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评传 》 刘绍铭作品系列:吃马铃薯的日子 》
第22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0)
刘绍铭 Liu Shaoming
“我?假如哪一天有幸读完硕士,哪一天就束装就道。”
“为什么?”他开玩笑地说,“你来此还不到两个月,就这么‘反美’?”
“不是‘反美’,要‘反美’也要多认识一下美国才反。我只不过是觉得生活习惯格格不入,而且,我朋友和家人都在中国香港……”
“慢慢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我认识的中国人,初来时都这么说,但未住上两三年,就开始打听、设法办居留权手续了。”我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位未来的“中国通”就插进来发表意见了。
他矮小个子,相貌平凡,说话时慢吞吞的,右腿跷起,搭在左膝上,一副深谙人情世故、悠然自得的样子。
他的话令我异常别扭。他说 “我认识的中国人”和“慢慢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分明是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的表现。话里的意思是:想你也不会例外。这种人,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我见了不少。记忆犹新的是1958年夏天的一件事。当时在台大教我们美国文学的是一美国女士,有一天,她请我们全班修她课的同学到她家里喝茶。椅子不够,我们男生席地而坐。茶喝到一半,主人家忽然来了个女客人(也是一美国女士),我们男生一一站起,女主人正要给我们介绍,谁料客人一挥手说:“不用了,来,加德琳,我有话要跟你说,我们到房中谈谈。”
害得我们几个二十来岁的小子面面相觑,要坐下不是,站着也不是。
克罗教授看出气氛尴尬,打圆场说:
“对了,××,我们虽是亲戚,可是我从不知道你怎么会对中文发生兴趣的。你大学念的是英文,对不对?”
“噢,那才不简单,”××说,“我们总得多一些人来了解东方,是不是?再说,我中学时就对佛经有兴趣。”
“念这一门‘冷门’学科拿奖学金的机会多不多?”克罗教授说。
“还好,至少比念英文或法文好得多。我自己就拿了三年的NDEA(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al Act)。”
本来,我想问他,如果没有奖学金,他是否仍会对中文感兴趣。后来一想,算了,自己在这里一来是做客,二来他刚才说的话,也许有道理。我现在在这里不快,原因不外是经济无保障,无谈得来的朋友,饮食不惯和想香港而已;设若将来经济好转,朋友多了,我是否还会如此坚决地要赶着回去呢?想着想着,慢慢心平气和起来。但总觉得他的话虽然有理,态度却令人受不了。
这时,克罗太太进来说晚饭已摆好,我们可以各就各位了。
奇怪,我怎么一直没闻到油香味?
走近桌边一看,天,原来不是吃中国菜。那晚的菜式如今在脑中仍历历如绘:炸鸡、意大利粉、生菜沙拉、牛油面包。
吃饭时,克罗教授问我美国人做的鸡好吃不好吃。我既没说好吃,也没有说不好吃,只说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很少把鸡炸来吃的,因此“吃来很是特别”。我反问他中国菜中的葱油鸡、叫化鸡、盐焗鸡、白切鸡、豉油鸡……好不好吃。他被这些名堂弄得糊涂起来,只笼统地说中国鸡味道虽好,但骨多无肉。唉,怪不得人家说美国佬吃的文化落后,不是亲眼看见,真的不敢相信:吃鱼不吃鱼头,吃鸡鸭不吃肝脏(以鸡胸肉为上品)。
这顿“洗尘饭”,只吃得半饱,回来后感触颇多。中国人的好客驰名于世,因此朋友往还,有所谓“接风”、“洗尘”、“饯行”;其他如“寿宴”、“姜酌”、“喜酌”——总之,名目繁多,都是为了吃,为了面子,有钱的还可应付,无钱的就费张罗了。
今晚这顿“洗尘饭”,是家常便饭——鸡是美国肉类中最便宜的一种,若拿中国人的标准说,“太不够朋友了”。但换另一个观念看,美国人大部分都算得上丰衣足食,鸡、鸭、鱼、肉平日谁都吃得起,用不着找什么借口来大吃一顿。既然美国人没有吃鱼翅、燕窝等物以稀为贵的菜,所以请人来吃饭,就是真的来吃饭。而我国人民,千百年来都是贫农居多,中等阶层是少数分子,农家吃的真的是清茶淡饭,于是一逢节日,比较富有的人家就在饭菜方面照顾一下穷亲戚了。
中国人的好客——有朋友自远方来时,身上没有钱也要张罗一番,只为招呼朋友大吃大喝一顿——算是一种民族美德?而克罗教授今晚请我吃饭,大概不比他平时吃得好,算不算是他的“犹太天性”使然?或是“不够朋友”?如果是,他根本不必请我来。
这些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从这个例子中,我倒学会了一件事:我今后一定不能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道德标准去衡量人家,去衡量一切非中国人的外国人,这是不公平的。
在餐馆里做了一个多月后,果如李君所料,我已渐渐消除了“士大夫”心理了。虽然尚未像他那样泰然到能穿了号衣在街上走来走去或去看朋友,但已做到了看到熟人脸无尴尬之色的地步。不但无尴尬之色,而且还会打趣地叫他们多付小费,以照顾我这个在美落难的朋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 第1节:新版自序 | 第2节:前言 | 第3节:目录 | 第4节:童年杂忆(1) | | 第5节:童年杂忆(2) | 第6节:童工岁月 | 第7节:的士公司接线生 | 第8节:文书生涯 | | 第9节:黑市教师 | 第10节:家贫莫论亲(1) | 第11节:家贫莫论亲(2) | 第12节:朋友是熟的好 | | 第1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 | 第1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2) | 第15节:吃马铃薯的日子(3) | 第16节:吃马铃薯的日子(4) | | 第17节:吃马铃薯的日子(5) | 第18节:吃马铃薯的日子(6) | 第19节:吃马铃薯的日子(7) | 第20节:吃马铃薯的日子(8) | | 第21节:吃马铃薯的日子(9) | 第22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0) | 第2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1) | 第2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2) | |
| 第 I [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