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僧寶傳   》 捲第二十一      釋惠洪 Shi Huihong

  慈明禪師。
  慈明禪師、出全州清湘李氏、諱楚圓。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公連眉秀目、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所至為老宿所呵。以為少叢林。公柴崖而笑曰。
  竜象蹴踏、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遊襄沔間。
  與守芝𠔌泉俱結伴、入洛中。聞汾陽昭禪師。
  道望為天下第一。决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東。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
  易衣類養、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竜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
  經二年、未許入室。公詣昭、昭揣其志、必駡詬。
  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巳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巳事不明。失出傢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駡曰。
  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公擬伸救。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公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
  子不可不見。公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相識。
  千裏卻同風。公曰、近奉山門請。大年曰、真脫空。
  公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來悔相問。公曰、作傢。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大年復喝。公以手劃一劃。
  大年吐舌曰、真是竜象。公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曰。
  元來是傢裏人。公曰、也不消得。
  良久又問、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傢作傢。
  公曰、放內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這是什麽處所。
  公拍掌曰、不得放過。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
  公曰、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或汝]水東流。大年曰、衹如此語意如何。公曰、水上挂燈。
  大年曰、與麽則辜負古人去。公曰、內翰疑則別參。
  大年曰、叁腳蝦跳上天。公曰、一任跳。大年乃又笑。
  館於齋中、日夕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
  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
  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何。大年默然、歸語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
  與侍從過從。公黎明謁李公。李公閱謁、使童子問。
  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公曰、今日特來相看。又令童子曰。
  碑文白字、當道種青鬆。
  公曰、不因今日節、餘日定難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與麽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公曰、腳頭腳底。李公乃出坐定。
  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師子、是否。公曰、什麽處得此消息。李公喝之。
  公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
  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公曰、好將息。李公曰、何異諸方。
  公曰、都尉又作麽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專為流通。
  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諾諾。
  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為友。久之辭還河東。大年曰、有一語、寄唐明。
  公曰、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卻不相當。
  公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大年曰、開寶寺前金剛。
  近日因什麽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
  公曰、重疊關山路。大年曰、與麽則隨上座去也。
  公作噓聲。大年曰、真師子兒。公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公。
  公於書尾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黑毫千裏餘、金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鬍。
  公以母老南歸。至筠州、首衆僧於洞山。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公曰。我參雲門尊宿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故公依止。又叁年、乃遊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公出世說法。守虛南原緻公。
  公不赴、旋特謁候守願行。守問其故。
  對曰、始為讓、今偶欲之耳。守大賢之。住叁年、棄去省母。以白金為壽。
  母詬曰、汝定纍我入泥犁中、投諸地。
  公色不怍、收之辭去。謁神鼎禪師。首山高弟、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叁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公發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謁稱法侄、一衆大笑。
  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公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
  杖而出顧見、頑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公指其後、絶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回顧相矍鑠。
  公地坐脫衹履、而視之。老忘所問、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遣人追之不可。嘆曰、汾州乃有此兒耶。公自是名增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見延稱、公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席虛。延白郡請以公主之。
  法令整肅、亡軀為法者集焉。示衆曰、先寶應曰。
  第一句薦得、堪與祖佛為師。第二句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第叁句薦得、自救不了。道吾則不然。
  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
  第叁句薦得、四着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日月無光。汝輩嚮什處出氣。良久曰、道吾為汝出氣。
  乃噓一聲、卓拄杖而起。
  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參。拄杖橫也、挑挂乾坤大地。
  盂覆也、蓋卻恆沙世界。且問、汝輩嚮何處、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北俱盧州粥飯。若也不知、長連床上粥飯。
  後住石霜、當解夏謂衆曰。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巳老。
  未明叁八九、難踏古皇道。手鑠黃河幹、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人命久難保。天堂並地獄、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鬆、北嶺南山草。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討。死脫夏天衫、生着鼕月襖。
  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喝一喝。時真點胸者。
  為善侍者折難、自金鑾還。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巳至此。
  破壞叢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脫故耳。
  公曰、汝以何為佛法要切。真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
  公詬曰、面皺齒豁、猶作此見解。真不敢仰視曰、願為决之。
  公曰、汝問我答。真理前語而問之。
  公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嶽福嚴。
  以大法授南禪師、語在南傳。僧問、臨濟兩堂首座。一日相見、同時喝。
  臨濟聞之升座曰。大衆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禪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機箭柱鋒。
  瞥然賓主當時分。宗師憫物明緇素。北地黃河徹底渾。
  又問、趙州勘婆子、師意如何。公亦作偈曰。
  趙州勘破婆子、葉落便合知秋。天下幾多禪客、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
  要會中意、日午打叁更。遂一喝雲、且道是賓是主。還有分得者麽。
  若也分得、朝行叁千暮行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
  移住興化、康定戊寅、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僕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公惻然、與侍者舟而東下。舟中作偈曰。長江行不盡、帝裏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掉施。道過琅琊。覺禪師出迎、大喜曰。
  有衆之纍、不得躬造。受麯折而惠然。
  辱而臨之、天賜我也。公為逗留、夜語及並汾舊遊。覺曰、近有一老衲至。
  問其離何所、曰楊州。問船來陸來、曰船來。
  問船在何處、曰岸下。問、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雲是舉道者。
  頃在汾州時尚少。舉陸瀋衆中、不及識之。
  公笑曰、舉見處能自了。而汝墮負、何以為人。覺屏息汗下。
  公為作牧童歌。其略曰、回首看、平田闊。四方放去休攔遏。
  一切無物任意遊。要收衹把索頭撥。小牛兒、順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脫。日巳高、休草。捏定鼻頭無少老。
  一時牽嚮中眠。和泥看渠東西倒。覺默得其遊戲叁昧。
  至京師、與李公會月餘。而李公果歿。臨終一圓相。
  又作偈獻公。偈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拈起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公曰、如何是本來佛性。李公曰、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公臨行一句作麽生。公曰、本來無礙、隨處任方圓。
  李公曰、晚來睏倦、更不答話。公曰、無佛處作佛。
  李公於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之化、與圓問答、加嘆久之。公哭之慟、臨壙而別之。
  有詔賜官舟。南歸中途、謂侍者曰。我忽得風痹疾。
  視之口吻巳斜。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奈何平生呵佛駡祖、今乃爾。公曰、無憂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
  而今而後、不鈍置汝。遂以明年至興化。
  正月初五日、沐浴辭衆、跏趺而逝。閱世叁十有四。坐夏叁十有二。
  李公之子、銘志其行於興化。而藏全身於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凡聖所不能測。
  室中宴坐、橫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來參扣者下語、無有契其機者。
  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
  又鼕日僧堂。作此字二二兒。其下註云。
  若人識得、不離四威儀中。有首座者、見之謂曰。
  和尚今日放參。慈明聞而笑之雲。
  贊曰、有際天之雲濤。乃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裏之風。乃可負乖天之翼。叁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
  豈尋常之材、可荷檐乎。餘觀慈明、以英偉絶人之姿。
  行不纏凡聖之事。談笑而起臨濟於將僕。
  叱咤而死黃竜之偷心。視其施為、不見轍跡、未叁世而死為繩墨。
  諺曰、字經叁寫烏焉成馬。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禪林僧竇傳捲第二十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第一捲第二捲第叁捲第四捲第五捲第六捲第七
捲第八捲第九捲第十捲第十一捲第十二捲第十叁捲第十四捲第十五
捲第十六捲第十七捲第十八捲第十九捲第二十捲第二十一捲第二十二捲第二十叁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