避免曠乎日久的戰事,尤其是拖拖拉拉之長時間的防守戰。
但從吳楚兩國在闔閭奪權成功後的最初戰事來看,吳國偏偏堅持的還就是持久作戰,所使用兵法,幾乎不見孫子本人兵法所載,為何孫子不把他經實踐證實成功了的理論載入兵書呢?
這就要從吳楚之間實際發生的戰事來分析了,吳國當時國力、兵力都不占上風,但由於歷史原因及現實需要,還必須與楚國為敵,否則便不可能打開通往中原的通道。不願意偏據一隅的闔閭已下了與強楚開戰的决心,把它作為基本國策付諸實踐。
這裏,闔閭聰明地利用了楚國叛臣伍員、伯嚭的傢仇,又明智地不計較孫武斬殺自己愛姬的僭越,基本上還算從諫如流地實施了孫武提出的“佚而勞之”的戰略原則,並且由伍員住持進行了實施。結果大獲成功,有效削弱了楚國的軍事力量。
這時的闔閭實際上是堅持了孫子在首篇提出的軍事原則:“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結果是以極微的代價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孫子在其《兵法》提出應該避免的現象,是指出境作戰時久戰不下,耗盡國力,疲憊士氣。現在以國內為出擊基地,戰事表面上看是夠長的,但具體到每次出擊,卻又是速戰速决的軍事行動。
此時,對敵人楚國的感覺來說,是地道的持久戰,但對吳國自己來說,算不上持久戰,而是將戰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每戰進退自如,方向飄忽不定,戰爭的目的已經不是急於求戰果,而是疲勞楚軍主力,實際上是在給將來的决戰作準備。
所以,孫子主持的對楚戰事,此時並沒有違背自己提出來的戰略原則,而是靈活機動地將理論從書面付諸到了實踐。
大傢最感興趣的大概就是在戰事中巧施妙計了,孫子在他的“計”、“謀”兩篇文中,近乎詳盡地闡述了我們理解的“計謀”。第三篇“謀攻”中,竟然提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要求:戰則必勝!而且必須是“全勝”!
這是多少將帥夢寐以求的境界啊,簡直是可望不可求的目標,但孫子卻在本篇給出了全勝的“藥方”。
並且,孫子自己把這個目標製訂得相當苛刻:不光要從軍事上戰勝對手,還要從政治上降服敵人,最可貴的是要付出最小的代價,甚至不用付出代價!這就是孫子推崇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解釋:用兵的法則,不誅殺、少誅殺,就使敵國屈服是上策;經戰誅殺太甚,去擊破敵國就次了一等。
兩國交戰,哪怕是百戰百勝,假如傷殺太多,也不算最好的結果,不戰而使敵人屈服,纔算是最好的戰略。
所以孫子提出:用兵上策是破壞敵人的計謀,其次是瓦解敵人的盟國,再次是使用武力進攻敵人,最下策是攻人之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最終手段。
形勢所迫,實在需要攻城,就要集中十倍於敵的絶對優勢的兵力,四面包圍,迫敵屈服——這其實還是在爭取不戰而下城郭。
五倍於敵,就可以進攻敵軍;倍於敵,就要設法割裂敵軍;與敵軍兵力相當,也要設法戰勝敵軍;弱於敵軍時,要能夠擺脫敵軍;各方面條件均不如敵,必須設法避免與之交戰。——這就是百戰百勝、最起碼立於不敗之地的訣竅。
由此看,孫子用兵,堅决避免冒險求勝。
孫子給全軍主帥提出要求: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進行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滅亡敵人的國傢而不需久戰,務求以全勝的謀略爭取天下。
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孫子給將帥定位:將帥是國君的助手,輔助之謀周密,國傢就會強盛,所謀不周,國傢就會衰弱。
難得的是,孫子還給國君提出了警告。國君危害軍隊大致有三種現象:束縛軍隊,不明戰勢指揮進退;干涉部隊內務,進而干涉部隊行政,從而導致官兵不知該服從誰;不精通用兵權謀,卻干涉將軍指揮,將士就會産生疑慮。
這是在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
所以孫子強調了用兵的五大原則:一、清楚哪種情況下可與敵開戰,哪種情況下不能開戰,則勝;二、能根據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戰法的,則勝;三、上下齊心的,則勝;四、有準備對待沒有準備的,則勝;五、將帥能力強而國君不加牽製的,則勝。
這就是勝利的途徑。
最後孫子總結道:能洞察敵人虛實,又瞭解自己之強弱點,百戰都不會失敗;不瞭解敵人衹瞭解自己,勝負機率大致各半;兩眼皆墨,那就唯有一個結局——每戰必敗。
本篇的“謀”,是指關乎全局的謀略的謀字,一句話:開戰要做到對敵對己都心中有數,否則就不能拍板開戰。
其實這種告誡對我們今天處理各種問題依舊有效,經營對手當然可以視作“敵人”,中國的俗語就有“同行是冤傢”之說。
職場之中,孫子的此文對任何人都是普遍真理,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雖然說不上是什麽“敵人”,但對相關利益人洞察瞭解總不是壞事,最起碼需要瞭解自己,你可別以為瞭解自己容易,最難的就是這點!
雖然孫子給吳國的决策人說了不少,但畢竟吳王闔閭是老闆,實際上這種給君主的警告也衹能說是紙上談兵。决定對誰開戰、何時開戰,是孫武一個具體帶兵作戰的將軍之權限所達不到的。闔閭經過兩年的對楚騷擾作戰,决心轉過頭來,嚮南方的越國開戰了。
這是一個絶對的錯誤。雖然吳王瞭解自己,尤其是部隊經過孫武的訓練,戰力漸漸強悍,戰場指揮能力更不用說,有伍員、孫武、伯嚭三員大將,擊敗越國不在話下。但是對即將開戰的越國,闔閭並不十分瞭解,尤其是越人的心理狀態,闔閭從一開始就估計失誤了。
假如按照孫子“謀攻”中預測,對越作戰大概有個五五勝負,事實上也衹是暫時獲勝。從戰略角度看,闔閭使吳國陷入了絶對不利的境地,在背後惹上了一個大大的隱患,自己反倒面臨必須兩綫照應的頭尾受敵的戰略態勢,以至日後終於吃了大虧。
闔閭五年(公元前510年),吳王集結兵力,開始轉兵南下,殺嚮了越國的檇李,討伐的理由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誰讓你不出兵跟我一塊攻打楚國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孫子 序言 | 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 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 | 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 | 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 | 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 | 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 | 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 | 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 | 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 | 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 | 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 | 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 | 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 | 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 | 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 | 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