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Tian Yuchuan

  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
  由于孔孟等圣贤的竭力提倡,由于几千年的教化,讲良心,早已成为中国人独有的一种特性,融入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成为其根基和精髓。
  讲良心,明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章句下)是否性善,是否行仁义,是否有良心,是人与禽兽的最显著的区别。孟子盛赞先贤舜的仁德,并以他为后世之楷模。一个人,若有良心,就会成为行仁义的君子;若良知泯灭,就与禽兽差不多。
  讲良心,为人伦和仁政的根基。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无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章句上)讲良心,就是保有人的本性,保有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道。无论生死与否,皆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良心,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容易变为非人。
  什么都可以没有,绝对不能没有良心,否则,那还能成其为人吗?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尽心章句上)有良心,讲良心,可以顶天立地地活着,堂堂正正地做人,否则,天诛地灭,天理难容。
  “无教”的悲剧
  亲生的女儿杀死疼爱自己的父亲,患难的妻子毒害自己的丈夫,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不只发生在平民老百姓身上,也发生在帝王身上!
  中国历史上帝王死于非命者很多,父子争斗,手足相残者不少,但像唐中宗李显那样公然被自己的妻女“毒鸠”的,的确绝无仅有!虽然前有隋炀帝杨广指使爪牙谋杀其父隋文帝杨坚的恶例,后有宋太祖赵匡胤被其弟赵光义所害的“烛光斧影”的疑案,但都没有像韦后和安乐公主那样丧心病狂,那样肆无忌惮,那样不择手段。
  她们为何要干这种禽兽不如的行为呢?
  连起码的人伦道德都没有!
  对此,亚圣孟子早有教诲:“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章句上)从蒙昧到文明,有无基本的人伦道德,一直是先贤圣哲教化民众的根本,而人在生存本能上,“则近于禽兽”。若能“教以人伦”,就会“有道”;若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而“无教”,则依然和禽兽差不多。
  所以,有教与“无教”,是人与禽兽的最本质的区别!
  任何人,若不能正确建立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等人伦关系,将难以自处。唐中宗李显的悲剧就是由“无教”而造成的。
  李显,又名李哲(公元656—710年)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七子。在高宗死后,曾一度继位,后被生母武则天所废,长期流放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均州(今湖北均县)。武则天晚年,被迫将帝位重新让给了李显。
  李显并非昏君,他虽无治国才能,但大事并不糊涂。只是过度宠惯妻女,导致了她们的骄奢淫逸,擅权弄政,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断送在她们手上了。
  按说,李显与皇后韦氏本是一对患难夫妻,早在“中宗为太子时,纳后为妃”,“嗣圣元年,立为皇后”。尤其是在李显被废、流放于外地的时期“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每次武后派使者来,天性懦弱的李显就“辄惶恐欲自杀”,是韦氏悉心劝慰,他才一次又一次度过了难关,鼓足了活下去的勇气。对此,李显对韦氏打心底里感激不尽,他曾私下对韦氏发誓说:若有出头之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卿”。宠妻有加,却忘记了“夫妇有别”的圣训。
  正是这一句由衷的戏言,埋下了后来韦氏乱政的祸根。在中宗复位后,韦后就仿效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不仅如此,韦氏还私通武则天侄武三思,导致“武氏之势复振”。“安乐公主适三思之崇训”,武氏横行越发肆无忌惮。韦后勾结武三思,骄横用事,达到了“天下咸归咎于后”的地步。尽管总有忠臣冒死上书请求杜绝韦氏干政,但中宗李显皆不听。当“上官婕妤劝韦后袭则天故事”时,她早已蠢蠢欲动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第2节:生于乱世
第3节:师于儒门第4节:游于列国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第18节:养欲:即养礼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No.   I   [II]   Page

Comments (0)